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07:34
外骨骼今年火了。這個似乎只出現在科幻電影或專業病房中的設備,如今火到了普通人身邊。
6月,八達嶺和居庸關長城景區先后開啟外骨骼租賃服務,為遊客在攀登時提供助力,可讓其輕松登長城,無痛當「好漢」。至此,景區外骨骼設備租賃服務正式「進京」。
此前,外骨骼已在各地景區多次出圈。春節期間,泰山和白雲山遊客在景區租賃並穿戴外骨骼設備爬山的資訊,總閲讀量超1億次。五一期間,黃山、泰山、華山、廬山、武功山、峨眉山等景區也紛紛開展了出租外骨骼設備的新業務,租賃價格大約在每三小時80到100元左右,又引發了一輪熱議。
另外,4月時程天科技公司上架了售價約2500元人民幣的數百台外骨骼設備EasyGo,15秒售罄,並有數百人排隊預訂。這一盛況甚至超乎公司創始人預料,並再次引起各界關注。
那麼,外骨骼為啥能在今年火到「尋常百姓家」呢?
價格的大幅下降是最重要的原因。
原來有多貴呢?舉個例子。傲鯊智能在2018年創立之初的目標是將醫用外骨骼設備的價格」降低到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200多萬元。儘管已是海外「平替」,但這個價格對於不少大型醫院來説都捉襟見肘,更別提普通消費者了。
而如今,醫用級外骨骼已降至10萬元以下,民用款已降價到千元級。甚至筆者在淘寶搜索「外骨骼」,可以搜到大量售價兩三百元的產品。
若細拆降價的原因,零部件的自研和國產替代可能是最重要的助力。
比如,極殼科技通過自研,將工業傳感器的成本從兩到三千元人民幣下降到幾十元。又如,傲鯊智能做到了除了芯片外的其他零部件全部自研,以編碼器為例,讓其價格從1000-2000元下降到十幾元。
而近年來新型複合材料的使用也是價格下降的一大因素。
例如程天科技和傲鯊智能的「千元級」外骨骼都採用了碳纖維增強尼龍複合材料,相比此前用的純碳纖維材料,將單位成本從三位數降低到個位數,同時具有更好的強度與剛性、熱穩定性等優點。
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成本的攤薄也功不可沒。
肯綮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運波曾表示,因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效協同的產業鏈支持,公司得以迅速實現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有能力在25年五一前實現月產2000-3000台的目標。國金證券也指出,外骨骼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擁有部分共同的零部件,隨着兩者供應鏈的逐漸擴大和成熟,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
同時,企業開始重視消費級市場,併爲之定製了價格更易被接受的產品。
比如傲鯊智能通過減配電池和部分功能,將外骨骼價格降到了萬元以下,推向民用市場的老年人輔助器械。
此外,地方補貼與醫保覆蓋也讓消費者更明顯地感知到了降價。
根據上海和廣州出臺的補貼細則,消費者購買助老外骨骼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可最高享受30%的補貼。類似的,北京市殘聯在2024 年將外骨骼機器人等高科技項目納入了殘疾人輔具補貼目錄。同時,據北京商報報道,使用外骨骼機器人的康復訓練項目已被納入北京醫保甲類,可為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
聽上去科技感爆棚的外骨骼,原意其實是自然界中昆蟲和殼類動物的堅硬外殼,可增強其運動和防護能力。外骨骼穿戴設備則能為人類提供類似於生物外骨骼的力量支撐,用以增強或恢復人體的運動能力。
而人類創造的外骨骼設備,也並非近年的新事物。早在1960 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就研發了Hardiman 外骨骼系統,其作為可佩戴的單兵裝備能幫助使用者舉起重物。
將外骨骼用於户外的實踐則可追溯到2024年夏天。户外裝備巨頭始祖鳥聯合谷歌推出的一款的動力外骨骼褲,可讓使用者感覺減重14公斤。但這款裝備價格不菲,正式零售價約5000美元,早鳥價也需4500美元。此外,生產周期也長,到2025年底才發貨。相較之下,售價在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中國產品就凸顯出了性價比,也更快在各個景區鋪開了應用。
而登山、户外領域只是外骨骼應用的一個小方面。根據下圖數據可知,全球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中醫療領域佔比最高,約41%,隨后是製造業、國防航空、商業等領域。
在醫療方面,早在在2018年6月,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頒發了首個醫療器械註冊證給大艾機器人公司,意味着中國的醫療外骨骼機器人進入商業化階段。
在工業方面,外骨骼設備在海內外也已有許多應用案例。比如在2018 年618大促期間,京東就為員工配備了外骨骼機器人,以便其增強長時間行走和負重的能力來應對大量訂單。又如美國Sarcos Robotics公司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已被波音、卡特彼勒、亞馬遜等客户用於倉儲搬運、製造業重物抓取等場景。
在應急救援中,外骨骼設備也早已實戰。全國應急消防已將外骨骼機器人作為目錄性裝備,且目前已在上海、重慶、哈爾濱、沈陽等多地消防隊中得到應用。
從作用原理上,外骨骼可以分為無源和有源兩大類。
無源外骨骼不使用電源,而是利用彈簧、槓桿、氣動或碳纖維等材料在形變時儲存能量,並在恢復形狀時釋放能量,結構相對簡單。這類產品目前的優化方向集中在材料輕量化和機械設計上。
無源外骨骼產品的價格較為低廉,且重量較輕。本文開頭提到的15秒售罄的EasyGo就屬於無源外骨骼,其將產品價格已從萬元級降至 2500 元。它採用了碳纖維增強尼龍複合材料, 整機重量不到 2.5 公斤。
有源外骨骼則需要外部電源,和「外骨骼機器人」基本為同一概念,一般包括機械系統、驅動系統、傳感系統、控制系統、能源系統五大模塊。 其中,傳感器能實時感知人體運動意圖;控制系統則根據傳感器反饋的信息,實時調整設備輸出的力量模式和力度大小,還可通過軟件編程等方式靈活協助調整。這類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 AI 融合、能源突破、輕量化驅動等。
一般而言有源外骨骼的結構較為複雜,售價相對較高。例如,肯綮科技和泰山景區合作的外骨骼機器人可通過 AI 算法感知用户運動意圖,售價在6999元以上。
那麼,外骨骼究竟能火多久呢?
