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小米汽車系列之四:小米Yu7發佈,正式進入1-N階段【國信汽車】

2025-07-02 07:0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自:車中旭霞)

事件:小米Yu7於2025年6月26日晚正式發佈

本次發佈三個SKU,分別是標準版、PRO版、MAX版。標準版:25.35萬元,搭載96.3kwh磷酸鐵鋰電池,后驅續航835km。PRO版:27.99萬元,搭載96.3kwh磷酸鐵鋰電池,四驅續航770km,零百提升至4.27s;升級配置,閉式雙腔空簧。MAX版:售價32.99萬元,搭載101.7kmh三元鋰電池,零百升級至3.23s,支持5.2c超充,升級部分配置。市場端銷售火爆,上市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台。

Yu7產品力優秀

小米Yu7採用流線型車身,造型運動風格;提供了9種外觀可選配色;提供四款內飾配色和六款輪轂可選;採用了前排雙零重力座椅設計;全車儲物空間豐富;在遮光隔熱、靜謐性、音響系統等做了提升;全系搭載了V6s PLUS電機、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搭載了智能底盤系統,Pro/Max版搭載了閉式雙腔空氣彈簧;全系搭載四合一域控制、英偉達Thor芯片和激光雷達。

Su7 Ultra紐北再獲佳績,同步發佈Su7 Ultra紐北限量版

小米SU7 ULTRA量產版以7分4秒957的成績,打破了紐北賽道量產電動車的記錄,成為目前紐北最快量產電動車。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目前以6分22秒091,位列紐北圈速總榜全球第三。本次發佈會同步推出小米SU7 Ultra紐北限量版。

小米汽車的成功由多重因素推動

小米SU7自2024年上市之后獲得巨大成功,訂單、爬產、交付三個環節均表現優秀。小米汽車業務取得開門紅的原因,主要有:1、造車佈局已久,儲備充分;2、借力龐大的投資生態圈,汲取資源和經驗;3、研發端有整個集團支持,尤其在智能化領域;4、產品力和產品質量過硬;5、用户基礎好,品牌影響力大等。

隨着Yu7正式發佈,小米汽車進入廣闊賽道

隨着Yu7發佈,小米汽車進入中高端SUV賽道,以20-40萬元SUV市場為參考,市場規模在300萬輛以上。20-40萬元SUV賽道,2025年1-5月新能源滲透率達到57.80%,2024年純電車型銷量達到98.59萬輛;該賽道中,Model Y銷量顯著領先,2024年銷量佔比超過13%;對比特斯拉Model Y,以Yu7標準版和Model Y后驅版為例,小米Yu7配置在多數環節中保持優勢。小米汽車北京工廠二期即將投產,新產能正在規劃中。預計小米汽車2025年銷量40-50萬輛(具體看產能爬坡情況),2026年銷量有望突破80萬輛。

風險提示:1、汽車行業總量風險;2、競爭惡化;3、海內外政策因素;4、技術人才流失。

事件:小米汽車Yu7正式上市

小米Yu7於2025年6月26日晚正式發佈

小米Yu7正式發佈。2025年6月26日晚,小米汽車旗下首款SUV——Yu7正式發佈。本次發佈三個SKU,分別是標準版、PRO版、MAX版。標準版:25.35萬元,搭載96.3kwh磷酸鐵鋰電池,后驅續航835km。PRO版:27.99萬元,搭載96.3kwh磷酸鐵鋰電池,四驅續航770km,零百提升至4.27s;升級配置,閉式雙腔空簧。MAX版:售價32.99萬元,搭載101.7kmh三元鋰電池,零百升級至3.23s,支持5.2c超充;升級配置,佈雷博四活塞固定卡鉗,25揚聲器豪華音響系統,超靜謐座艙,智能調光天幕等。

