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我花30萬買臺車,還要擔心它被曬壞嗎?

2025-06-30 14:24

問大夥一個問題啊,你覺得你花二三十萬買的車,會被大夏天的太陽曬壞嗎?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反正脖子哥的同事和園區里的友商們,都已經火速用腳投票了。氣温一高,大家就跟商量好的似的開啟了防高温模式:

要麼全副武裝 —— 車窗車里撐傘貼膜、車外車罩車衣;要麼擠在地庫,就算是露天停車場空空如也都得去地庫玩華容道;就連樹蔭下的車位都成了搶手貨。

可能有兄弟會説這都多余了,不就是曬個太陽,至於把我們二三十萬買來的車曬壞嗎?

但另一邊,因為暴曬造成的車漆褪色、內飾開裂甚至是車輛起火也是屢見不鮮,上頭那些個措施好像也説不上過度保護。

那麼到底哪種説法是對的,咱們的車到底有沒有脆弱到扛不住太陽呢?

結論先説在前頭啊,雖然感覺上去高温對車子的破壞力很大,但事實上,車上你能叫出名字的幾乎所有部件都不太 care 暴曬這件事。

就比如説大夥直覺想過去,最容易受到暴曬影響的部分:車漆。在一定條件下,車漆確實會在暴曬下出現褪色甚至是開裂,但這個條件其實非常嚴格。

要知道,車上車漆大都是由底漆層、色漆層和清漆層組成的。

最靠外的清漆層,也就是讓車漆看着更亮的部分,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氧化反應,讓清漆層開裂、發粘、耐溶劑性喪失和耐刮擦性下降,讓車漆看着沒那麼亮。

再加上清漆層受損以后,色漆層里的顏料分子也會被紫外線分解讓車漆褪色,暴曬對車漆最直觀的影響就是讓原本帥氣的漆面失去光澤和飽和度,看起來舊舊的。

也是因此,很多兄弟提車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貼車衣車膜給車漆保護上。但是啊,這些后果看起來雖然恐怖,但實現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因為車企們在造車的時候也考慮到了車漆的耐候性,已經提前做了不少準備。

就比如説在清漆層的配方里,它們會加入紫外線吸收劑 UVA 和光穩定劑 HALS,前者可以吸收紫外線轉化成熱量,后者則可以干擾光氧化的過程,降低塗層的降解速度。

結果就是,想要車漆老化到肉眼可見褪色的程度,需要的時間其實非常長。

就比如某三線國內車企對於車外裝飾性塗層的耐候性要求,就是在海南島的自然條件下暴曬連續 24 個月,都不能出現龜裂、起泡和明顯褪色,失光率不超過 10% 。在南方地區十年內,都不允許出現嚴峻失光和變色。

這還只是三線車企的要求而車企們參考的標準,比如 GB/T 1766、1767 和 1865 ,也都是行業內的通用標準。

也就是説,你的車漆即使是暴曬,也得每天都曬,連續曬兩年以后,纔有可能會出現肉眼可見的變色。咱們這一年只有三四個月很熱的,曬曬還真就不太有所謂( 海南兄弟除外 )。

除了一種情況,那就是你的車有過比較大面積的補漆,因為后期噴塗的漆面不管是附着力還是配方都和原廠有差距,所以耐候性也會大打折扣。曬久了可能還真就會起泡或者開裂,這種就要適當防曬了。

至於很多車上都有的太陽紋,這玩意雖然名字里帶個太陽但其實和暴曬沒啥關係,單純就是洗車的時候灰沒洗乾淨磨出來的。。。

那這時候會有兄弟說了,就算外頭的車漆沒事,車里的這些個精貴的電子配置總歸會有事吧?

畢竟咱們平時用手機的時候五十多度就會燙手變卡,大中午的車里隨便都能飆到 60 度以上,真的不會曬着曬着就罷工了嗎?

但你別說,只要是正規車企按照正規研發流程做出來的配置,這大幾十度的高温對它們來説還真就是和撓癢癢差不多。

因為這些放在車里的零部件相比消費級電子產品需要更頻繁的經歷複雜環境,所以它們對温度的要求天生就會更高,僅次於軍工產品。

而在車規級零部件領域,國際上也有一個專門的、認可度很高的温度耐受驗證叫 AEC-Q 。主流品牌的車上幾乎所有和電有關的零部件,小到倒車雷達和門鎖,大到發動機管理系統和動力電池,幾乎都要通過它的測試。

雖然性能從低到高分成了 Grade3 到 Grade0 四個等級,但大夥看即使是最差的 Grade 3 也要求電子零件的温度耐受範圍達到零下 40 度到零上 85 度。

就連咱們直觀感覺最脆弱的車機屏幕也得滿足這個要求,像國內車規顯示器裝機量第二的天馬微電子就表示,自家的所有產品,包括儀表、電子后視鏡甚至是 OLED 曲面屏,都能在零下 40 到零上 95 度的環境里運行,HUD 的標準甚至更高,能到 105 度。

而且這個所謂的耐受高温還不是跟我們日常曬太陽一樣,堅持個一兩個小時不壞就夠了的。

最低要求的 grade3 級別的是經受 85 度的高温 1000 小時,最高的 grade 0 則要扛住 150 度超高温 1000 小時。

除了高温耐久測試,還有温度循環測試, grade3 級別的要經過零下 55 度到 125 度的循環 500 次。 grade 0 更是得扛住零下 55 到 150 度的循環 1500 次。

