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車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

2025-06-30 10:47

「過去幾天,幾乎所有車企都在研究小米YU7大賣對自己的影響。」一位汽車行業從業者這樣描述當下的車圈氛圍。

6月26日晚22點,小米汽車首款SUV車型YU7開啟下定通道(下定規則為5000元定金7天未鎖單可退)。短短3分鍾,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后,這個數字飆升至28.9萬;18小時鎖單24萬輛——YU7可能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快的車,按25.35萬元起售價折算,訂單價值已突破600億元。

這個訂單量相當於小米SU7上市13個月累計銷量的總和,特斯拉Model Y去年在華銷量的一半,理想L6一年的銷量總和。

壓力迅速傳導到銷售端。某新勢力品牌銷售人士坦言:「這個周末客流減少五成,全跑去隔壁看小米了」。而小米門店,拼車試駕已是常態。「現在定車,YU7標準版要等一年零一個月提車,Max版要等6-8個月提車」,小米汽車銷售對「定焦One」説,「定SU7等的時間短一點,大概半年。」

YU7的火爆甚至催生了灰色生意:閒魚上黃牛加價超1萬元轉賣訂單,轉讓「首提資格」的生意悄然興起。

小米汽車門店內圍觀YU7的顧客,「定焦One」攝

這場衝擊波也在資本市場引發了連鎖反應:小鵬、蔚來、理想(美股)、零跑等新勢力股價應聲下跌3-7%不等。而被YU7直接對標的特斯拉,股價正常波動,美股收跌0.54%。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米美股ADR暴漲近10%,次日港股直接高開8%,市值突破1.6萬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截至發稿,其總市值1.53萬億港元。

對現在的小米來説,產能是生死大考。供應鏈人士測算,SU7積壓的訂單和YU7新增的近30萬訂單,可能需要整整一年才能消化。

目前小米已刷新App中訂單交付周期:標準版鎖單后最快53-56周交付(≈13個月);Pro版鎖單后最快48-51周交付(≈12個月);Max版鎖單后最快33-36周交付(≈8個月)。

這讓人想起,去年SU7初期交付周期衝至32~40周上下,一度導致部分用户退訂,甚至轉投可以提現車的品牌。

對此,一位關注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人稱,友商的第一波反撲必然是價格戰與權益升級。「多個車型的降價預案早就準備好了」,有渠道人士稱。

但這場由YU7引爆的戰爭遠非價格、產品層面那麼簡單。上述投資人強調,這次形勢沒有去年SU7那麼樂觀,車圈勢必會進行一場更深刻、更長期的反思。「YU7上市后誰最難受?競品格局會如何?」這可能是2025年車圈最受關注的問題。

對標Model Y:訂單量沒懸念,交付量超不過

在討論小米YU7和競品的競爭前,先明確一點:當下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集中在兩大主力戰場,10萬元以下的經濟車型和20-35萬元的中高端車型。而后者可以説是特斯拉Model Y的絕對優勢區域,2024年其平均月銷4萬輛,單月峰值甚至衝破6萬輛。

現在,小米YU7以「高配低價」的一貫策略向Model Y「宣戰」:25.35萬元的起售,比Model Y低1萬元,同時,從動力、續航、操控靈活性到智駕硬件(YU7是英偉達Thor芯片+激光雷達,特斯拉是自研FSD和Hardware4.0硬件,未配備激光雷達)都一一對標Model Y。

長期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資深人士李鋒分析道,一出場就照着Model Y「打」的車型很多,但值得同行關注的是,雷軍重構了一套對標Model Y的敍事邏輯。

雷軍在發佈會上沒有像其他同行一樣比拼激光雷達算力、高壓平臺參數,而是花時間詳解主駕零重力座椅、天際屏、車庫一鍵找車、暈車舒緩模式等——「強調細節體驗、把情緒價值給到位,然后纔講性能、續航……」

YU7開售前,市場就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小米YU7能超過Model Y嗎?