小米Yu7採用流線型車身,造型運動風格。車身保持了3倍輪軸比、2.1倍輪高比、1.25倍寬高比。1:3極致頭身比,自帶寬體。整體風格運動低趴,致敬經典。

小米Yu7提供了9種外觀可選配色。9種配色風格各異,適配不同風格和審美的用户。包含了張揚的寶石綠、熔岩橙;時尚風格青色、粉色;豪華質感的丹霞紫、深海藍;以及相對穩中低調的鈦金屬色、珍珠白、寒武巖灰。

提供四款內飾配色和六款輪轂可選。內飾配色提供了松石灰、珊瑚橙、暮影藍、鳶尾紫四種顏色。輪轂、輪胎六種選擇,尺寸包含19/20/21寸,提供鍛造輪轂方案;輪胎提供韓泰、米其林的長續航、高性能胎。

座椅方面,採用了前排雙零重力座椅設計。座椅內飾上,高頻解除內飾面,採用了100%軟包覆,材質親膚;座椅採用Nappa真皮設計,多層填充材料兼顧了柔軟與支撐性。創新的採用了前排零重力座椅設計,主駕在停車時也可以放倒休息。后排豪華電動座椅,支持135度向后傾倒。

全車搭載了大空間前備箱,車內儲物空間豐富。小米YU7的前后備箱儲物空間分別達到了141L、678L,車內有36處收納位,前后排有一定空間。

舒適性配置上,YU7在遮光隔熱、靜謐性、音響系統等做了提升。YU7本次搭載了智能調光天幕,具備更強的防曬隔熱和遮光。MAX版車型,搭載了25揚聲器音響系統,並且升級為超靜謐座艙。

Yu7全系搭載了V6s PLUS電機,全系搭載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性能上,YU7搭載V6s Plus電機,MAX版做到了3.23s百公里加速,最高時速達到253km/h,最大馬力690匹,峰值功率508kW。標準版、PRO版、MAX版續航分別為835km/770km/760km。全系搭載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MAX版搭載了5.2C超充系統。

底盤方面,YU7搭載了智能底盤系統,Pro/Max版搭載了閉式雙腔空氣彈簧。Yu7搭載了智能底盤系統,可以實現道路預瞄,主動調節阻尼、剛度,通過地理圍欄記憶,提前調節懸架高度,智能底盤功能將在后續的OTA中推送。整體採用了前雙叉臂+后五連桿和獨立懸架,搭載佈雷博四活塞卡鉗,搭載了VGR可變轉向比系統,高速行駛更穩健、低速行駛更靈活。

智能化方面,YU7採用四合一域控制,全系標配英偉達Thor芯片和激光雷達。YU7電子電氣架構採用了四合一域控制模塊,輔助價值域控制器、座艙控制器、通訊模塊、整車域控制器,四域合一;芯片採用高通驍龍8座艙芯片和英偉達Thor芯片;傳感器上,全系標配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等。

生態方面,磁吸設計是本次新車的亮點。生態拓展上,YU7增加了主副駕螺紋接口,新增27W供電,可搭配供電轉接環;同時支持車載無線充手機支架與磁吸無線充手機支架,兼容蘋果設備,滿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全車9處磁吸點位,可吸附紙巾盒、眼鏡盒,取用便捷優雅。還可吸附磁吸物理按鍵,一鍵直達自定義功能,如作為后排「老闆鍵」調節副駕靠背,或控制米家設備,讓操作更便捷。

YU7上市后,市場端銷售火爆,上市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台。YU7在市場端訂單火爆,上市3分鍾便獲得20萬臺大定,上市1一個小時大定突破28.9萬台,上市18小時,大定中的鎖單量突破了24萬台。

