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7 08:38
(轉自:物股通)
6月23日,中駿商管發佈公告,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黃倫不再擔任提名委員會成員及主席,執行董事庫衞紅獲委任為提名委員會成員,獨立非執行董事王永平調任提名委員會主席。
兩天后,德信服務宣佈類似調整:執行董事鄭鵬進入提名委員會,而董事會主席胡一平則退出提名委員會,獨立非執行董事王永權接任主席。
這兩家公司的公告都明確表示,調整是為滿足香港聯交所即將在7月1日生效的新版《企業管治守則》。
與此同時,合景悠活、力高健康生活、眾安智慧生活、正榮服務等多家港股上市物企也紛紛加入高管變動行列。
物股通認為,港交所新規的合規大幕拉開,物管企業高管變動潮背后,既有監管壓力的倉促應對,也有企業戰略重構的深謀遠慮。
01#
表面合規的共同行動
港交所新規如同一柄懸在上市物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25年1月公佈、7月正式實施的修訂版《企業管治守則》及上市規則,直指企業治理核心痛點,迫使企業緊急調整治理結構。
新規核心要求:
董事會多元化:明確要求董事會中至少包含一名不同性別的董事,打破以往單一性別主導的局面。
提名委員會獨立化:提名委員會主席必須由獨立非執行董事擔任,且執行董事佔比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獨立非執行董事「雙限」:任期不得超過九年,同時在任上市公司董事職位不得超過六個。
中駿商管在調整后提名委員會由兩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和一名執行董事(庫衞紅)組成,且「設有一名不同性別的董事」,直接回應了性別多元化和委員會獨立化的要求。
德信服務則通過胡一平退出提名委員會、獨立董事王永權接任主席,實現委員會獨立性的合規化。
眾安智慧生活引入綠城服務前總裁吳志華為非執行董事,表面看是強化治理,實則規避了獨立董事職位數量超限的風險,因吳志華仍在綠城關聯企業任職。
這些調整大多在6月下旬集中宣佈,時間點緊貼7月1日新規生效日期,顯示出企業倉促應對監管的被動性。
多家企業在公告中統一使用「因應上市規則修訂」的標準化表述,將高管變動包裝為合規行為。
02#
戰略重構的真實意圖
剝開合規外衣,一系列高管變動背后暗藏物企應對行業危機的戰略重構意圖。物業行業正面臨母公司地產債務危機傳導、盈利模式脆弱、規模擴張反噬的三重壓力。
合景悠活2024年財報顯示營收同比下降7.2%,淨虧損5.59億元,與其2023年盈利形成強烈反差;力高健康生活同樣陷入困境,2024年收益下降6.6%,由盈轉虧2010萬元;眾安智慧生活雖然營收增長17.4%,淨利潤卻大幅下滑24.45%,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在此背景下,高管變動成為企業戰略轉向的關鍵抓手:
1)老將退場止損:合景悠活的楊靜波辭任執董兼CFO,結束其15年在合景體系的財務管控生涯,被解讀為對前期激進收購策略的切割;眾安智慧生活老將徐建穎辭任執行董事,為18年的「眾安系」生涯畫上句號。
2)地產系重掌實權:合景悠活委任合景泰富老將陳文德為執行董事,其28年的地產經驗被視為強化地產與物業協同的關鍵;力高健康生活總裁更迭為楊振球,延續內部提拔路徑。
3)引入「外援」破局:眾安智慧生活挖角綠城服務前總裁吳志華擔任非執行董事,試圖借其經驗突破數字化與多元化服務瓶頸。正榮服務委任平潭發展總經理王志明為非執董,雖有警示函前科,但看中其跨行業資源。
這些人事佈局直指行業核心痛點:擺脫對地產母公司的輸血依賴,加速向城市服務、公建物業等非住領域轉型,同時推進數字化降本增效。
03#
新規下的治理挑戰
港交所新規雖立意高遠,但在當前物管行業困境中實施,卻帶來意料之外的治理挑戰。
根據新規,獨立非執行董事任期不得超過九年,且最多隻能在六家上市公司兼任董事。這直接導致符合條件的獨立董事人選急劇減少。德信服務胡一平、中駿商管黃倫等退出提名委員會,表面是職位調整,實則反映合格獨立董事稀缺的現實。
監管與實操的鴻溝同樣令人擔憂。正榮服務委任的王志明,雖因違反《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收到證監會警示函,但董事會仍以「非懲罰性監管措施」為由認定其符合任職資格。這種擦邊球操作,暴露了新規執行中的彈性空間。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老交替的斷層風險。力高健康生活在業績虧損背景下更換總裁,唐承勇退居執行董事,楊振球接任;眾安智慧生活的徐建穎辭任執行董事后,公司啟用財務背景的丁曙春擔任總裁,又任命吳志華為聯席總裁彌補物業經驗不足。
這種「雙頭管理」模式,凸顯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
港交所新規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董事會技能表,評估董事技能組合是否符合公司戰略需求。當合景悠活、力高等企業正從開發商增值服務向第三方物業管理和城市服務轉型時,現有董事會的技能結構往往難以匹配新戰略方向。
04#
高管變動的行業鏡鑑
這一輪物企高管變動潮,折射出整個行業在監管與市場雙重壓力下的集體焦慮與求生本能。臨陣換將的表象下,藏着更深層的行業演變邏輯。
首先,治理合規已成生存門檻。中駿商管、德信服務等公司明確將提名委員會調整與港交所新規掛鉤,顯示規則遵守不再是加分項而是及格線。未能在7月1日前完成調整的企業將面臨監管風險,甚至可能被暫停交易。
其次,戰略重構決定生死。合景悠活啟用地產老將陳文德,旨在打通地產與物業的協同通道,確保母公司在債務危機下對物業板塊的必要支持;眾安智慧服務挖角吳志華,則瞄準其在綠城積累的科技與多元化服務經驗,試圖突破社區增值服務收入下滑的困局。
再次,高管個人選擇與企業轉型需求交織。楊靜波、徐建穎等老將的「個人事務」辭任,表面是個人選擇,實則反映職業經理人對行業前景的判斷。而陳文德、楊振球等接任者,則需在母公司債務拖累與第三方拓展之間尋找平衡點。
頻繁的高管變動反映出物企在母公司困境與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的雙重挑戰下,正試圖通過管理層重組尋求突破。
7月1日港交所新規正式生效,港股物管行業將進入全新治理時代。這一輪高管變動潮,表面是為應對監管的被動調整,實質是行業深度洗牌的序幕。
短期看,企業需繼續消化新規衝擊波。獨立董事席位爭奪將白熱化,九年任期和六個職位的限制導致合格人選稀缺。董事會多元化、提名委員會獨立化的強制要求,也將促使更多企業調整治理架構。
長期而言,物管企業的競爭將從規模擴張轉向治理能力與戰略定力的比拼。中駿商管、德信服務等公司的提名委員會改革只是起點,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將治理優勢轉化為持續盈利能力。
隨着地產光環消退,物管行業將經歷殘酷的去偽存真過程。那些僅滿足表面合規、缺乏戰略深度的企業,仍將陷入高管「臨陣脱逃」的循環;而真正建立獨立市場能力、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則可能在新規洗禮后迎來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