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0:31
(轉自:環球塑化)
2025年5月下旬,一項原本屬於能源貿易的常規事項,突然被捲入全球政策博弈的前沿: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液化乙烷列入對華出口許可管理清單,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物資」之一。這一決定迅速凍結了對中國的乙烷出口,引發市場劇烈震盪。
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后,政策風向卻發生微妙變化。BIS周三向能源企業Enterprise Products(EPD.N)和Energy Transfer(ET.N)發出許可函,允許其向中國目的地船隻裝載乙烷,但在未獲額外授權情況下禁止在中國港口卸貨。這封信像是打破沉默的第一聲口哨,釋放出「限制將緩」的信號。距離政策的全面回撤,或許已經不遠。
裝得上卻卸不了?「時間差」里的政策遞進節奏
這封BIS來函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明確禁止的事項。企業可以將乙烷裝船駛往中國港口,唯一受限的是最后「一步之遙」的卸貨行為。這種模糊狀態,恰恰是政策逐步放松的典型信號。
BIS為「抵港前審批」預留了充足時間窗口。從航運時程看,VLEC從美灣出發至中國需約28至32天。這意味着,首批獲准裝船的乙烷將在7月下旬靠近中國港口,審批如果通過,乙烷即可順利卸貨;如果不批覆,則等於人為製造了幾千萬美元的損失。對BIS而言,這是無法承受的行政責任,對企業而言,這不是一次理性的商業決策。
這種「先行發運、途中審批、臨港通關」的操作方式,實質上等同於「實質解禁、形式審批」。值得一提的是,6月19日,商務部表示,我國正依法依規不斷加快對稀土相關出口許可申請的審查,已經依法批准一定數量的合規申請,並將持續加強合規申請的審批工作。在當前中國對稀土出口控制略有松動的背景下,美方亦需要釋放出對等合作姿態以避免產業鏈進一步脱鈎。
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產業鏈將回到正軌
可以明確的是,乙烷出口的路徑已被重新打通,封堵邏輯正悄然被瓦解。目前,Enterprise已處於「等待審批結果」的狀態,而與Orbit合資平臺合作密切的Energy Transfer(ET),由於其對接客户清晰、終端合規性強,或將更早實現船貨卸港。衞星化學與萬華化學作為中方重要乙烷進口企業,其合規操作與交易記錄都具備良好聲譽,獲得BIS放行的可能性極高。
更為重要的是,本次事件在資本市場的反應亦值得重視。事件初期,衞星化學股價短期受壓,隨后即企穩回升。説明市場雖有情緒波動,但基本面判斷仍佔主導。一旦船舶順利靠港、乙烷完成交貨,市場預期將迅速修復,價格迴歸將成為產業鏈修復的關鍵信號。
美國製裁背后的動機和影響
1
戰略資源博弈
美國試圖通過限制乙烷出口削弱中國化工產業鏈競爭力,遏制中國在高端材料(如POE、茂金屬聚乙烯)領域的突破。然而在中國,乙烷裂解雖有成本優勢,但石腦油、煤制烯烴、丙烷裂解等技術路線已構建了穩定的乙烯原料供應體系,乙烷在結構性上並非「不可或缺」。
2
政治籌碼施壓
這場「乙烷管制」更多是一種政治信號釋放,是安全主義邏輯在非戰略品領域的過度外溢。事件發生前,中國宣佈對稀土金屬中的釹、鏑、鋱實施出口限制,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將乙烷出口納入許可管理,並拒絕對EPD向中國的三筆乙烷出口申請,被廣泛視為「象徵性的能源領域對等回擊」。然而,事實上,乙烷在軍事和技術領域並不具備戰略控制價值,其出口限制更像是一種「態度表達」,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對等反制。
乙烷禁運風波下的中國破局路徑與行業考驗
乙烷出口並未封死,正通過「政策與市場雙軌推進」走向恢復。這對萬華化學、衞星化學等龍頭企業,既是供應鏈管理能力的考驗,也是跨國跨周期資源調配能力的體現。從「禁止裝船」到「可以起運」,再到「終端交貨待解鎖」,風波節奏已明朗。乙烷終將恢復全球流動,迴歸產業規律。
着眼於長遠破局,中國實現乙烷供應自主的關鍵路徑在於:一是推進新疆、陝西等乙烷規模化開採和乙烷回收率提升技術;二是加速攻關深層頁岩氣開採利用;三是增加從中東進口乙烷需突破資源鎖定難、出口限制嚴、物流成本高等多重瓶頸。
內容來源:化世界、專塑視界、石化行業走出去聯盟、路透社、聚烯烴人等,僅作分享,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