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0:17
近日,英特爾計劃關閉汽車業務並裁員的新聞引發關注,為其近年來的頻頻調整再添沉重一筆。這位曾引領行業的半導體巨頭,正深陷轉型的「至暗時刻」,步履維艱。
與此同時,在科技界的另一端:蘋果公司正值自研PC芯片問世五周年之際,宣佈macOS 26 Tahoe將是最后一個支持英特爾芯片的macOS版本。這意味着從明年開始,蘋果桌面操作系統的主要新版本將只能在搭載Apple Silicon芯片的 Mac上運行。
不難判斷,這不僅標誌着蘋果自研芯片的成功,更悄然加速了整個PC處理器行業的變革浪潮。
蘋果在PC芯片領域的深耕與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着以x86架構為核心的PC處理器市場格局。 這股力量,也正在不可避免地撼動着英特爾賴以生存的x86 PC處理器業務的根基,為其嚴峻的挑戰增添了新的強勁變量。
回顧歷史,在PC處理器芯片行業發展的漫長征途中,悄然上演了一場場跌宕起伏的技術競賽。
早在1971年,英特爾就推出首款微處理器4004,隨后不斷進化,到1978年發佈了16位處理器8086。
1981年,藍色巨人IBM選擇將8086衍生出的8088作為自身產品的處理器,這在后來被稱為「英特爾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勝利」,這一決策讓x86架構搭上了PC普及的高速列車。
在這個過程中,隨着Windows操作系統的崛起,x86架構以兼容Windows系統的「Wintel聯盟」為利刃,橫掃摩托羅拉68K、DEC Alpha、IBM PowerPC、Sun SPARC、MIPS等一眾強敵,從奔騰系列的性能革命,到酷睿架構的多核時代,英特爾憑藉「Tick-Tock」戰略,不斷將x86架構推向極致,幾乎壟斷全球PC市場份額,締造了英特爾長達四十多年的PC芯片霸權。
與此同時,在x86 陣營內部,AMD始終扮演着重要的「攪局者」與「追趕者」的角色。1999年,AMD推出Athlon處理器,首次在性能上超越英特爾同級別產品;2003年,AMD發佈全球首款64位桌面處理器Athlon 64,引領PC進入64位時代。
2016年,AMD依靠推出的Zen架構大幅提升了芯片性能,加上臺積電先進工藝的助力,AMD的PC處理器性能已迅速趕上英特爾,甚至實現了超越,推動AMD近幾年來在PC處理器市場的份額不斷高漲,隱隱透露出與英特爾並駕齊驅之勢。
能看到,從早期百花齊放到后來的寡頭競爭,以Intel、AMD為代表的x86陣營憑藉強大的性能、豐富的軟件支持和極高的兼容性,技術的不斷革新與龐大生態的構建,最終在PC處理器市場殘酷的競爭博弈中脫穎而出,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PC處理器x86時代。
然而,歷史的齒輪永遠在轉動。近年來,隨着技術浪潮洶涌而至,曾經堅不可摧的x86處理器和英特爾帝國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蘋果的異軍突起,讓這個曾經牢不可破的「Wintel陣營」出現了裂縫。
首先,「macOS+x86」的出現使得「Windows+x86」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而到了2020年,蘋果M1芯片的發佈更是掀起ARM架構的逆襲之戰,蘋果毅然宣佈Mac系列產品將從英特爾芯片向自家基於ARM架構的芯片過渡,憑藉統一內存架構與軟硬協同優化,開啟了打破x86在PC領域性能神話的故事。
一石激起千層浪。
彼時,不少人對蘋果自研PC芯片的前景心存疑慮,然而僅僅五年過去,蘋果憑藉持續不斷的創新與突破,不僅成功顛覆了PC處理器芯片市場的格局,還開啟了Mac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時期之一。