如果看訂單量那幾乎是沒有懸念的。YU7首日28.9萬訂單,相當於Model Y 2024年在華半年的銷量,也遠超Model Y今年以來的月均新增訂單(2-5萬輛)。

但YU7短期的交付量超不過Model Y。花旗銀行在報告中預測,YU7若無產能限制,成熟月銷量可達6萬至8萬輛。但一位供應鏈人士強調,小米現在最大的壓力恰恰來自產能,大量YU7準車主要等到2026年才能提車。

據上述供應鏈人士測算,小米二期工廠(為生產YU7而建)7月投產,第一批YU7在和SU7「搶」產能、部分由一期工廠生產的情況下,首月交付量可能能衝到3萬;等二期工廠完成產能爬坡后,即便「加班加點」,產能利用率200%,年產量達到30萬台左右,月產能穩定在2.5萬台已經不易。

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如果一期工廠能持續滿載,一同消化小米YU7產能,每月拉到3萬台,那麼,小米在手的近30萬訂單,也足足需要10個月的時間消化。

對於交付時間,小米汽車銷售人員對「定焦One」表示,6月29日定車,YU7標準版提車要等一年零一個月,Max版提車要等6-8個月,時間差是因為標準版的訂單量遠超另外兩個版本。

這與小米App中更新后的訂單交付周期一致:標準版鎖單后最快53-56周交付,Pro版鎖單后最快48-51周交付,Max版鎖單后最快33-36周交付——最長的要等近14個月。

而特斯拉上海工廠年產能達到95萬輛,月均產能可達到7.9萬輛。其中國官網顯示,煥新Model Y的交付周期在2-4周。

這個時間差對小米來説不佔優勢。SU7去年剛交付時,周期達到32-40周,「部分用户一度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退訂,甚至轉投可以提現車的品牌,其中就包括特斯拉」,行業觀察人士賈琛稱。

那長期去看,YU7的常態銷量能不能匹敵Model Y?

有不少聲音看好YU7,原因之一是Model Y的號召力大不如前:今年3月借改款衝至4.8萬輛巔峰,但4月驟降至2萬輛,5月勉強回升至2.5萬輛——這樣算下來,前5個月平均交付量僅2.5萬輛,同比暴跌73.6%。

總結來看,YU7無疑是25W+級別國產純電SUV產品里,對Model Y最具威脅的挑戰者,但斷言它是「Model Y殺手」還為時尚早——如果僅以短期訂單論,YU7已經證明國產車在參數、體驗上有圍獵Model Y的能力,國產品牌有對抗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在品牌層面的號召力;

如果以長期「銷量」為標準,YU7勝負,一方面要看交付后的口碑。這將直接影響后續銷量,「尤其是不能出現惡性事故,否則可能觸發二次輿情」,李鋒稱。

另一方面也要特斯拉會出什麼牌。李鋒舉例説,如果價值6.4萬元的FSD對華開放半年或長期試用,對潛在用户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再比如,有媒體曾報道特斯拉正開發「青春版Model Y」,通過減配拉低起售價。

衝擊「六大門派」:智界R7反應最快,小鵬G7或受波及

儘管YU7的PPT上寫滿了「對標Model Y」,但特斯拉股價僅微跌0.54%。相比之下,小鵬、蔚來、理想(美股)、零跑等新勢力股價應聲下跌,跌幅3-7%不等。

「YU7大火,最危險的不是Model Y,而是和它市場定位重疊的國產同價位玩家。」關注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人趙路對此表示。

參考小米SU7上市后,第一競品Model 3(銷量保持純電動中型車前三)受到的整體影響不大,其他競品,如極氪001/007、⼩鵬P7、智界S7,均在小米SU7上市后出現銷量下滑。如今,同樣的劇情正在25-35萬純電SUV戰場重演。

更耐人尋味的是車圈氛圍的戲劇性反轉。小米YU7開售發佈會前,李想、何小鵬、李斌等新勢力創始人還通過微博為YU7送上祝福。但YU7發售后,東風日產高管質疑「用户交車時間可能超過一年」,並暗示消費者盲目跟風,而后因言論引爆輿論,刪除內容並公開道歉;零跑創始人朱江明表示,「看到小米YU7賣這麼多,倍感壓力」,更是道出了行業的集體焦慮。

