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30 16:18
「產學研脱節。」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一年高考志願填報時。
150億+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鬧海》、質量持續提升的網絡動畫番劇、頻頻出圈的動漫IP聯名和谷子…都讓「動畫」「二次元」成為05后、10后羣體關注的焦點,「要不要報考動畫相關專業,畢業后投身動漫產業」也成為年輕的動漫愛好者們在社媒上熱議的話題。
今年年初,《哪吒2》導演餃子的川大華西藥學院教育背景曾引發討論,做好動畫不需要動畫相關學歷的典型案例就擺在眼前。實際上,「學歷無用論」一直在動畫圈內存在爭議,尤其是互聯網動畫產業興起后,越來越多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憑藉動畫代表作品出圈,而科班人才往往只在製作流程中任職美術、動畫等崗位。產學研脱節的現象一次次讓從業者自我懷疑,更讓年輕的學生們感到迷茫。
所以2025年,做動畫還需要學歷嗎?
市場對學歷的質疑,主要來自科班教育的侷限性。動畫相關的一紙學歷代表着什麼,答案並不唯一。
首先要討論的是,動畫相關專業的學生們可以在學校學到什麼專業知識呢?大概率是看10-20年前出版的教材,用20-50年前的案例,講近100年的動畫史,然后畫畫,寫生,交作業。即使是某些排名前列院校的動畫專業學生,在互聯網上經常討論的話題也會是「報線下班還是學線上課?」「大二報班是不是來不及了?」「不報班真的不行嗎?」等問題,給人一種明明上了動畫專業,卻還要三分天註定七分靠自己的悲涼。在浪花waves的大學專業評分中,動畫專業的熱評第一是「畢業於bilibili大學」。
看似網友的幽默調侃,實際上在學校學不到東西的現象並不少見,很大原因是高校專業開設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一個動畫項目的實際運作會被細分為多個崗位,統領全局的導演編劇、製作相關的前期中期后期,非製作相關的市場商務運營,每個環節對崗位的需求差異較大。但現階段各高校開設的動畫相關專業還是集中於動畫、設計、動畫導演,部分高校開設漫畫、動畫編劇、動漫策劃、遊戲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屬於藝術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與書法大類,都是比較籠統的專業。
無論什麼專業,入校后課程學習大同小異,很多基礎課會在一起上,甚至本碩混上,細分專業相關的信息增量不大,這就涉及了高校相關專業師資水平的問題。很多老師既沒有成熟作品的操盤經驗,也不瞭解最新市場的行業動態,從讀書到就業都在學院派的圈子里,他們能教什麼呢?無非是師承下來的動畫史,念一念PPT,然后用藝術基礎理論解讀院線電影寫論文。學院派的刻板模式是把思維當鐵律,但概念大家都會講,實際落地很難,創作太吃天賦。
另外,中國動畫近10年發展的實在是太快了,造成學院派與產業脱節愈發嚴重,無論是國產番劇的百花齊放、短視頻對產業的影響,還是實時渲染、AI技術的快速迭代,產業工業化體系的初步形成,都使得如今的中國網絡動畫與美術片時代、電視動畫時代有着巨大差異,在創作、商業模式、宣發渠道、產業上下游格局,甚至創作者與市場的關係等方方面面有了很大不同。
但很多高校老師對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大銀幕、兒童向的階段,保持着「懷念美影廠、迪士尼皮克斯全球無敵、宮崎駿今敏天下第一」的觀念,對當下快速發展的中國動畫毫無信心,對早已主流的網絡動畫嗤之以鼻。部分學校對動畫的分類停留在2D、3D、定格,專業分流還會有很多學生去學習定格、偶劇這種又苦又累又冷門的方向,畢業之后就業更讓人迷茫。
