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產機器人迎港股時刻,翼菲智能赴港,衝刺輕工業機器人第一股

2025-07-01 17:01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疊加港股IPO市場復甦,工業機器人賽道迎來資本化浪潮。

近日,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翼菲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以18C章程登陸主板。若成功上市,翼菲科技將成為港股「輕工業全品類機器人第一股」。

作為中國輕工業機器人賽道第五大本土企業,翼菲科技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28.5%,其上市動作正值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本土品牌市佔率首次突破50%的關鍵節點。

在全球製造業智能化浪潮下,這家「技術全棧型」企業的資本化路徑,折射出國產機器人從追趕者向定義者轉變的行業變局。

全品類佈局+「腦眼手足」技術生態,打破外資壟斷壁壘

天眼查顯示,翼菲科技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綜合性工業機器人企業,專注於工業機器人的設計、研發、製造、商業化,以及綜合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提供,在輕工行業有着深厚的技術積累與市場沉澱。​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以2024年收入為衡量標準,翼菲科技在中國專注於輕工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及相關解決方案供應商中,位列國內企業第五。

作為國內少數具備規模化工業機器人及相關解決方案全面覆蓋能力的企業,翼菲科技致力於幫助各行業企業客户提升生產效率、優化成本結構、改進產品質量,全力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進程。​

在產品研發方面,翼菲科技針對中國輕工行業特點,打造了一套全面且專業的工業機器人產品組合。其中包括並聯機器人(Bat系列)、AGV/AMR移動機器人(Camel系列)、SCARA機器人(Python系列)、晶圓搬運機器人(Lobster系列)和六軸工業機器人(Mantis系列),同時自主研發了核心的控制及視覺系統(Gorilla及Kingkong系列)。​

基於上述豐富的機器人產品,翼菲科技圍繞智能製造特定應用場景,提供基於智能自動化系統的綜合機器人解決方案。公司推出不同定製化程度的方案,廣泛應用於上下料、分揀、取放、包裝、視覺檢測、組裝、塗膠等自動化功能領域。​

在產品質量與認證上,翼菲科技成果顯著。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Bat系列並聯機器人是國內首批獲得可靠性及耐用性認證的產品,可實現20,000小時無故障運行;Python系列SCARA機器人達到ISO4級潔淨標準,適用於高精度製造;Lobster系列晶圓搬運機器人通過TVSEMI認證。

其中RW-A晶圓搬運機器人更是達到ISO1級潔淨度這一最高標準。此外,翼菲科技全系列機器人均通過了嚴苛的歐盟安全標準可靠性測試。

高增長賽道背后的價格血拼與盈利困局

從2022年到2024年,翼菲科技的經營業績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其營收從1.62億元攀升至2.68億元,實現了28.5%的複合年增長率;毛利率雖在2023年有所波動,但在2024年回升至26.5%,與2022年基本持平。

同期,公司直銷客户數量大幅增長,從69名激增至275名,業務廣泛覆蓋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與新能源、醫療健康、快消品和半導體等多個領域。​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翼菲科技的客户陣容十分強大,其中不乏行業領軍企業,包括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顯示屏供應商、生物活性材料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全球最大的微型聲學設備供應商之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之一,以及全球領先的綜合醫療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等。

目前,翼菲科技的客户遍佈全球,不僅覆蓋中國28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還拓展至歐洲、北美、拉丁美洲及東南亞等20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

公司積極支持國內客户全球化拓展,同時助力海外客户實現智能製造技術升級,海外收入貢獻逐年增長,2024年海外收入約2550萬元,佔當年總收入的9.5%。截至2025年6月21日,翼菲科技在手訂單價值已超過4億元,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

當前,全球製造業正加速向智能自動化轉型,工業機器人及相關解決方案的市場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568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以16.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1216億元;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4年為1929億元,預期2029年將以19.9%的複合年增長率增至4745億元。

在政策對自動化升級和智能製造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輕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尤為迅速。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123億元,以14.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2024年的209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以16.3%的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擴大至438億元。

輕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同樣發展迅猛,2020-2024年以17.8%的複合年增長率,從369億元增長至711億元,預計2029年將以19.5%的複合年增長率攀升至1710億元。這些市場趨勢為翼菲科技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36億高估值背后的擴張與洗牌

目前,翼菲科技專注於研發完全自主、全棧式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構建起融合「腦」、「眼」、「手」、「足」的核心技術體系,實現智能決策、環境感知、精準操控與自主移動的一體化運作。

通過對這四大核心模塊的持續創新,其技術實現了感知到執行的毫秒級協同響應,確保機器人及解決方案能精準匹配目標行業對高速、高精度作業的嚴苛需求。先進的環境自適應能力與自主學習功能,更為下一代智能機器人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築牢根基。​

自成立以來,翼菲科技憑藉技術實力獲得資本市場廣泛認可,已順利完成多輪融資。

在18C章程架構下,寬帶資本和清控銀杏作為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常春藤資本、春華資本等六家機構作為資深獨立投資者,共同助力企業發展。此外,玉環國投、鈞源資本等眾多投資機構也紛紛入局。完成IPO前最后一輪融資后,翼菲科技估值達36.04億元人民幣。​

根據招股書披露,IPO募集資金淨額將主要用於機器人技術研發、生產線升級與產能擴建、海外業務網絡拓展、供應鏈上下游投資佈局,以及補充企業營運資金。​

在工業機器人行業競爭白熱化、資本加速向頭部集中的當下,翼菲科技正引領行業競爭模式革新。

一方面,企業牽頭制定SCARA機器人精度行業測試規範,打破市場「唯價格論」的困局;另一方面,通過跨界融合技術,將AI視覺缺陷檢測誤判率從5%大幅降至0.1%,成功在3C質檢領域實現人工替代。

翼菲科技衝刺港股背后,是國產工業機器人從「替代進口」到「定義賽道」的轉折縮影。當本土品牌市佔率突破50%生死線、輕工業自動化需求爆發,行業已進入「技術定標期」。

翼菲科技憑藉全棧能力卡位高增長賽道,但其盈利瓶頸亦是整個產業的縮影——穿越內卷不能僅靠資本輸血,更需在AI融合、全球標準制定上構築真正的壁壘。

隨着IPO進程推進,翼菲科技能否成為「中國版發那科」,答案將在技術投入與商業落地的平衡中揭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作者:港股研究社,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