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1:56
騰訊科技《芯事重重》特約作者丨蘇揚
「半導體圈都在排隊上市,」一位國產芯片從業者對我們説,「企業要生存發展,不得不走這條路。」
6月30日,摩爾線程和沐曦兩家國產GPU企業同日遞交科創板IPO申請,引發行業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壁仞、燧原、格蘭菲等也已進入上市輔導階段,預計未來 A 股將涌現近 10 家「中國英偉達」。
「這些企業本來就有上市計劃,進入上市輔導環節屬於正常現象,」前臺積電建廠工程師吳梓豪説,「但輔導在上市流程中屬於偏前期的階段,完成輔導驗收之后,如果流程加快,距離掛牌大概還需要1-2年時間。」
這一輪上市潮的背后,是科技企業IPO政策的明顯松動,尚普諮詢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A股新增受理IPO企業達150家,創年內單月新高,較同期的30家激增 400%。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審覈速度正在加快,中芯國際從提交招股書到掛牌僅用時40余天的案例,為行業提供了參考樣本。
市場機遇方面,隨着美國出口管制持續收緊,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從拜登政府初期的95%大幅下滑至50%。行業人士指出,這為國產GPU企業提供了難得的市場窗口期。但與此同時,行業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機遇雖在,但「蛋糕」有限,且分食者越來越多,殘酷的競爭和洗牌將出現在IPO之后。
因此,在設計、製造等領域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國產GPU需要向投資人回答,為什麼自己是那個突出重圍贏得競爭的幸運兒。
國產GPU營收、虧損齊飛
從IPO輔導到提交招股書,摩爾線程用時7個月,沐曦則更快,整體用時不到6個月時間。
根據招股書,摩爾線程計劃通過此次IPO募資80億元,其中25億元左右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訓推一體芯片的研發,近25億元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圖形芯片的研發,19.8億元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發,剩余1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相比摩爾線程,沐曦的產品線較少,募資額只有前者一半,其計劃通過IPO募資39億元,其中近24.6億元用於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的研發和產業化,覆蓋第二代、第三代產品,4.5億元用於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 GPU的研發和產業化,另有近10億元用於面向前沿領域及新興應用場景的高性能 GPU 技術研發。
作為本次國產芯片衝刺IPO的代表,摩爾線程和沐曦成立平均時間在5年左右,自2023年以來開始有業績兑現。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摩爾線程營收分別為 0.46 億元、1.24 億元和 4.3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 200%;沐曦自2022 至 2024年,營收分別為 42.64 萬元、5302.12 萬元、7.43 億元,2025年一季度更是達到 3.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4074%。
兩家的營收增速都有明顯提升,但受制於研發、產品周期和量產等因素影響,目前都還處於虧損狀態,其中摩爾線程過去三年對應的虧損分別為 18.4 億元、16.73 億元、14.92 億元,沐曦連續三年的虧損分別為7.77 億元、8.71 億元、14.09 億元。
整體來看,營收在提速,虧損也還在持續,這是平均成立時間只有5年左右的國產GPU企業,短時間內共同面臨的挑戰,一位國產GPU從業者表示,「坦率説我們離‘中國英偉達’還遠着,但中國確實需要自己的英偉達。」
「中國英偉達」大浪淘沙
此次排隊IPO的國產GPU企業,集中出現在2018年-2021年這一階段,大基金二期是這波創業浪潮的催化劑之一。
2019年,大基金二期成立,註冊資本為2041.5億元人民幣,重點投資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芯片製造、設計、封裝測試以及相關的設備和材料等領域。
國產GPU創業浪潮,還有一個重要的產業背景——基於Transformer架構的深度學習走向臺前,2017年發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成為深度學習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變革之一,硅谷公司相繼下場探索大模型。
和區塊鏈一樣,深度學習也重度依賴並行計算,這給了通用GPU、AI ASIC無限的想象空間,英偉達在這一波深度學習推動的AI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
黃仁勛2016年向OpenAI捐贈一臺DGX-1服務器
去年底,在與我們的一次交流中,《黃仁勛:英偉達之芯》作者斯蒂芬·威特説:「在半導體行業,你得賭一把。」在斯蒂芬·威特看來,押注前景渺茫的技術就像孤軍奮戰,「不僅要對抗投資人,還要與客户抗爭。」
英偉達這樣的海外先行者「押注」並行計算,也給中國這波GPU創業浪潮儲備了人才資源。
比如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2005年加入英偉達,一度擔任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壁仞聯席CEO李新榮曾在 AMD 就職 15 年,擔任全球副總裁、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
政策、資金和產業趨勢,共同造就了這波「中國英偉達」的創業浪潮,潮頭之上是帶着光環排隊IPO的幸運兒,而潮水之下也有諸多一度被困在資金問題中的同行者——象帝先一度陷入破產傳聞中,礪算科技也一度出現了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期間還伴隨着投資機構的回購訴訟。
創業項目排隊衝刺IPO,投資機構密集發起回購訴訟,背后也反映出了風險投資的退出需求,多位投資人均表示,現在不是機構投GPU項目的好時候。
「美元基金在撤,國內的投資人都在等着查賬,尤其是那些拿了地方錢的(項目),大家的投資慾望都在下降。」一位投資人表示。
關於風險投資的退出時間,長一點的在7年以上,短的也有3年,平均5年的時限,基本覆蓋了國產GPU這波創業浪潮。換句話説,如果「中國英偉達」們IPO成功,不僅為企業輸送了新鮮血液,也給了投資人退出的機會。
大浪淘沙,中國GPU廠商們等來了IPO的機會,前述投資人也強調IPO並非這些企業的終點,「這麼多GPU,上市不是終點,誰能真正活下來,還要看整體生態的構建。」
市場需要多少中國英偉達?