Su7 Ultra紐北再獲佳績,同步發佈Su7 Ultra紐北限量版

小米SU7 ULTRA量產版不久前以7分4秒957的成績,打破了紐北賽道量產電動車的記錄,成為目前紐北最快量產電動車。

本次發佈會同步推出小米SU7 Ultra紐北限量版,以合法上路車的標準,紀念、致敬這次破紀錄。小米Su7 Ultra紐北限量版定價81.49萬,車型永久限量100台,2025年版 限量10台,贈送1年Ultra Club的會員資格。紐北限量版包含:賽道專業套裝、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碳纖維固定式大尾翼、碳纖維空氣動力學底護板。並配備高性能版碳纖維賽車桶椅、鋼製防滾架(半幅)。其中賽道專業套裝,面向專業賽手車和賽道發燒友推出,定價10萬元,向Su7 Ultra用户推送。

小米SU7 Ultra原型車,在2025年四月再次刷新紐博格林北環賽道原型車圈速成績,目前以6分22秒091,位列紐北圈速總榜全球第三。目前僅次於保時捷919 Hybrid EVO和大眾ID.R。

隨着Yu7發佈,小米汽車正式進入1-N階段

小米Su7開門紅,汽車業務2025Q1營收186億元

小米首款車型SU7於2024年3月28日正式上市,其強大的動態性能和時尚外形受到市場高度關注。SU7在3月28日正式上市,共發佈三款車型SU7/SU7 PRO/SU7 MAX,售價分別為21.59/24.59/29.99萬元。SU7外形優雅市場,廣受市場關注;動態性能卓越,頂配版本百公里加速2.78秒,最高時速可達265公里每小時,全系續航在700公里以上。車身採用了鋼鋁混合車身,較多采用了一體化壓鑄,高強度鋼材和鋁合金佔比超90%。SU7除了優秀的機械素質之外,智能座艙、可拓展性也符合市場對小米的高預期,智能語音、可分屏的主控屏、澎湃系統的快捷鏈接等功能都展現了小米在3C領域的功底,此外小米還專為汽車業務成立車載IOT子品類,豐富產品的使用體驗。

小米SU7上市之后獲得巨大成功,目前處於滿產交付狀態。小米SU7在2024年交付了13.77萬輛;進入2025年后,小米汽車北京一期工廠進一步排產,Su7在2025年3月之后保持在2.8萬輛以上的月交付水平。

小米Su7熱銷,助力小米集團營收增長。2024年,公司口徑下,小米Su7在2024年全年交付136854台,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收328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交付75869台,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收186億元。

小米汽車開門紅的原因

小米汽車一經上市就大超市場預期,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催化。我們認為核心原因有五點:1、造車佈局已久,儲備充分;2、借力龐大的投資生態圈,汲取資源和經驗;3、研發端有整個集團支持,尤其在智能化領域;4、產品力和產品質量過硬;5、用户基礎好,品牌影響力大等

小米汽車業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佈局了十余年,具備后發優勢。最早在2013年雷軍兩次赴美拜訪馬斯克,在2014年之后,通過順為投資、小米戰投等部門,參與進汽車及其供應鏈產業;2021年小米正式提出造車,經過研發、建廠、設計、申請資質等一系列工作,於2024年正式發佈第一款車型;車型發佈后獲得成功,小米經受住了市場端考驗,並順利爬產、擴產,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交付目標,小米造車製造端能力得到了打磨。

小米通過順為投資、小米戰投,積極投資汽車產業鏈,吸收產業資源和經驗。小米多年來投資了眾多汽車相關產業,領域包括了整車、智駕芯片及系統、傳感器、三電、底盤、后市場等,覆蓋了新能源車產業的核心環節。

電動車相關研發上,整個集團賦能汽車業務,作為科技領域頭部企業,小米汽車在智能化領域的研發上,具備獨特優勢。資源方面,集團可以給汽車業務提供充足的研發費用,以及產業資源的協同;團隊和協同方面,底層算法、AI大模型、車機系統等,都受益於整個集團的技術儲備,小米汽車子公司外部依然有強大的技術支持,子公司內部積極擴充研發團隊,目前已有千人以上的智駕研發隊伍。