許多研究機構對於外骨骼機器人給出了頗為樂觀的數據預測。比如Fortune Business Insight指出,全球外骨骼機器人行業規模在2022年為9億美元,在2030年有望達146.7億美元,CAGR為42.2%。MarketsandMarkets則認為,外骨骼機器人2023年全球規模為7億美元,2028年將增長到37億美元,CAGR可達38%。
國內的機構預測甚至更為激進。頭豹研究院預測,2021年到2025年中國外骨骼機器人的銷售額從6.8億元增長到105.6億元,CAGR高達98.5%。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2028年中國外骨骼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為24億元,2023~2028年CAGR為50%。中銀證券計算機團隊認為,其未來的市場規模或達百億美元級別,增速可達40%,足以媲美25年的A股主線之一——人形機器人。
各方看似「爆棚」的信心從何而來?
市場需求旺盛大概是最強的信心支撐。
除開頭所述的15秒售罄的案例,即便昂貴如始祖鳥、售價超過三萬元人民幣的動力外骨骼褲,第一批預售也瞬間售罄,且在去年年底預定的發貨時間已經排到了2026年的夏天。而極殼科技2023年上架的一款輕量的、消費級的可穿戴外骨骼,以299 美元的眾籌價格一個月內賣出了 3000 多臺——要知道,2021 年全年整個外骨骼行業的銷量才 5400 台左右。以上事例,疊加社會老齡化的加速,進一步印證了民用市場對外骨骼機器人的熱情。正如一位博主所説,老年人、景區對於外骨骼機器人的需求是剛需,目前難以被替代。
即使是目前市場佔比最高的醫用領域,目前外骨骼設備的滲透率也還較低。據搜狐科技2024年的報道,儘管大艾機器人已部署到了全國200~300家醫院,但其認為外骨骼機器人在國內醫院的普及率可能不及10%。同時,據中國科學報數據,2024年我國每十萬人口配備3.57名康復治療師,距離國家衞健委《關於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設定的2025年每十萬人擁有12名康復治療師的目標仍存在3倍以上的人才缺口。而外骨骼機器人可讓治療師從一對一治療發展爲一對多治療,人效提升顯著。由此可以預見隨着近年價格的大幅下降、AI相關性能的大幅提升,醫用市場的擴展將提速。
甚至海外市場也是國內外骨骼企業的開拓目標。比如傲鯊智能已開始踐行出海計劃,因其發現德國、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工業基礎較好的市場,以及日本、韓國等社會老齡化嚴重的市場,對外骨骼機器人的市場認知已非常成熟,且需求巨大而有剛性。
而在前文所述的供應鏈能力不斷增強帶來的價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大量的市場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響應。
政策也為外骨骼機器人的前景添加了助力。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加老年人福祉的實施方案》,強調將智能康復設備列為重點發展方向。2023年,工信部印發的《「機器人 +」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積極推動外骨骼機器人、養老護理機器人等在養老服務場景的應用驗證」。在地區層面,蘇州、廣州、上海等地也紛紛發佈相關支持政策。
在上述因素下,投資力度的增強也為行業再增温。近兩年,2024年至今,全球範圍內已發生超10起外骨骼融資,合計金額逾10億元,投資主體既包括張江科投、浦東資本等政府背景機構,也包括紅衫中國、經緯創投等市場化投資機構。同時,中銀證券指出,2020年之前的行業融資多在天使輪等早期輪次,之后則A~D輪的后續投資佔比顯著增加,從側面反映這個行業的成熟度有所提升。
同時在倫理方面,中銀證券計算機團隊指出外骨骼機器人相較人形機器人更為「就業友好」方面——不僅不會取代人類員工,反而能提升勞動者能力、減少勞動損傷,更能發揮我國勞動力優勢。換句話説,未來進一步推廣的社會阻力較人形機器人而言更小。而在應用場景方面,外骨骼機器人已在多個領域落地應用,需求前景似乎較人形機器人也更為明確。
暑期旅遊季即將開啟,可以預見外骨骼將在更多景區被更多遊客所關注和使用。而外骨骼的爆火,卻遠不止於讓登山更輕松。
它象徵着尖端科技真正走下神壇,普惠於民。它迴應了老齡化社會的剛需,提升了勞動者的尊嚴與效率,更守護着應急救援中英雄的安全。
隨着價格持續下探、技術不斷突破、應用場景加速拓展,這件曾經的「未來戰甲」,正悄然重塑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而這波熱潮的背后,是中國智造賦能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派財經官微」(ID:paicj314),作者:林嵐,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