回溯蘋果涉足芯片設計領域的過往,早在2008年收購P.A. Semiconductor,便已悄然埋下自研芯片的種子。
此后,蘋果在移動芯片領域一路開疆拓土,A系列芯片從初代A4問世,到后續A5帶來雙核架構升級、A7引入革命性64位架構、A9集成M9運動協處理器、A11 bionic芯片搭載神經網絡引擎等,每一次迭代都實現性能與能效的飛躍,為蘋果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構築起強大的競爭力。
當在移動芯片領域積累了深厚技術底藴后,蘋果開始將目光投向PC市場。
實際上,Mac最初搭載的是摩托羅拉68000處理器,該處理器不僅用於Mac,還用於各種電子遊戲、部分雅達利電腦等。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蘋果公司對其芯片製造商緩慢的改進速度感到沮喪,並意識到其平臺的命運取決於其他廠商的成敗。
當時,蘋果公司計劃自主研發芯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其勁敵IBM突然主動聯繫過來,商討合作設計下一代芯片。在幾乎被拋棄的摩托羅拉加入后,AIM聯盟開始着手打造一套全新的芯片,也就是后來的PowerPC芯片。
PowerPC作為當時的新一代芯片,其特性使其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英特爾處理器截然不同。首批搭載PowerPC芯片的Mac電腦(當然被稱為Power Mac)於1994年3月問世。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蘋果不僅需要將其軟件移植到新的芯片設計上,還必須實現與舊Mac軟件的兼容。
然而,蘋果在當時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掌控自己的開發工具。Metrowerks,一家最終被摩托羅拉收購的軟件公司,打造了權威的PowerPC開發環境CodeWarrior。蘋果從中吸取了一個重要的教訓,至今幾乎其所有開發工作都掌握在蘋果自己的Xcode中。
時間來到2003年的夏天,PowerPC時代正在飛速發展。新款G5(第五代)處理器已經發布,史蒂夫·喬布斯承諾其最終將達到創紀錄的3GHz速度。業界對Mac筆記本電腦也將擁有如此強勁的性能感到興奮不已。
但結果並非如蘋果所願。
IBM始終未能為蘋果提供3GHz芯片,G5芯片並不適合筆記本電腦。而在蘋果內部,一個祕密項目正在確保全新的Mac OS X能夠在英特爾處理器上運行。
20年前,喬布斯在WWDC上宣佈了這一轉變:AIM計劃終止,蘋果將從PowerPC轉向英特爾。
彼時,英特爾處理器不斷升級迭代。Mac的速度也經歷着前所未有的突破。
從很多方面來看,這段時期是Mac歷史上最重要的十年。
iPod(以及后來的iPhone)的日益成功,讓那些之前從未考慮過購買Mac的消費者也有機會擁有它。新一代Windows模擬器能夠在英特爾硬件上全速運行,為那些可能需要運行少量Windows程序的PC用户提供了備用方案。Mac開始快速發展。
然而,隨着英特爾技術創新的變緩,蘋果再次因芯片開發速度以及對自身平臺缺乏控制而感到沮喪。
但這一次有一個關鍵的不同,正如本節開頭提到的:在這十年來,蘋果一直在為iPhone和iPad設計芯片,開發者們用Xcode開發的應用程序可以在蘋果的處理器上編譯和運行。多年的經驗讓蘋果有信心將iPhone和iPad芯片的經驗運用到打造強大的Mac芯片上。
基於此,蘋果再次決定翻開新的一頁。
2020年11月,蘋果首款基於ARM架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M1芯片橫空出世,一時成爲了芯片產業尤其是PC CPU芯片產業關注的焦點。