全都扛過以后,車企纔會考慮把這個零件用在車上。這就要求零件們不僅能耐高温,還得能經受温度衝擊。相比之下,只是在三十多度的太陽底下曬幾個小時,真就有點小兒科了。

不過雖然零件們大都不會被熱壞,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車誒比較高級,車里的皮質材料比較多,那經過車窗射進車里的紫外線還是會有影響的。

原因一方面是色素會被紫外線氧化分解,讓皮子褪色,讓另一方面是皮質的分子鏈也會在紫外線的影響下斷開讓皮子的韌性降低。

深圳某個測試機構就出過一份老化報告,説只需要 500 個小時的紫外線燈照射,內飾的皮質就會出現明顯的發硬、褪色,從添加劑、染料和合成助劑里揮發出來的揮發性有機物濃度也會升高。

這也是為啥每次車子曬完以后,都能在上車的時候聞到一股很刺鼻的味道。

所以這里我給在車里撐傘或者給車窗貼膜的兄弟們正名了啊,它們至少可以把紫外線擋在車外,讓內飾老化的慢一點,這個還是有作用的。

到這肯定又有兄弟會說了,不對呀?脖子哥擱這説曬了沒事高温沒事的,為啥新聞里還是有很多車因為暴曬出了問題呢?

像小米 SU7 對吧,前一陣還因為暴曬導致大燈周圍的覆蓋件變形,這些難道就不是問題嗎?

這里我説一句公道話啊,這些問題之所以會有,絕大部分其實並不是因為零件和或者材料本身頂不住紫外線和高温然后壞了,而是別的因素在起作用。

就比如説很多曬着曬着就燃起來的壓根就不是汽車零件,像西安一臺蔚來的 ES8 在停車場停着停着冒煙燒起來了,很多人就説哎呀這車自燃!

但事實是這臺車在停車之前底盤經受過嚴重的撞擊,外殼和冷卻板都變形了,導致電芯短路最后才燒起來的。

包括前一陣嘉興也有一臺車油車曬着曬着就燒起來了,也不是車上的線路有問題,而是車里插着的數據線燒起來了順道把座椅點燃了。

想要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也很簡單嘛對吧,有事沒事多檢查一下車子有沒有受傷,下車的時候留意一下車上有沒有充電寶之類易燃易爆的東西就行。

至於小米 SU7 因為天太熱導致大燈的框架變形,那也不是因為覆蓋件的材料本身有問題。

而是車子在設計的時候沒有留好受熱膨脹的空間,覆蓋件的內部也少了應對形變的加強結構,這才因為高温翹起來了,屬於是一個工程設計上的 bug 。

相對成熟一些的主機廠們爲了車子賣出去以后,不會因為暴曬出現各種小問題,甭管是油車還是電車,在新車上市前的研發驗證階段就會進行一個叫做三高測試的環節,也就是高温高原和高寒測試。

里面的高温測試其實就是把啥配件都有,接近完全體的工程車拉到國內最熱的地方,比如吐魯番和海南,進行強度非常高的連續道路測試。

目的呢,就是看看雖然車上的各個部件都是車規級的,單個看都沒有問題,但組裝在一起成了一整個系統以后,會不會因為高温再出現某種新的 bug 可就不好說了。

這里頭需要考察的子系統就非常多了,比如在發動機和動力電池能不能主動的做好過熱保護、空調系統能不能達到要求的製冷力度、車內外的各種覆蓋件會不會開着開着就裂了斷了啥的。

這個過程里但凡出現了什麼問題就都會被工程師記錄然后反饋給研發,改好以后第二年繼續測。一般來説,高温測試或者説夏測車企都得做兩輪也就是兩年,沒啥問題以后纔會把量產車投放到市場。

是不是感覺懸着的心放下了,但哥幾個還記得我前頭是怎麼説的嗎?只有正規車企按照正規研發流程做出來的產品,纔會符合上面這些車規級的要求。

近幾年隨着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加劇,大夥都在卷新車的推出速度,研發周期越來越短,對應的系統驗證周期也在一步步縮短。但就脖子哥所知啊,已經有部分一線的新勢力車企把三高測試從兩輪,也就是兩年,縮短到了一輪。

這里頭會有哪些潛在的問題,會給車主們在后期用車的時候帶來哪些不便,我是真的 不敢 不好評價。

只能説如果你的車在宣發的時候,有重點強調研發周期短、新車研發快的話,那我建議你能少曬還是少曬吧。

其余朋友,就放心大膽的停在太陽下吧!除了上車的時候比較燙腚以外,真就不會有啥大問題。

我就受累點,多開兩步停地庫吧。

圖片、資料來源

純電動汽車三高試驗都測試什麼?

天馬微電子上海車展發佈車規「軒轅」好屏五大標準,定義智能座艙未來

AEC Documents

GBT 1767-1979 漆膜耐候性測定法

Q100 Rev. J

GB-T 1865-2009 色漆和清漆 人工氣候老化和人工輻射曝露濾過的氙弧輻射

Analytical Series: Principles of Accelerated Weathering: Evaluations of Coatings

蔚來ES8維修起火調查結果,蔚來ES8自燃原因公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差評汽車部」,作者:致命空槍,編輯:脖子右擰 & 結界 & 面線,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