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07:25
「港交所IPO融資額重回全球第一」。
根據安永最新發布的報告,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資額在全球總量中佔比達24%,一舉超過納斯達克與紐交所,重新奪回闊別四年的全球冠軍地位。數據顯示,預計香港市場今年上半年的IPO宗數及集資額將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3% 和711%,而大型IPO項目的強勁推動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近期,在港交所成立25周年慶典上,主席唐家成透露,截至6月20日,今年港交所IPO上市項目共31單,融資規模累計達到了884億港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融資額;證券市場日均成交額超過2400億港元,較2000年的130億港元增加了17倍多;衍生品市場日均成交量176萬張合約,而2000年只有3.75萬張。
港股在此前已經經歷了幾年的「至暗時刻」。
自2021年的「高光時刻」后,港股受全球大環境拖累持續低迷。安永之前發佈的《2023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報告與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IPO活動持續放緩,全年預計共有1244家企業上市,籌資1192億美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下降12%和35%。2023全年香港市場預計共有61家企業首發上市,同比下降19%。籌資額為413億港元,同比下降59%,為近20年來同期最低。2023年,港股IPO平均籌資額僅為6.77億港元,是近十年來新低。2023年,香港市場缺少較大型IPO,僅有1家50億港元以上的IPO。2023年,僅有1家中概股迴歸香港,且以介紹方式上市,並未進行融資。
然而到了今年,這一情況被徹底扭轉。
具體來看,今年港股IPO中,有多個非常「出圈」的時刻。
今年一月,國產潮玩巨頭布魯可,為全年港股IPO市場的火熱貢獻了一個開門紅。根據FUTU數據顯示,全市場孖展申購額至8774.96億港元,其中僅富途認購額就超過5100億港元,刷新了此前毛戈平創新的申購紀錄。孖展申購倍數達6027.58倍。之后上市首日的表現也不負眾望,當日高開80%,最高價109.9港元,中籤一手賺約1.5萬港元,是今年首支「大肉籤」。
三月,蜜雪集團成功登陸港交所,並且以認購1.84萬億港元的金額,成功超越2021年快手上市時創下的1.26萬億港元紀錄,榮膺港股新一代「凍資王」稱號。
蜜雪集團在上市后的表現也非常驚艷。不僅一舉打破此前新茶飲在港股「破發」的怪圈,並且還帶動整個行業的股票持續上漲。截至2025年6月30日,蜜雪集團較發行價(202.5港元)已上漲153.6%;古茗較發行價(9.94港元)已上漲157%;滬上阿姨較發行價(113.12港元)上漲17.13%;而奈雪的茶則較發行價(19.8港元)下跌93.6%。
四月,在特朗普關税鬧劇下,全球資本市場迎來激烈震盪,就在此前提下,ADC龍頭企業映恩生物IPO依舊刷新了多項18A生物科技記錄,並於上市首日實現116.70%的漲幅,收報205港元/股。與蜜雪集團的表現類似,映恩生物的表現,也一改此前人們對於港股醫藥賽道的刻板印象。
五月,寧德時代在港股主板上市,首日漲幅16.43%,打破「A+H」股折價慣例,並且以 356.57 億港元募資額成為2025年全球最大IPO。前文也提到過,2023年港股全年的募資額度才為413億港元,相當於寧德時代一筆就完成了2023年86%的募資額度。
伴隨着IPO的強勁勢頭,我們也觀察到,港股市場在今年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是南向資金流入創紀錄。2025年上半年,通過港股通渠道的南向資金淨流入達1860億港元,同比增長72%,日均成交額佔港股整體比重提升至19.3%。以寧德時代為例,其上市首日南向資金淨買入額達23.5億港元,佔當日成交額的 28.4%;蜜雪集團上市時,南向資金凍資規模超3200億港元,成為推動其1.84萬億港元凍資紀錄的核心力量。截至6月16日,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19.95%。而在此期間,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南向資金淨買入金額已達6870.71億港元,相比2024年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8078.69億港元,僅相差約1200多億港元,從成交佔比和淨買入金額看,南向資金成為推動港股表現的中堅力量。
其次是投資者結構優化。南向資金的持續湧入,不僅帶來流動性支撐,更推動港股投資者結構從 「機構主導」 向 「內地資金 + 國際資本」 雙輪驅動轉變。數據顯示,內地散户通過港股通參與打新的比例較2023年翻倍,布魯可、蜜雪集團等明星項目的散户認購倍數均突破5000倍,反映市場情緒已從 「低迷」 轉向 「狂熱」。
再者是港股的結構正在悄悄變化。曾經港股優質板塊是金融、地產、能源、互聯網等。今年以來,港股市場的醫療、科技、消費、紅利、金融板塊(簡稱「五朵金花」)持續走高,並且在資本的熱捧下出現瞭如泡泡瑪特、老鋪黃金、蜜雪冰城等消費領域的熱門股票,並且在這些「新龍頭」股票帶動下,恆生指數幾度突破24000點,為2021年以來的最好水平。同時港股多個板塊涌現強勁個股,醫藥生物、黃金珠寶、新消費娛樂、金融證券及汽車消費等五大領域表現尤為搶眼。
站在港交所25周年的節點,港股市場的增長邏輯已從 「估值修復」 轉向 「價值創造」,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第一,政策端持續加碼,制度優勢強化。「科企專線」落地、中概股迴歸升溫等因素作用下,港股IPO市場熱度將持續推升,安永預計2025年下半年將吸引超50家中概股及新經濟企業遞表,全年募資額有望突破1600億港元。
第二,產業端與資本端深度耦合。隨着中國新能源、AI、生物科技等產業進入 「全球化紅利期」,港股將成為優質企業融資的核心平臺。例如,海辰儲能、京東工業等硬科技企業已啟動港股上市計劃,預計單項目募資額均超100億港元,進一步鞏固港股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領域的融資優勢。
第三,全球資本再定價與南向資金長期流入。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恆生指數市盈率(TTM)為10.7倍,市淨率為1.17倍,絕對估值處於全球窪地。橫向對比,恆生指數的市盈率顯著低於標普500指數的27.5倍,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也遠低於納斯達克指數的34.8倍。估值優勢吸引全球主權基金、養老金加碼配置。同時,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參與港股的比例仍不足5%,隨着 「跨境理財通」 擴容及ETF互聯互通深化,南向資金年均流入規模有望成為港股流動性的 「穩定器」。
港股IPO重回全球第一,不僅展現了其市場韌性與吸引力,更標誌着資本對中國新經濟的信心迴歸。從潮玩到茶飲,從生物科技到新能源,多元賽道的爆發印證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展望未來,隨着更多優質企業登陸,港股或將在全球資本舞臺上持續書寫新的增長傳奇,為投資者與產業發展開啟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來咖智庫」(ID:laikazk),作者:金刀,編輯:G3007,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