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IFF全球碳定價會議:共商減碳路徑與全球協同策略

2025-06-30 15:34

  2025年6月27日,由國際金融論壇(IFF)、歐洲碳定價工作小組與美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21期全球碳定價會議「克艱求變:企業破局全球變暖之道」在線上召開。來自國際能源署(IEA)、國際商會(ICC)、道達爾能源、隆基綠能等40余家機構與企業的代表圍繞 「遏制全球變暖的關鍵障礙與應對路徑」 展開深度研討,披露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爆發式增長、綠色氫技術商業化突破等關鍵進展,同時警示氣候臨界點風險,呼籲建立全球碳定價協同機制與甲烷減排強制協議。

  會議披露,當前全球平均氣温較工業化前已上升1.5℃,若按現有排放趨勢,2030年前將突破2℃閾值。國際能源署(IEA)可再生能源部主管保羅・弗蘭克爾(Paolo Frankl)強調,五大氣候臨界點已進入 「高危區間」,其中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可能在 20-30年內關閉,這將導致北歐氣温驟降、全球季風系統紊亂。更嚴峻的是,當前氣候系統中隱藏着約0.5℃的「待釋放温升」—— 當空氣污染清理后,硫酸鹽氣溶膠的冷卻效應消失,將加速變暖進程。

  「氣候緊急狀況既是科學問題,更是傳播問題。」會議主持人歐洲碳定價工作小組主席埃德蒙·阿爾方戴利指出,儘管全球已有160 余個國家簽署《全球甲烷承諾》,但公眾對減排緊迫性的認知仍滯后於科學數據,需通過政策信號強化市場預期。

能源轉型關鍵進展:可再生能源與技術突破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國表現尤為突出。國際能源署(IEA)可再生能源部主管保羅・弗蘭克爾在會上披露,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新增700吉瓦,其中中國貢獻顯著,光伏裝機量居世界首位。

  同時,中國企業代表展示了創新模式。中國企業在沙漠治理中探索 「光伏 +」模式,如庫布其沙漠310兆瓦跟蹤系統項目,不僅年發電量達4.5億千瓦時,還通過植被恢復固定流沙面積超10萬畝,該項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認證。

  技術上,中國企業也實現了突破。隆基綠能研發的單晶硅異質結電池效率達34.85%,創世界紀錄;其 「燈塔工廠 + 零碳工廠」 實現單位能耗降低24.6%,成為全球光伏行業首個零碳製造標杆。

  氫能源開始實現商業化,歐盟 「氫銀行」 已推動2.5吉瓦電解槽項目落地,法國道達爾能源與 RWE 簽署德國首份長期綠氫採購協議,用於煉油廠脱碳。中國遠景能源在內蒙古投運全球最大商業化綠氨項目,500兆瓦離網電解槽年產綠氨30萬噸,成本控制在1.5 美元 / 公斤。

  甲烷減排也進入攻堅階段: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成員企業已實現上游碳排放強度降低20%,常規燃燒排放減少50%以上。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通過無人機搭載光學氣體成像(OGI)技術,將甲烷泄漏檢測精度提升至 0.1ppm,2024年較2020年減排 55%。全球 56 家石油公司簽署的《石油天然氣脱碳憲章》明確,2030年前實現上游近零甲烷排放(減排 80%),並停止常規燃燒。

  產業鏈協同案例凸顯轉型實效。西班牙電力公司伊比德羅拉90%的裝機容量為無排放能源,其在西班牙東部為陶瓷行業改造電熔爐,解決高温工業脱碳難題;正泰新能源集團在土耳其建設7.5兆瓦太陽能 + 5兆瓦時儲能系統,替代 65個油井的柴油發電機,投資回收期僅1.8年,年節省燃料成本180萬美元。可再生能源爆發式增長:IEA 預測,2024至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將增加超過5500吉瓦,太陽能光伏因成本下降、審批提速成為主力。中國在沙漠地區開發的「光伏 +」模式,如庫布其沙漠310兆瓦項目,實現生態與能源雙重效益。

政策與市場機制:破局 「碎片化」的全球協同路徑

國際商會主席菲利普・瓦蘭提出四大政策改革方向:

  建立高誠信碳市場:推動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碳匯供應倡議,需政府明確碳市場合法性,英國、新加坡等國已發起聯盟優化市場規則。

  改革巴塞爾協議III:允許銀行認可新興市場綠色項目的信用風險緩釋措施,如多邊開發銀行擔保,降低可持續基礎設施融資成本。

  強化多邊開發銀行風險擔當:建議世界銀行等機構承擔氣候項目 「首虧頭寸」,2024年全球多邊開發銀行對清潔能源項目股權投資佔比已提升至 35%。

  綠色技術貿易自由化:呼籲WTO成員國取消太陽能組件、電解槽等產品關税,當前歐盟對中國光伏組件關税仍維持11.8%——21.1%,阻礙技術擴散。

  歐盟能源總司總干事首席顧問圖多爾·康斯坦丁內斯庫透露,歐盟正推動《低碳氫授權法案》,要求2030年工業領域可再生氫佔比達 42%,並通過 「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進口鋼鐵、鋁產品徵收碳關税,2026年起全面實施。

下一階段焦點:甲烷減排與全球政策協同

  峰會宣佈下階段將聚焦甲烷減排,計劃借鑑《蒙特利爾議定書》機制,推動全球強制性減排協議。「減少甲烷可在2040年代避免0。3℃温升,是當前最緊迫的’氣候剎車’」。 美國國務院前氣候副代表理查德・杜克(Rick Duke)強調,需通過衞星監測、第三方驗證等手段強化執行,如OGCI的衞星項目已幫助發展中國家企業年減排甲烷1.5萬噸。

  中國代表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博士指出,儘管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達1300吉瓦,但仍需國際社會在技術轉移、融資等方面支持新興市場,「非洲太陽能潛力是歐洲的3倍,但當前裝機量不足甚至不足荷蘭的水平,這是資源錯配的典型」。

  與會各方同意,需借鑑《蒙特利爾議定書》治理框架,推動全球甲烷減排強制協議。下階段會議將聚焦甲烷專項治理,擬邀請中、印、美等國能源企業共商技術標準與融資機制。

  本次會議凸顯全球能源轉型的多元路徑:既要依託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也要正視化石燃料的過渡價值,同時加速綠氫等新興技術突破。與會者一致認為,唯有政策、市場、技術協同發力,方能在應對氣候危機的「馬拉松」中搶佔先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