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2 20:05
(轉自:君實財經)
一、中芯國際(0981.HK)基本面更新
1. 問題與解決進展
核心問題(一季度業績不及預期):
先進製程設備穩定性問題:影響良率及ASP(平均售價)。
大客户產品延期:手機(如華為P系列)和AI芯片出貨延迟,拖累先進製程產能利用率。
解決情況(二季度改善):
設備良率提升:6月起產線調試完成,先進製程良率逐步恢復,預計三季度接近早期成熟產線水平。
客户需求恢復:
手機芯片:華為搭載麒麟9020的P系列手機6月中旬發佈。
AI芯片:6月單月出貨量接近前5個月總和,下半年將持續放量。
2. 成熟製程需求好轉
訂單能見度提升:在手訂單覆蓋至8月后,較一季報時(覆蓋至7-8月)進一步改善。
國產替代加速:
受美國出口管制及貿易談判影響,"本地化生產"(local for local)趨勢增強。
海外客户(如臺積電部分訂單)迴流,訂單轉化周期需1-2季度,業績貢獻將逐步體現。
3. 業績與估值展望
業績節奏:
Q2為底部:營收/毛利率預計達指引中上限(設備調試完成+客户出貨恢復)。
Q3顯著反彈:營收環比增長超10%(先進製程放量),單季營收預計24億美元。
全年預測:營收增速約15%(高於市場悲觀預期的10%),毛利率22%-23%(高於市場預期的20%)。
長期增長:2026-2027年營收增速有望超20%,驅動因素為AI芯片、國產算力需求及產能擴張。
估值邏輯:
分拆估值法:先進製程(65億美元資產)給6倍PB(對比臺積電8倍,考慮技術差距折價),成熟製程(155億美元)給2倍PB,合計目標市值700億美元。
短期催化劑:二季報業績兑現、DeepSeek R2大模型發佈(拉動國產AI芯片需求)。
港股空間:當前40港元位置為強支撐位(對應2倍PB),修復空間大於A股。
二、華虹半導體(1347.HK)基本面更新
1. 核心亮點:漲價落地
漲價幅度:6%-8%普漲(不同產品差異調整),Q3部分體現(8月起),Q4全面生效。
漲價原因:
價格處於低位:2022年以來累計降價20%-30%,顯著弱於同行。
需求復甦:AI電源管理芯片(BCD工藝)高景氣,功率半導體(MOSFET/超級結)需求回暖。
2. 產能擴張與訂單
無錫9A廠擴產:
2025年釋放近4萬片/月產能(其中2萬片為功率半導體)。
2026年產能增至8.3萬片/月,新增產能聚焦40-55nm邏輯/MCU等。
海外客户進展:
法半導體:40nm MCU 2025年下半年量產(初期3-4千片/月),2026年放量。
英飛凌:2026年落地功率半導體訂單,長期需求達萬片/月級別。
3. 業績與估值展望
業績節奏:
Q2為毛利率底部:新產能折舊壓力較大,但營收符合預期。
H2環比改善:漲價+產能釋放推動營收增長,Q3起毛利率回升。
長期規劃:
9B廠建設:2027年規劃20nm先進製程廠,提升技術競爭力。
資產注入預期:華虹集團承諾注入華力微資產(更高製程),可能提升估值。
估值空間:
1倍PB(30港元)為安全底,短期看1.5倍PB修復(漲價+需求復甦)。
若資產注入落地,可能觸發PB與市值同步提升。
三、投資建議
中芯國際:
邏輯:先進製程修復(AI芯片)+國產替代加速,Q2為業績底,Q3起進入上升通道。
策略:左側佈局,關注港股修復空間(目標700億美元市值)。
華虹半導體:
邏輯:漲價彈性+產能擴張,受益成熟製程本地化轉移。
策略:短期看1.5倍PB修復,長期關注資產注入及9B廠進展。
共同催化:美國對臺積電/三星在華代工限制,可能推動訂單向中芯/華虹轉移。
結論:兩家公司均處於基本面拐點,中芯聚焦先進製程與AI驅動,華虹主打漲價與產能擴張,下半年業績環比改善明確,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