雖然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主張推進動畫專業的產學研結合,但現階段能看到無非就是在校老師做一些市場向的動畫項目,但因為溝通不暢自命清高,項目普遍市場反饋並不好,甚至引發產業從業者與學院派合作的逆反。另外就是老師帶着學生們浩浩蕩蕩的去動畫公司參觀,感受一下大網吧的艱苦氛圍,坐在影音室看下最新PV,聽運營姐姐介紹一下PPT,然后在公司樓下拉橫幅拍個合影,當然,有就比沒有強。
產學研的脱節也不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學院派與產業一直有着觀念上的矛盾,動畫作品的好壞評判本來就是一件主觀的事情,那麼學校的教育和評價體系很容易讓稚嫩的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在進入社會從事工作時產生困惑。那麼學校到底該教給動畫相關專業學生什麼呢?是做藝術,還是做商業?搞學術還是做作品?關注當下市場還是傾向歷史傳承?文藝復興還是擁抱變化?這些都因人而異。
考慮到藝考的錄取模式和大學專業課程的培養模式,當下大多數動畫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還是集中於美術方向。幸運的畢業生或者家底兒厚實的,可以一步到位當導演,大多數學生入行的起點還是基礎的製作崗位。就業后這些科班畢業生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領導的教育經歷是大專畢業培訓班半年速通入行,自己的同事大學學的機械或烹飪,自己的導演本科是學數學的……當然,動畫人才來源的豐富並不一定是壞事,但四年動畫專業的寒窗苦讀+培訓班+網課自學,進入行業面對如此境況,難免會讓人覺得迷茫。萬一再聽説同屆最機智的同學是畢業了去搞藝考培訓,年薪百萬,那就更是雪上加霜。
學歷無用的另一個表現是動畫相關專業高端人才缺口嚴重,動畫專業本科畢業直接就業,入行卷,不需要考研更不需要讀博基本成為學生間的共識。各高校動畫相關專業碩士招生數量很少,部分專業僅招收個位數甚至招不滿,博士點更是寥寥無幾。願意持續在學歷上深造的動畫專業學生通常也是爲了追求教職或者體制內的工作,並不爲了提升專業技能再進入產業一線從業。
不過近年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有不止一個從業多年的平臺動畫製片人執着於統招考研,多年努力上岸並積極推進校企項目合作,意義不明。
科班教育侷限過多,使得動畫專業的學生從學校到職場需要很長的過渡期。但話又說回來,高校專業與市場不完全接軌早就是常態了,也不只是動畫相關專業自己的問題。
那麼在2025年,如果想做動畫,學歷到底有沒有用呢?可以肯定的説,還是有用的,尤其對於想入行沒門路的學生和從業瓶頸期的年輕人來説。首先學歷是對人才基礎能力的篩選,認可度較高的如中傳、北電、吉動、同濟、八大美院等高校畢業生,多數美術基本功過硬,基礎素質有保障,創作下限更高。對於學生來説,學歷等於入行的敲門磚,認可度高的高校入行投簡歷至少都會取得面試和測試的機會。考慮到動畫行業也算是有個「圈」,優秀學校的創作氛圍、比賽機會、求職機會都會更多,就業后師兄師姐之間的聯絡也會產生新的合作火花。
但顯然,學歷並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動畫這個更看重能力的領域。入行后就更多要靠經驗、能力、代表作説話了。做動畫是個需要耐心、時間、努力、不斷學習的過程,很多從業者可能做了十年二十年,依然只能做某個製作環節的負責人,沒有機會成為導演做自己的片子;很多從業者努力奮鬥多年也無法暴富,只能過普通人的生活;很多從業者因為在外包公司,甚至無法在作品里署名;很多從業者因為公司經營問題被欠薪,無奈悲憤轉行……當然這些都是后面的故事了。
對於更多人來説,有動畫相關學歷成爲了入行順滑的敲門磚,沒有相關學歷也不妨礙陰差陽錯從業。當下,在動畫這個不夠成熟但快速發展的行業里,沒有唯一答案,熱愛可抵萬難。
注:文中部分配圖來自動畫《白箱》,圖文無直接關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靠譜二次元」(ID:kpACGN),作者:兔子,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