在各項評測中,新問世的M1芯片跑分比肩高端x86處理器,性能方面與11代酷睿i7接近,一舉打破了ARM架構低功耗、低性能的桎梏,M系處理器在性能接近x86處理器的同時卻依然保持了低功耗,功耗大約只有英特爾處理器的一半。由此,搭載M系處理器的Mac可以設計得更輕薄,續航力也更強,一經推出便大受市場歡迎,M1 Mac成為當時評價最高的Mac。
這是ARM架構處理器首次在性能方面追近英特爾,代表了ARM低功耗、高性能授權模式的勝利。
與此同時,M1芯片的騰空出世不僅意味着蘋果與英特爾長達15年的合作以「分手」告終,也讓大家真正看到了ARM架構在PC端的巨大潛力,帶動PC市場ARM滲透率提升。
基於 M1 芯片的成功,蘋果並未停下創新的腳步。
接下來幾年,蘋果M2、M3系列處理器相繼推出,助力Mac系列全系升級。在這個過程中,英特爾不僅PC芯片前后受敵,製造霸權也在日漸崩塌:例如,臺積電5nm製程工藝助蘋果M2芯片性能大漲,而反觀Intel 7nm工藝則足足延迟3年。工藝製程差距下,蘋果M系列芯片在性能和功耗方面實現快速提升。
同時,憑藉Chiplet小芯片設計趨於成熟及臺積電先進封裝技術推進順利,蘋果PC處理器效能持續突破,成為ARM架構處理器市場的霸主。
在過去的五年里,許多果粉都認為Mac經歷了一次復興。
由於蘋果M系列芯片的優秀「帶頭作用」,致使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對於ARM架構PC產品的看法有了很大轉變。
自從M系列芯片誕生以來,蘋果打破了用户對於ARM芯片性能的認知,甚至重構了業務線,以全力支持M系列芯片的上市。到目前為止,蘋果的M系列芯片代表着民用級ARM架構PC方案的性能和生態「上限」。
前不久,蘋果宣佈macOS 26 Tahoe將是最后一個支持英特爾芯片的Mac OS版本。這意味着從明年開始,蘋果桌面操作系統的主要新版本將只能在搭載Apple Silicon芯片的Mac(即2020年M1型號及更新型號)上運行。
有相關數據統計,在兼容ARM的M1 Mac開售之前,2020年第三季度ARM在PC芯片中的市場份額僅為2%。一年多后,根據Mercury Research的2022第一季度數據,對ARM PC客户端份額的估計為11.3%,幾乎比一年前的5.9%翻了一番。
可見,隨着蘋果Mac產品線全面投奔ARM架構芯片,曾經只佔個人電腦芯片市場很小部分的ARM芯片市場份額迅速增長。
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Q4,蘋果在整個PC市場佔有10.2%的市場份額,在支持AI的PC市場佔有45%的市場份額,遠超英特爾(不足10%)。儘管ARM架構PC整體市佔率僅12%,但蘋果的成功已動搖x86陣營根基
隨着macOS Tahoe將成為支持Intel Mac的最后一個Mac OS版本,蘋果正準備結束Mac歷史上的第三次芯片轉型。
蘋果M系處理器的成功,鼓舞了芯片市場的其它頭部企業,特別是高通、英偉達、聯發科等大廠,隨之入局。
實際上,在基於ARM架構的筆記本芯片領域,高通比蘋果更有經驗。高通早在2018和2020年就推出了一代和二代PC端驍龍8CX處理器,至今已經發展了3代。但遺憾的是,這些處理器在市場上都沒有掀起太大水花。
直到2023年,高通才徹底摘掉了PC芯片性能孱弱的帽子。其發佈的驍龍X Elite PC處理器直接性能飛躍,Oryon CPU性能超過了當時英特爾、AMD以及蘋果的同類產品,展示出高通PC芯片的領先地位。
驍龍X系列基於ARM架構,成為高通開拓PC領域的主要抓手。
在商業化進展方面,高通已與微軟、聯想、戴爾、惠普等全球領先OEM廠商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AI PC。目前已有超過85款基於驍龍X系列的PC產品設計進入量產或開發階段,覆蓋從入門級到旗艦級的全價位段。預計到2026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00款,進一步加速AI PC的普及。
