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穩定幣熱潮如何影響跨境支付格局?Swift這麼説

2025-06-27 13:00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穩定幣或重塑當前以代理行和清算行關係為基礎的跨境支付格局。

  近期,美國、中國香港先后通過穩定幣相關法案,開啟了穩定幣的合規化時代。穩定幣或將重塑當前以代理行和清算行關係為基礎的跨境支付格局。

  穩定幣熱潮對傳統金融體系、Swift等意味着什麼?日前,在2025陸家嘴論壇期間,Swift亞太區首席執行官黃式進接受了第一財經的專訪。

  穩定幣對傳統貨幣體系影響幾何

  目前,國際清算體系以分佈在全球各地區、各時區的銀行為前端,后端是以各國主要的本國貨幣跨境清算系統(如美國的CHIPS,即美元跨境清算系統)和各國統一共享的國際電訊系統(如Swift系統)構成的完整清算系統。跨境支付依賴銀行賬户進行,但合規穩定幣的出現和推廣,將使得跨境支付脱離銀行賬户體系,用户基於Token錢包範式,在區塊鏈網絡上即可完成跨境支付。穩定幣在流程周期、費用成本上均具備一定優勢。

  隨着穩定幣等加密資產以及CBDC的興起,各界開始擔憂傳統金融機構的地位,認為這一依賴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方式「緩慢且昂貴」,難以滿足客户對於跨境支付速度、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而這一模式中Swift的「中間人」地位也可能被弱化。

  從速度角度,黃式進表示,Swift平臺中超過90%的跨境支付在1小時內到達收款行,這90%中的一半在5分鍾內可到達收款人賬户;至於成本,從Swift端的收費來看,Swift的報文費用是每條報文一歐分。然而,跨境業務終端客户感知的「緩慢且昂貴」源於多重原因,例如不同監管轄區的資本管制、匯報制度、不同時區的運營工作時間等,而這些「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通常跟技術實現形式無關。

  對於穩定幣是否比現有的跨境支付模式更加快捷且便宜,黃式進認為,未來穩定幣也將面臨KYC(身份驗證)、AML(反洗錢)和合規報告等要求,也會產生合規投入,會存在不同轄區的政策協調以及由此帶來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有觀點認為,在純粹的鏈上加密貨幣或穩定幣之間的轉賬場景中,Swift扮演的作用有限。Swift的價值和參與點主要體現在「鏈與銀行系統之間」的連接環節。例如,某CBDC系統(如mBridge)內的國家央行之間直接結算,或者穩定幣之間的轉賬,這些轉賬過程發生在區塊鏈網絡上,由智能合約或節點機制完成記賬與確認,無需銀行賬户,也就無需Swift的消息傳遞網絡。

  黃式進強調,Swift作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合作組織,支持任何被各國監管機構認可的合規貨幣或交換形式,包括穩定幣、CBDC 和代幣化存款。隨着監管逐步明確,穩定幣的使用場景將擴大,從目前的資產交易「現金腿」延伸至B2B支付與跨境支付。Swift將確保不同價值形式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避免形成 「數字孤島」,實現跨資產的無縫交易。

  聚焦鏈與銀行系統之間的連接

  談及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黃式進認為,Swift要支持社羣的需要,比如支持金融機構使用他們現有的Swift基礎設施來訪問基於區塊鏈的數據。

  具體而言,鏈與銀行系統之間的連接是Swift的價值空間。當用户需要把鏈上的USDC換成人民幣、美元、歐元等法幣,把工資/貿易結算款從CBDC轉入銀行賬户,把銀行賬户的法幣資產用於購買Token或鏈上資產時,就涉及銀行賬户、KYC/AML等合規要求,Swift就是清算與資金交割、多國法幣系統之間的橋樑。

  「在這些場景中,銀行系統仍然依賴Swift進行跨境通信、合規報文、賬户對賬、資金調撥。Swift還可以通過API或數字資產互操作平臺,協調鏈上的交易與鏈下的銀行結算對接。」黃世進表示。

  不過,當前缺乏平臺間互通機制將導致全球應用碎片化。Swift的系列試驗目標是解決「數字孤島」問題,推動數字資產被廣泛採用。

  據黃世進介紹,早在2022年,Swift在12周沙盒實驗中模擬了5000筆跨鏈與傳統支付系統交易,18家銀行參與測試;2023年第二階段試驗涵蓋四類更復雜的場景:數字貿易、外匯交易與結算、券款對付(DvP)、流動性節約機制(LSM),共125個用户測試了750筆交易;2025年起,Swift與亞洲、歐洲和北美的銀行啟動實測,在同一安全架構下實現各種資產(包括數字資產與法幣)跨平臺流通和追蹤;同時,Swift還在與社羣合作更新ISO標準,支持如區塊鏈地址、數字資產ID、DLT結算位置等數據的兼容。

  針對跨境支付中的風險挑戰,包括數據隱私、監管差異以及跨境業務中的互操作性問題,黃式進表示,Swift已將AI集成到平臺上若干關鍵領域,包括異常檢測、調查加速、制裁篩查中減少誤報、提升數據洞察能力等。「支付控制服務已運用機器學習,在交易完成前就可以識別潛在欺詐行為。」他稱。

責任編輯:朱赫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