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7 10:09
在Labubu引發的全球哄搶潮背后,中國潮玩市場的競爭維度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作為曾經幾乎以一己之力打開潮玩市場認知的泡泡瑪特,如今正面對新階段的挑戰。而在它的強光之外,52TOYS這樣少有的「非泡泡瑪特系」選手,正在用一套截然不同的打法試圖在夾縫中突圍:它強調IP孵化的原創性、重倉自有模型體系、構建深度垂直的興趣社羣,與泡泡瑪特所擅長的大眾化盲盒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從我們的研究結論來看,這種「非典型」的潮玩邏輯,並非只是一個小而美公司的另類路徑,而可能是潮玩行業在穿越紅利期、邁入新階段中的關鍵變量。在潮玩的「內容資產化」逐漸浮現、盲盒經濟遭遇信任門檻的當下,52TOYS代表着一種更接近「內容消費基礎設施」的嘗試,其成敗關乎的不只是一個品牌的突圍,更是行業底層邏輯的一次自我更新。
但我們也需承認,潮玩不是一個輕巧的賽道。無論是IP生命周期的不確定性、線下零售模型的高成本,還是「內容+產品」的商業邏輯實現資本價值,52TOYS所面對的挑戰並不亞於泡泡瑪特曾經走過的那條路。甚至可以説,它的路徑更為艱難,因為它無法複製泡泡瑪特那種「盲盒紅利+快渠道投放」的組合拳,只能靠內容深耕和產品耐性,一步步打磨信任。
在這篇研究中,我們將不做簡單的「二選一」判斷,而試圖還原52TOYS這家公司背后的真實邏輯與市場潛力——它究竟在哪些維度構成了泡泡瑪特的「鏡像對手」?它是否在構建潮玩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承擔起一個更長期、內容驅動型「文化資產公司」的可能性?這不僅是潮玩產業的一個分岔口,也是投資者對消費資產底層結構理解的一次再校準。
要理解52TOYS的價值潛力,首先必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潮玩到底算哪一類生意?
如果僅以產品形態看,它是玩具;從消費形態看,它是非剛需消費品;從用户情緒角度看,它接近符號型「悦己商品」;但若從長期資本視角拆解,它正在逼近「內容型文化資產」的邏輯。這個多重身份,既讓潮玩在短期內容易形成情緒流量,也讓其在估值體系上充滿不確定性。
潮玩行業價值鏈
潮玩本質是「內容IP×工業品」的混合產物。沒有內容,它只是擺件;沒有產品力,它也難以放量。泡泡瑪特依靠IP驅動用户注意力,快速建立了以「盲盒+直營門店」為主的規模化渠道,但盲盒的「概率機制」決定了其早期的爆發建立在用户情緒消費之上。而52TOYS則更強調IP的世界觀構建與原創度,力圖讓產品成為IP內容的延伸載體。這是一種更接近動漫產業的邏輯,強調可持續的品牌資產沉澱。在這一點上,52TOYS不是泡泡瑪特的「另一種打法」,而是想成為「另一種行業」。
在行業分析時,我們常常反覆追問:它是一個什麼行業的公司?它到底在賣什麼?
