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賺年輕人的錢,更難了?

2025-06-30 08:39

年輕人的錢好賺,曾經一度成為資本圈的共識。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年輕人的錢一直都好賺。

現在的年輕人,有着一套自己的消費邏輯,再加上如今處於經濟動盪時期,想賺年輕人的錢,更難了。

01 「摳」起來的年輕人連自己都怕

一批進入社會后的年輕人,自我調侃説要重修「數理化」——攢錢、理財、花錢。

還自信滿滿地説,「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選擇都要」。攢錢、理財、花錢,一樣都不放過。

首先是攢錢。

第一步就是設立目標。

在武漢畢業的大學生趙興業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的工作,爲了能存下錢來,他便設立了一個一年攢10萬元的目標。

設置目標並不難,難的是進行接下來的第二步,那就是縮減開支。

趙興業是這樣做的,他辦了兩張卡,一張是工資卡,另一張則是生活卡,前者專門負責儲蓄,不綁定微信或支付寶,后者則和微信綁定。

當花費都集中到一個平臺時,他便能從月底的數據總結那兒直觀地獲悉,自己到底把錢花到了哪里。

在進行記賬以后,年輕人們會更懂得如何省下不必要的開支。

一開始,存錢對很多人來説是很艱難的事情,但隨着數額越來越大,人們也會患上「數字強迫症」——那便是隻保留余額整數,而超出整數的部分則可以自由支配。

打個比方,如果余額里剩下10萬零30元時,他們就會選擇花那30元,而不是更多。

對於有些年輕人來説,存錢是會上癮的。

當然了,有時候存錢上癮,也會容易讓人變得「摳門」。

然后是理財。

現在的年輕人,正步入一個「小錢理財」的時代。

畢竟掙大錢的機會正在逐漸變少,管好手頭的每一分錢,成了新常態。

深圳90后女孩Lancy,每天清晨睜眼后的習慣,是打開支付寶APP的理財界面,看看自己購買的債基的漲跌幅。

漲了,開屏會給她紅色的爆彈,看見「+」號,她就開心。綠的時候還是少數,畢竟她買的是風險較低的債基。

剛畢業工作半年,Lancy在理財領域也只是個純新人。因此,她配置的資金不多,1萬5的債基——成為基民時間不長,Lancy不敢玩得太心驚肉跳,只是剛完成從余額寶到低風險債基的轉變。她想讓理財變成「穩賺不賠」的遊戲。

這映照了2025很多年輕人的理財心態——只求微賺。

能賺一點,就曬一點。今年,小紅書上有13萬條筆記,在曬自己通過理財賺錢的成績。

據數據顯示,去年螞蟻財富債基持倉用户中,正收益佔比84%。這說明了,理財本就不應大起大落,悶聲發小財,怎麼不算機智呢?

最后是花錢。

28歲的張萌的花錢哲學,只有三個字:「性價比」

用她的話講,「數學對我來説最大的用途,就是用在了各種促銷上。」

節日大促,日常大促,年中歲尾掃貨大促,提前收集所需,甚至還要列一個搶購攻略,爲了避免時不時會出現的「缺貨」,張萌甚至會提前把鬧鍾上好,爲了那一瞬間的「對摺」。

貨比三家,熟諳網購套路的年輕人,早備好了無數種選擇。想要用「高價」賺「快錢」的戲碼,在年輕人的世界里,只會分分鍾被識破。

網絡曾流行一個熱詞,用來形容年輕人的消費——「精緻窮」

或許他們可以接受200元一支的限量色口紅,以表明自己的立場,但在不真誠的價碼面前,依然有足夠的洞察力。

甚至有更多的年輕人,爲了貨比三家,手機里有層出不窮的購物app。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平臺上16-35歲青年用户已經達到4.38億,佔平臺總用户數的83%

「性價比」代表着屬於這一代人足夠的理性,在必需品上,他們有足夠的錢財把控力。要是真「摳」起來,他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02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存錢?

現在的年輕人爲了存錢,到底有多猛?

對象什麼的都是浮雲,與其脱單不如脱貧;

不要叫我出門,你會耽誤我搞錢......

近年來,年輕人對存款的熱衷現象確實顯著,這與過去「月光族」盛行的消費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而這一轉變背后是經濟、社會和文化多重因素的疊加效應,

1、經濟環境:不確定性與風險防禦

全球經濟波動、國內產業轉型以及疫情衝擊,導致部分行業(如互聯網、教培)裁員潮頻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6-24歲青年失業率一度突破20%,年輕人對收入穩定性的焦慮加劇,儲蓄成為抵禦職業風險的「安全墊」。

還有現在低利率與投資渠道收窄,反倒讓年輕人逐漸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

再加上房價和收入比的懸殊,讓年輕人意識到,僅靠工資增長難以追趕資產增值速度,而存款則成為積累「第一桶金」的必要手段。

不僅能為未來的生活提供保障,還能實現更長遠的規劃和目標。

2、社會心態:從「即時滿足」到「延迟享受」

近年來,社交媒體上「精緻窮」的反思聲量增大,豆瓣「摳門女性聯合會」「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等社羣興起,年輕人開始質疑「借貸消費-分期還款」的循環模式。

調查顯示,超60%的Z世代認為「存款比消費更能帶來安全感」

而且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正面臨「四二一」家庭結構,需為父母醫療、子女教育預留資金。部分年輕人主動承擔「反哺」責任,存款被視為家庭抗風險能力的象徵。

3、技術賦能:數字化工具降低儲蓄門檻

現在支付寶「筆筆攢」、微信「零錢通」等產品,將消費與儲蓄綁定,利用「心理賬户」效應促進小額積累。

記賬APP(如鯊魚記賬、MoneyWiz)幫助年輕人清晰掌握收支結構,豆瓣用户「一年攢下20萬」的帖子中,90%的回覆提到「記賬讓我知道錢去了哪里」。

B站、小紅書上的「存錢打卡」、「365天存錢法」等內容走紅,知識博主通過案例分析、複利計算等科普,使年輕人意識到「時間+複利」的財富效應。

最后

如今,月光族的現象似乎已成為過去,年輕人不再單純追求即時的消費快感。

而是通過精打細算和投資自我提升,來實現財務上的小目標。

這一轉變,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財務自由的渴望。

也反映了年輕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對未來感到焦慮。

希望通過嚴格的財務管理,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同時,年輕人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也在探索如何在節儉與享受生活之間找到一個理智的平衡點。

畢竟財富與幸福並重的生活,纔是每個追夢年輕人應有的目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曉芳説職場」(ID:XF-SZC),作者:王曉芳團隊,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