同時作為大型科技集團和汽車界「新人」,小米在造車上相對薄弱的環節是產品設計、製造經驗,但小米交出了優秀的答卷,經受住了消費者考驗。SU7產品力過硬:外形上採用了經典設計,儘管會承受一定質疑,但避免了外形過於平庸或過於超前,市場端得到認可;轎跑車型對性能、操控、底盤等要求比較高,小米的首發車型展現了優秀的機械素質。產品質量上:一期工廠開工不久便開始滿產甚至擴產,小米的製造端穩定性得到了壓力測試。

Yu7正式發佈,小米汽車進入廣闊的賽道

隨着Yu7發佈,小米汽車進入中高端SUV賽道,以20-40萬元SUV市場為參考,市場規模在300萬輛以上。20-40萬元SUV市場規模在2024年之前穩步提升,由2020年的255萬輛,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364萬輛,行業空間廣闊。

20-40萬元SUV賽道,2025年1-5月新能源滲透率達到57.80%,2024年純電車型銷量達到98.59萬輛。20-40萬元SUV賽道,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由2020年的4.41%提升至2025年1-5月的57.80%。其中純電SUV在2024年累計銷量98.59萬輛,2025年1-5月為32.73萬輛。

20-40萬元SUV賽道,Model Y銷量顯著領先。2024年20-40萬元SUV中,前五大品牌分別為特斯拉、大眾、理想、豐田、AITO問界,市佔率分別為13.22%、12.03%、11.22%、6.48%、6.48%。車型上,Model Y領先優勢明顯,2024年全年銷量達48.12萬輛,年銷量在10萬輛以上的車型還有問界M7、理想L6、大眾探岳、理想L7、CRV、途觀L。參考小米Yu7在18小時內的鎖單量24萬輛,接近2024年Model Y銷量的一半。

20-40萬的純電SUV中,Model Y銷量對於Yu7以外的純電車型,領先優勢更加明顯。在2025年1-5月,Model Y銷量為12.87萬輛,第二梯隊純電SUV為樂道L60、智界R7純電、極氪7X、蔚來ES6,銷量為2-3萬輛。

對比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在大多數維度下保持優勢。對比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以低配版為例,小米Yu7在價格、尺寸、動態性能、續航、底盤配置等環節上優勢比較明顯,但是在車重、能耗上弱於Model Y。

產能方面,北京工廠二期即將投產,三期進入規劃,武漢、上海生產基地正在推進。根據公開信息,小米汽車生產基地主要在北京、武漢、上海。北京一期工廠順利爬產至30萬台年交付水平;北京二期工廠即將投產,可以吸收Yu7帶來的大量訂單;小米近期在亦莊的二期工廠邊上,競拍得到一塊超48萬平米的工業用地,有望成為北京三期工廠。此外,武漢、上海基地有大量汽車相關的生產、研發、測試的招聘需求,預計武漢、上海的生產基地正在推進中;另外小米汽車在上海有較多國際業務相關的招聘需求,預計為未來出海做儲備。

根據目前小米汽車產能的儲備情況,我們預計小米汽車在2025年銷量40-50萬台,2026年達到80萬台以上。參考目前小米新車型的訂單情況,我們預計在小米汽車多個儲備工廠的產能大規模投產之前,目前的一期、二期工廠將保持滿產到雙班制滿產狀態,預計一期二期雙班制滿產狀態下,可以達到6萬或6萬以上的月產量。考慮2025年二期產能的爬產,以及2026年新產能有望投產,我們預計小米汽車2025年銷量40-50萬輛(具體看產能爬坡情況),2026年銷量有望突破80萬輛。

小米汽車產業鏈

關注小米汽車與供應鏈的合作情況。

具體報告內容詳見國信證券汽車團隊於2025年7月1日發佈的行業專題報告《小米汽車專題系列之四-小米Yu7發佈,正式進入1-N階段》

本公眾號不是國信證券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本公眾號只是轉發國信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的部分觀點,訂閲者若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瞭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誤解和歧義。提請訂閲者參閱國信證券已發佈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閲讀其所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