如果説泡泡瑪特更接近一個「以品牌+渠道驅動規模零售」的輕資產公司,那麼52TOYS更接近一個內容驅動的重產能模型企業,IP研發深度更強、產品體系更完整、自研產品(如MECHA、Box變形機甲系列)比重更高、SKU迭代節奏更慢。這讓它天然更像是日本模型品牌BANDAI而非中國快時尚IP品牌。
因此,與其説52TOYS在潮玩行業「分杯羹」,不如説它在試圖構建一個IP工業化的中國產業路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去孵化「超級內容+實體商品」的原創宇宙,而非單點打造單一爆款。
潮玩產業的雙向試探
潮玩目前正處在「消費升級×情緒認同×品牌資產化」交匯的早期階段。RET睿意德分析預測,中國潮玩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6年突破1000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以上。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對「內容深度」的要求正在快速上升。以模型類潮玩為代表的「高認同感+長生命周期」IP正在超越盲盒型潮玩,成為真正的長尾賽道。在這個維度上,52TOYS像是打開新市場認知口的「賽道定義者」。
潮玩行業「本質屬性x商業結構」九宮格
理解一個公司的成長性,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它現在賺多少錢」,而是「它未來憑什麼持續放大價值」。我們在52TOYS的模式中,能清晰看到它試圖構建三個增長引擎:原創IP內容體系、工業化產品能力、渠道與出海體系。
這三個引擎,不是一體化「大閉環」,而更像是三個並行演進的系統。它們之間既有協同,也存在各自的不確定性,決定了52TOYS未來成長的路徑清晰度與天花板高度。
52TOYS與現有主要潮玩品牌的最大差異之一,是其更強調IP世界觀的構建而非「角色爆款」。其代表IP「BEASTBOX變形獸盒」系列,已經連續推出超過160款SKU,圍繞恐龍、野獸、昆蟲等子系列,構建出一個類似變形金剛的「機甲宇宙」。這種玩法,與其説是賣玩具,不如説是以產品為媒介,在塑造一個可以商業化變現的「內容世界」。
這種模式的核心邏輯是:內容先行×產品承載×用户持續消費。
這也決定了52TOYS需要具備像動畫、影視、遊戲公司一樣的「內容IP孵化機制」。目前52TOYS的IP類型已涵蓋「原創機甲IP(BEASTBOX、MEGABOX)+歷史潮玩(文物系列)+授權類IP」,並以更慢但更穩的方式運營。
這種內容型模型意味着它的商業擴展更慢、風險更大,但一旦成功,生命周期遠超普通消費品IP。
潮玩行業投資邏輯金字塔
泡泡瑪特的核心優勢在於設計感與供應鏈整合,而52TOYS則更像「做硬件」的企業,其產品從結構設計、可動性、模具精度到配件組合都高度複雜,類似模型、積木、變形金剛等高客單商品的工藝要求。
以BEASTBOX為例,其設計複雜度遠高於盲盒類公仔產品,用户願意為單個SKU支付的價格區間為109-299元,明顯高於泡泡瑪特主力價格段。並且,其單SKU生命周期可以做到2-3年甚至更久,這在快速迭代的潮玩行業中極其罕見。
這意味着:52TOYS並不依賴「快爆快收」的網紅打法,而具備更強的產品復購邏輯與中長期留存空間。其背后是公司在產品研發、模具打磨、工藝還原等維度的工業化能力,這是高度稀缺的「難以被複制的壁壘」。
不同於泡泡瑪特以線下門店為主導的直營零售體系,52TOYS更強調線上渠道運營與海外市場佔位。
截至2024年,52TOYS在天貓、京東、抖音、小紅書等主流平臺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線上體系,同時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亞馬遜、LOFT、TOYS「R」US等渠道拓展明顯。海外市場佔其銷售比重已達兩位數,且同比增速高於國內。
出海不只是銷售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牌全球化的認知建設。52TOYS的機甲類產品在歐美市場天然具備文化接受度,是中國少有的具備「IP出海能力」的原創品牌之一。
這三條增長引擎,並不是「都跑通了」,雖然已顯示出各自的潛力與結構性護城河,但還有如下問題需要繼續拆解:這些能力能不能最終變成「商業勢能」?它的核心價值單元健康嗎?以下,我們將從盈利模型與資本效率角度,拆解52TOYS的可擴展性。
如果説「IP內容能力」「工業級產品力」「多渠道運營力」構成了52TOYS的增長引擎,那它能否成為一家可持續盈利的公司,關鍵要回到兩個問題:
每賣出一個產品,毛利率是多少?
公司整體運營,資本回報效率夠不夠高?
