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2 01:17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日前,曹操出行正式登陸港股上市。不過,上市首日曹操出行即破發。
對於曹操出行上市開盤破發的原因,業內人士表示,這是資本市場對持續虧損出行平臺的審慎態度。此次IPO募資淨額14.9億港元,71億港元的估值較2021年私募輪次的140億港元近乎腰斬,凸顯港股市場對「燒錢換規模」商業模式的估值重塑。
收入增長與虧損並存
公告顯示,曹操出行計劃發售股份4417.86萬股,其中香港發售441.79萬股,國際發售股份為3976.07萬股,每股發售價為41.94港元。預計募資18.53億港元。按發售價計算,曹操出行估值約228.23億港元。
曹操出行創立於2015年,是吉利控股集團佈局「新能源汽車共享生態」的戰略性投資業務,已在國內網約車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招股説明書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曹操出行網約車業務版圖已擴展至136個城市,較2023年新增85城。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GTV(總交易額)計算,公司自2021年起連續位列國內網約車平臺規模前三,並於2024年躍居行業第二。
儘管網約車規模不斷增長,但相較於其他平臺,曹操出行財務表現呈現出「收入增長與虧損並存」的特點。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營收分別為76.31億元、106.68億元、146.5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37.4%;同期淨虧損分別為20.07億元、19.81億元、12.46億元。可以看出,近三年期間,曹操出行營收增速加快,同時,虧損範圍縮小,盈利有所改善。
據曹操出行上市規劃,募資的20%將用於償還債務。曹操出行的盈利能力尚未實現根本性突破,但其毛利逐年提升、虧損不斷收窄。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表示,曹操出行上市,邁入資本化新階段。短期看,曹操出行仍需資本輸血;長期則需依靠定製車、自動駕駛等差異化優勢,在紅海市場中開闢新增長曲線。
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表示,曹操出行背靠吉利供應鏈,定製化車型實現15%-20%的成本優化,換電體系效率更是傳統充電模式的3倍,構築起運營成本壁壘;此外,曹操出行手握72城網約車牌照,獲得地方政府運力支持,構建起政策護城河。
押注Robotaxi
隨着特斯拉Robotaxi上路,Robotaxi概念被資本市場看好,越來越多企業宣佈進入這一市場。例如,近日,哈囉出行宣佈進軍Robotaxi賽道,與螞蟻集團、寧德時代首期出資超30億元。
面對自動駕駛這一領域廣闊市場,曹操出行也決定押注自動駕駛。據悉,其「曹操智行」自動駕駛平臺已在蘇州、杭州啟動試點,計劃2026年推出L4級Robotaxi車型。
據介紹,曹操出行本次募資將有17%投向技術和自動駕駛領域,超50%募資用於「定製車、自動駕駛、車服」三位一體業務閉環。
「萬億級市場前景的Robotaxi作為網約車行業的重點發展目標,吸引了眾多企業的佈局。目前,佈局Robotaxi的公司有滴滴出行、享道出行、T3出行、小馬智行、百度蘿卜快跑、文遠知行等。因此,要在更‘燒錢’的Robotaxi脫穎而出,需要更多的資金與技術支持。」陳禮騰對此表示。
在自動駕駛領域,曹操出行於今年2月28日上線曹操智行自動駕駛平臺,搭載吉利「千里浩瀚」Robotaxi解決方案的車輛在蘇州、杭州啟動示範運營。
背靠吉利集團,曹操出行成功構建國內首個「定製車+自動駕駛技術+出行平臺」全域自研閉環智駕生態,成為國內唯一、全球罕有的類似特斯拉具備「製造+智駕+運營」能力的出行公司。
曹操出行董事會主席楊健在上市致辭中透露:「展望未來,共享出行面臨顛覆性的行業變革,原有的競爭格局將被重塑。藉助吉利集團資源優勢,曹操出行將深度參與網約車定製研發,優化車輛性能和服務功能,全力推進自動駕駛網約車的研發和上市;在換電補能、循環再製造,醇氫能源網約車運營、AI管理等方面構建更加完善的出行生態,為乘客提供更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選擇。」
市場「一超多強」競爭激烈
數據顯示,2024年網約車市場規模約為3883億元,同比增長8.19%。自2024年以來,多家網約車公司尋求上市。其中,文遠知行、如祺出行、嘀嗒出行、小馬智行已完成上市,享道出行已表示啟動IPO計劃。
不過,網約車市場目前相對穩定,形成以滴滴出行為「一超」,曹操出行、T3出行、享道出行、如祺出行、嘀嗒出行、哈囉出行等為「多強」,數百家中小平臺「百花齊放」的市場格局。此外,還有百度地圖、高德打車、美團打車等聚合平臺,市場競爭激烈。
陳禮騰表示,曹操出行定製車生態在成本控制、服務標準化上的突破,為行業提供差異化競爭樣本,對Robotaxi的佈局,押注了未來出行的話語權,也是其能否突破「規模不經濟」魔咒的關鍵。
郭濤建議,曹操出行在技術層面,需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進程,同時開放SAAS平臺,拓展多元化收入渠道,提升平臺服務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同時,將自動駕駛業務分拆獨立融資,推動主體業務向輕資產模式轉型,優化成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率,以此實現盈利目標,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