實際上,高通在PC CPU性能上突飛猛進得益於2021年斥資14億美元收購的芯片設計創業公司Nuvia,這家公司是由前蘋果芯片主架構師創辦的。收購Nuvia后,高通效仿蘋果M系列芯片,完全推倒ARM公版架構,從頭研製一款高性能的PC處理器,叫板英特爾和AMD。
據透露,高通將在2025年驍龍峰會上發佈新一代ARM架構的PC芯片,在進一步突破性能極限的同時,也提升ARM芯片在PC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另一邊,英偉達同樣也選擇搶灘PC CPU市場。
回顧其發展歷程能發現,與高通類似,這也並不是英偉達首次涉足PC處理器市場。雖然英偉達的GPU早已成為高端遊戲PC的標準配置,但在PC處理器方面的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早在2011年,英偉達就參與了微軟Windows on ARM計劃,2012年為Surface RT提供Tegra3處理器,因x86應用兼容性差、售價高等問題慘敗,后續Tegra4芯片的Surface RT2亦市場遇冷。
2014年,英偉達宣佈推出「丹佛項目」,計劃開發ARM架構的CPU,與英偉達標誌性的GPU結合,為PC和其他設備提供處理能力。然而,這個項目最終還是無疾而終,英偉達將丹佛項目的部分內核用在了Tegra處理器中。
數次碰壁后,英偉達暫時退出消費級PC市場,轉向汽車、遊戲主機等領域。
這一系列失敗也讓微軟一度擱置了ARM架構筆記本的計劃。后續微軟委託高通主導將Windows 操作系統移植到ARM架構處理器,高通因此獲得開發Windows兼容芯片的獨家協議,都是后話了。
如今,隨着AI時代的到來,加上消費者對於能效要求的提高,AI霸主英偉達重整旗鼓,打算繼續開拓PC CPU業務。
2025年6月,英偉達首款ARM架構PC芯片「N1X」現身Geekbench,據悉搭載20核CPU(疑似基於Grace架構),單核/多核跑分3096/18837分,超越高通驍龍X Elite,接近英特爾、AMD頂級AI PC處理器。測試顯示其基於惠普開發板運行Linux系統,或配備Blackwell架構GPU,功耗針對移動平臺優化。
英偉達此前曾計劃在2025年9月推出消費級ARM平臺,2026年3月跟進商用版本,分自研與聯發科合作兩條路線。策略上,依託Grace CPU與Blackwell GPU的整合經驗,以高性能GPU和AI算力為突破口,聯合戴爾Alienware、惠普等廠商推出遊戲本與工作站。
儘管需攻克Windows ARM生態兼容性難題,但其在AI服務器與GPU市場的技術積累,使其成為高通之外最具威脅的ARM PC芯片新玩家。
ARM資深副總裁Chris Bergey在Computex臺北國際計算機展2025開展前表示,在業內多家頭部廠商都採用ARM架構打造處理器、GPU與DPU等運算單元,印證ARM具有高度應用彈性,並預估將在2025年達到50%超大規模數據中心處理器出貨佔比,40%的PC與平板電腦出貨佔比40%。
不難理解,高通、英偉達等一眾大廠進入臺式機CPU市場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因為圍繞「Windows on ARM」的設備出貨量正在穩步增長,尤其是看到蘋果M4芯片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大量用户轉向Mac平臺。
綜合來看,AMD與英特爾之爭,尚且還屬於x86陣營之爭。而近年來ARM架構在PC處理器領域的試探,或許纔是x86面臨的真正挑戰。