中國市場需要英偉達是確定的,此前寒武紀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足以説明問題。
整個2024年,寒武紀的股價漲幅388%(1月2日收盤價134.90元/股,12月31日收盤價658元/股),尤其是今年初在DeepSeek出圈推動之下,市場憑藉對國產AI芯片的想象,一路將其股價推到了52周最高的818.87元。
財報顯示,2024年寒武紀全年營收11.74億元人民幣,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大幅上漲至11.11億元人民幣。
在臺積電建廠工程師吳梓豪看來,寒武紀股價大漲的邏輯是通順的。「他是fabless,業績有一夜爆漲的可能,又是國產唯一上市的AI芯片,對標大火的英偉達,中國市場又不能採購高性能芯片,國內機構與資金團抱,ETF不斷猛發,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造就2024年業績都沒有卻漲上天的傳奇。」
現在,隨着眾多「中國英偉達」開啟上市流程,未來「AI芯片」概念的唯一性不再,業績就成爲了國產GPU們成功IPO之后的硬性考覈指標。
那麼,市場到底需要多少「中國英偉達」?
今年5月份,黃仁勛在採訪中提及中國AI芯片市場,他説:「中國AI芯片市場有望達到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80億元),美國公司需要保留進入這個市場的渠道。」
根據我們從國產GPU企業和分銷商處獲得的消息,國產卡單價在8萬元左右,500億美元的市場,對應437.5萬張國產GPU。按照Omdia此前披露的數據,字節2024年採購了23萬張H20,這個市場規模,接近20家字節這種量級客户的年需求。
站在fabless的角度,要把年營收做到100億元,需要交付12.5萬張GPU(數據綜合考慮CPU、網絡、機櫃等),相當於交付13個萬卡集羣。
此前,沐曦曾對外官宣,2024年全年相繼交付9大算力集羣,全年佈局算力集羣總規模超過萬卡,按8萬元均價計算,至少貢獻8個億的營收,基本能對應沐曦招股書中提及的2024年7.43億元的營收。
目前已經上市的fabless,按不同細分賽道劃分,聚焦CIS傳感器的韋爾股份2024年營收達到257億元,其他基本都在100億元以下。如果一家國產GPU年營收超100億元,500億美元市場,理論上可以容納35家這樣的公司。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年營收100億元對應的是什麼體量的公司?