相比泡泡瑪特高度標準化、快速迭代、流量驅動的盈利模型,52TOYS的邏輯更像「內容型資產」的長期建設過程:研發投入重、產品生命周期長、現金流節奏慢,但抗風險能力也更強。
根據2024年最新數據,泡泡瑪特整體毛利率為66.8%,保持穩定;而根據52TOYS的港股招股説明書,其2024年產品毛利率為39.9%,自有IP的毛利率達到42.5%(高於授權類或周邊衍生品)。
潮玩盈利路徑對比圖
這反映出一個重要趨勢:52TOYS更依賴「高價單品+高復購率」的盈利模型,而非盲盒行業中典型的「爆款快進快出+高毛利覆蓋高周轉」。
簡言之,52TOYS不是靠「快打爆」,而是靠「產品時間拉長、用户深度運營」來拉動整體利潤模型。
一個隱藏的風險是:內容型模型的成本結構更重。52TOYS暫未披露完整財報,但已知其擁有超百人規模的研發與設計團隊,僅BEASTBOX系列就歷經3年打磨才投入市場,反映出其IP孵化周期顯著長於行業通常水平。
此外,內容公司的成本常常是「先重后輕」,需要前期大量投入研發、版權、模具、動畫製作等費用,這也導致其淨利潤表現極易受短期收入影響。
但從長期看,這種結構一旦跑通,將具備更強的複利效應。例如同一個BEASTBOX模具可通過「換色款」「盲盒版」「聯名款」等方式進行多輪變現,邊際成本顯著降低。
所以,52TOYS的盈利模型不是「表面好看」,而是耐心資本所追求的那類長期內容資產模型——它的盈利呈「迟到型」,但一旦穩定表現出良好的複利效應。
一個值得重視的邏輯是:52TOYS如果能夠跑通BEASTBOX這類IP產品矩陣,那麼它就不再是一家「賣產品」的公司,而是擁有類似內容版權資產的企業。
就像任天堂可以依靠瑪利奧、口袋妖怪幾十年變現,52TOYS一旦形成完整內容世界觀並獲得用户心智綁定,它的每一個角色、每一套設定,都可以進行周邊、影視、衍生品、遊戲等多場景變現。從這個角度看,它更像「內容+工業」的跨界混合模型,具備資產沉澱能力。這正是部分長期資本願意參與的賽道邏輯。
在潮玩行業從狂熱迴歸理性的大背景下,判斷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不能只看「現在能不能火」,而要看它是否構建了長期的用户心智資產,能不能穿越情緒、周期與文化波動。
我們重新審視52TOYS,其價值不在於「是不是比泡泡瑪特更火」,而在於它是不是在構建一個新範式——一個真正能變成「內容資產+產品模型」的新型消費文化企業。
從我們產業投資的視角看,52TOYS最值得關注的,不是它某個爆款產品的銷售額,而是它是否能持續打造可複製的內容資產模型。
以BEASTBOX為例,從2018年立項到2021年上市,每一款機甲形態都經過高度設計與世界觀構建,並逐步在海外市場測試(包括日本、東南亞及歐美渠道),形成了自己的「IP矩陣+產品形態+多渠道聯動」的立體運營模式。
52TOYS"三引擎增長模型」
這意味着它的核心價值不是「賣多少盲盒」,而是是否具備內容沉澱與可遷移性變現能力,這是投資「內容型公司」最關鍵的護城河。
我們建議用以下三問判斷其資產價值:
是否擁有穩定的原創IP產能與生命周期?
是否有能力讓一個IP穿越多個媒介形態並持續變現?
是否能將內容資產標準化、工業化,形成系統型的產品變現路徑?
目前來看,52TOYS初步具備上述能力,但仍處於「從項目制走向資產製」的過渡階段。
52TOYS的增長空間並非「泡泡瑪特體量再複製一次」,而是另闢蹊徑地構建一個更慢但更穩、更具內容積澱能力的商業路徑。
參考海外對標企業如Funko、BANDAI、LEGO,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點:最終跑贏的不是爆款製造者,而是「長期產品體系+內容生態構建者」。
但這條路並不輕松,對52TOYS而言,未來的挑戰有三:
組織從「創作者集羣」向「內容工業系統」的轉變:包括產品決策機制、IP協同機制、研發產能配比等。
財務模型從「爆款拉動」向「多周期平滑」的轉型:增強穩定性、拉長生命周期、提升ROCE。
全球市場適配與文化輸出能力的提升:目前其80%以上收入仍來自中國市場,未來出海深度將決定估值上限。
因此,它的空間邊界不在市場容量,而在組織能力與內容系統的升級曲線。
市場往往沉迷於短期的刺激和熱點追逐,特別是在一個故事被渲染得極為動人、增長曲線異常陡峭的時候,投資者常常會不自覺地將「廣受歡迎」等同於「具有價值」。然而,真正具備投資潛力的,或許並非那些短暫成為市場焦點、被人們頻繁討論的公司,而是那些能夠在時間的長河中持續被人們銘記的企業。
如果從「投資評級」語境來判斷52TOYS,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清晰的判斷:這是一個正在被驗證、值得持續追蹤的「內容型資產化」模型樣本。它的獨特性在於沒有模仿泡泡瑪特,也不完全套用Funko的授權路線,而是嘗試構建一個以原創內容為核心、具備工業產品力、能夠拓展全球市場的複合型文化品牌路徑。雖然目前其商業模型、組織系統與盈利能力仍處於建設期,但已有明確方向,如果能夠逐步完成從「品牌」到「資產」的跨越,它的長期資本價值將得到顯著提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RET睿意德」,作者:這里是,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