車圈這場恐慌,源於25-35萬純電SUV市場的脆弱格局。翻開25-35萬純電SUV銷量榜,除了Model Y憑藉月均2.5萬輛的銷量穩居第一,還沒有月銷穩定破萬的選手。

賈琛分析,YU7大火后,榜單中很多車型的銷量都會受到波及。號稱「圍攻Model Y」的國產六大門派——樂道L60、極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維塔07、嵐圖知音——因與YU7的直接競爭關係明顯,訂單有分流風險。

反應最快的智界R7,在小米YU7發佈同日推出限時補貼2萬元、綜合補貼最高至5.4萬元,時間截止到7月31日。外界推測智界此舉大概率是受到小米YU7影響。

在以上車型之外,小鵬G7(小鵬本年首款全新車型,7月3日即將上市)預計受影響也較大。賈琛分析稱,小鵬G7與小米YU7價格區間相近,目標客户羣體有一定重疊。

花旗銀行在報告中指出,由於YU7吸引更多關注,小鵬G7的定價可能下調至21萬元。小鵬G7此前已經公佈預售價,新車共推出Max和Ultra兩個版本,預售價23.58萬元起。

當然, 這場「圍剿」的最大變數還是小米YU7的產能。賈琛預測,接下來,在YU7產能爬坡期間,還會有競品通過降價或增加權益,留住訂單、搶潛在用户。換一種角度看,這也是留給其他競品關鍵的窗口期。

兩個隱蔽對手:理想的純電,問界的生態

在這場看似針對Model Y的狙擊戰,小米YU7還有兩個更隱蔽的對手——理想汽車的純電野望,與賽力斯問界的生態護城河。

小米YU7與理想分屬純電與增程賽道,本應「井水不犯河水」,但理想即將上市的純電i6、i8,預計定價在25-35萬元區間,將與YU7在相同戰場短兵相接。

去年MEGA首戰不利后,理想將純電反攻寄託於2025年下半年,計劃以i6主攻家庭市場、i8對標豪華車型。但YU7的提前引爆,且強調前排零重力座椅、后排收納抽屜、寵物模式等設計——理想又多了一個搶家庭定位的對手。

然而,考慮到小米汽車產能緊張,趙路認為,理想i8、i6有望承接YU7部分外溢訂單,但對於理想來説,可能要「搶」產能,如果等到9月上市,時間差優勢就不多了。

圖源 / 小米汽車微博

相比理想,賽力斯問界因為價格帶錯層(銷量支柱M8/M9穩守40萬+)、增程的技術路線,與25萬元的YU7看似毫無交集,但趙路表示,如果把增程車型也考慮進去,問界M5(指導價22.98-27.98萬元)作為中型增程SUV,與YU7在尺寸、價位及家庭用户定位上存在重合,是賽力斯陣營中最易受YU7衝擊的車型。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2026年即將推出的車型YU9(增程+純電),定位中大型SUV,如果又是爆款,那會對理想、問界有直接影響。

小米SU7熱銷對市場的衝擊,遠不止於車型層面,還暴露了傳統高端化路徑的短板。

來自傳統汽車公司的人士盧濤告訴「定焦One」,多家車企的內部都在重新評估高端化戰略。

「有些車企雖然在技術和海外市場領先,但高端品牌形象屢受質疑,此次因小米SU7大賣,而被股東和用户批評外觀、內飾等等。」在盧濤看來,雖然這些聲音多是主觀評價,但背后反映的是「缺乏情緒價值」。

他進一步分析,小米YU7的火爆,説明用户願意為「技術+情緒共鳴+生態價值」支付溢價,反觀部分技術領先卻困於高端化的車企,癥結一在於工程師思維與用户需求的錯位,二是部分車企在數字營銷能力、流量話語權上的短板亟需重視和扭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鋒、賈琛、趙路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金璵璠,編輯:魏佳,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