如果看增速,以寒武紀為例,其2025年一季度營收11.11億元,在保證季度環比增速在50%的情況下,全年營收差不多90億元左右。
12英寸晶圓在不同良率情況下的產出演示
對應到晶圓產能需求上,按每顆GPU Die的面積為600mm²來算,一片12英寸晶圓,按照30%的良率,預計可以切26顆左右GPU Die,100億營收對應的12.5萬張GPU產出,僅前端部分至少需要4800多片晶圓。
如果良率持續爬升,晶圓需求量將會出現較大落差,比如在50%的良率下,每片晶圓可以切44顆左右GPU Die,對應的晶圓需求將減少到2840多片左右。
一切問題始於代工產能
「人工智能需要越多的卡越好,萬卡系統要做,但是很難。」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教授此前在《大模型技術與應用創新論壇》説。
在鄭緯民院士看來,異構卡訓練效率不及同構,異地卡聯合訓練效率也上不去。其中,異地卡的問題主要指互聯帶寬受限影響數據傳輸效率,異構卡的問題則來自於出口管制和產能。「因為人家不賣給我們了,只能用國產一萬塊卡。」鄭緯民院士説。
過去一年,沐曦、摩爾線程這些國產GPU的萬卡集羣已經開始嘗試商業化的實踐,百度也官宣即將推出三萬卡自研國產芯片崑崙芯集羣,但關鍵要看能不能持續地、充分地獲取到產能。
前面我們計算過,100億營收需要12.5萬張GPU,30%的良率下至少需要4800多片晶圓,而互聯網巨頭們的年需求基本是這個規模的2倍以上,fabless(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要拿下這個蛋糕,一是搶產能,二是依賴代工良率提升。
過去,不少企業都會在臺積電下訂單,一些巨頭也會聯合博通、AIChip自研ASIC芯片,然后在臺積電流片。
不過自去年底開始,美國商務部BIS通知臺積電,稱有企業違規利用「馬甲」進行代工,隨后臺積電開始推動客户自查,同時設定了更加嚴格的管制條例,主要包括兩方面:
設定白名單,公佈fabless和封測白名單,fabless需要在白名單中才能在臺積電代工,非白名單中fabless要麼申請加入白名單,要麼在臺積電代工后,由白名單中的企業完成后續的封測
劃定代工的硬件指標:晶體管數量不超300億,Die Size(芯片面積)不超300mm²、最終封裝不包含HBM高帶寬內存等
相比白名單機制,直接劃定的硬件指標,尤其是前兩個指標,將AI芯片全部都卡在門外。雖然可以像英偉達特供中國的B40一樣,用GDDR7內存來替換HBM,但國產芯片的600mm² Die Size很難繞過限制,且500億的平均晶體管數量也超過規定的標準。
臺積電無法正常代工,三星同樣也不會去做這件事,國產GPU的可選項就只剩中芯國際,但和市場有限一樣,大家都在中芯國際代工,其產能也存在嚴重的「僧多粥少」的問題。雖説中芯國際可以構建新產能,但兑現需要時間,且短期內中芯國際自身也面臨着製造設備、材料等出口管制難題,這些都需要國產供應鏈補上來。
「AI依賴先進製程,現在卡死了,這是行業共同的挑戰,」前述國產芯片從業者感慨,「如果沒有產能限制,我們的下一代產品就會出來,那就是另一番故事了。」
但換個角度來看,A缺產能、B缺產能,C也缺,最后大家的競爭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抓住英偉達被禁的好時機,大做國產生態。」風雲學會陳經説。
在陳經看來,相比工藝、內存上的限制,生態發展水平對中國AI產業的限制更大,其歸根結底是行業應用,這也是國產GPU差異化競爭一種思路——對於這一批「中國英偉達」來説,大家硬件都在差不多水平,就看誰能參與到應用生態的牽引當中去。
「算力池現在都有過剩的跡象,你有算力,沒人會訓練也不行,行業要用起來,現在我們在垂直領域還只是搭框架,大家都不知道大模型怎麼用。」陳經説。
TO B的AI場景因為產能等原因受限時,遊戲等C端圖形場景也是國產可以嘗試的新賽道,這個賽道依舊保持着穩定的增速,只是現階段體量、故事不及AI芯片業務。以英偉達為例,2026財年第一季度,遊戲業務貢獻38 億美元營收,儘管營收佔比不到10%,但是環比和同比增速分別為 48%、42%。
如果時間倒退到2023財年第一季度,彼時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和遊戲業務營收貢獻基本接近,前者37.5億美元,后者為36.2億美元。「C端也是個大機會,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也只是火了3年,以前營收還是靠遊戲貢獻,也漲了很多倍。」陳經説。
相比B端業務,C端做圖形的難點在於需要儲備大量的驅動人才去適配遊戲、DirectX,一位驅動工程師透露,「做一張遊戲顯卡,難度不僅在於設計,最難的部分是如何開發驅動程序,如何做好軟件的適配。光是一個圖形驅動就有一個操作系統的代碼量。」
一位資深硬件分析師也強調C端的遊戲、應用對驅動研發要求極高,在他看來,大大小小的遊戲都要兼容,而在這塊遊戲廠商不會去做主動適配,需要GPU廠商協調資源去做兼容,他説:「AMD為啥一直不如英偉達,就是捨不得砸錢投入,遊戲適配優化不到位。」
以遊戲為代表的C端圖形場景的困難不僅體現在技術和資本投入上,也反映在代差上——國產消費級GPU,目前的硬件性能還只能對標RTX 3060這類產品,甚至還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前述國產芯片從業者認為只有出貨量規模上來之后,纔會出現優勢,「英偉達的規模化效應短時間內,不是國內某些企業可以追趕的,這也需要時間。」
B端難、C端也難,但錯位競爭卻能換得一些差異化的機會,更主要的是圖形不僅僅指代遊戲場景,也可以為GPU廠商打開數字孿生、元宇宙這些新的機會,儘管現在看上去還有些遙遠。「GPU的起源就是圖形,后來才拓展到AI,未來的數字世界肯定是基於圖形+AI的。」前述驅動工程師説。
責任編輯:楊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