英特爾在PC處理器市場的統治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其憑藉x86架構構建的「Wintel聯盟」生態雖曾固若金湯,但10nm/7nm工藝的多次延期,讓臺積電代工的蘋果M系列芯片藉機突破——從2020年M1到最新的M4,蘋果通過ARM架構與軟硬協同優化,在先進工藝下實現芯片性能大幅提升,且具備能效比優勢,帶動Mac高端市場份額飆升,更撕開了x86壟斷的裂口。
另一方面,蘋果的成功點燃了ARM陣營的進攻號角:高通驍龍X Elite在AI PC市場佔據10%份額,英偉達N1X處理器Geekbench跑分超越高通,聯發科亦通過合作切入PC芯片領域。
在這股浪潮下,英特爾PC處理器份額從2023年的77.3%驟降至2025年的60%-65%,聯想等核心客户訂單流向AMD,微軟戰略轉向Windows on ARM更動搖其生態根基。儘管英特爾押注18A製程的Panther Lake芯片,但2026年量產時間表或許難改技術代差,x86架構在AI PC、AR/VR等新興場景的能效劣勢,正推動PC芯片市場從x86單極走向多級競爭的格局。
英特爾與蘋果的競爭,本質是開放生態與垂直整合、漸進式創新與顛覆式變革的碰撞。英特爾雖仍佔據x86生態的存量優勢,但其技術迭代滯后、戰略調整迟緩、生態控制力弱化的問題已難以逆轉;蘋果則憑藉ARM架構的能效革命、全棧整合的生態壁壘和AI技術的前瞻佈局,成為PC芯片市場的「規則重塑者」。
隨着ARM架構在PC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高通、英偉達、聯發科等廠商紛紛佈局,除了英特爾和AMD的x86陣營之外,蘋果或許也需要不斷提升芯片性能、拓展應用生態,以應對來自各方的競爭。
在全球PC處理器市場變革之際,國內廠商也在積極佈局,飛騰、海思以及此芯科技等廠商基於ARM架構積極自研,加速融入PC產業生態。
例如,飛騰騰鋭D3000M作為其首款國產筆記本處理器,集成8核自研FTC862內核,主頻達2.5GHz,通過PSPA2.0安全架構和國產化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已獲聯想開天、中國長城等 多家整機廠商採用;
海思麒麟X90則採用ARMv9指令集和自研「泰山V3」架構,支持「超線程+大小核異構」設計,麒麟X90芯片主頻突破4.2GHz,與鴻蒙OS深度整合,在Geekbench 6測試中多核性能得分高達11640分,接近英特爾i7-13700H,並超越蘋果M2芯片。這標誌着國產ARM芯片在消費級市場的實質性突破;
此芯科技推出的異構SoC此芯P1,採用6nm製程工藝和12核Arm架構設計,集成CPU、GPU和NPU,提供45TOPS端側AI算力,支持百億參數內大模型部署。該處理器具備高能效和安全特性,支持多操作系統及多種接口,滿足Windows AI PC算力要求,加速國產AI PC生態建設。
與此同時,開源的RISC-V架構也在PC領域嶄露頭角,憑藉高度靈活的定製化和模塊化設計優勢,吸引了諸多行業廠商相繼佈局,成為攪動市場的「鮎魚」,目前國內已有達摩院、賽昉科技、超睿科技多家廠商在RISC-V架構PC處理器領域展開探索,劍指x86腹地。
國內廠商以ARM與RISC-V雙線破局,其技術突破不僅推動自主可控,更以「替代+創新」模式衝擊全球供應鏈,加速PC芯片從x86走向「x86-ARM-RISC-V」多元競爭時代。
時代變遷,瞬息萬變。
回顧處理器發展史,猶如一場架構生態的「權力遊戲」:x86在PC時代憑藉封閉生態和微軟聯盟一統天下,ARM則借移動互聯網東風以開放授權模式實現逆襲。如今,RISC-V以開源基因切入物聯網碎片化市場,並劍指高性能領域,正推動PC芯片架構進入「三足鼎立」的新時代。
這場從封閉到開源、從複雜指令到精簡架構的變革,正在重塑PC處理器芯片的競爭版圖,宣告着一個全新的戰國時代已然來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作者:L晨光,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