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醫療健康投什麼

2025-06-26 14:09

原標題:2025,醫療健康投什麼

科技創新浪潮奔湧,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眼下技術迭代持續加速、產業邊界深度重構,高成長企業正以澎湃動能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由清科創業、投資界、四川三江招商集團共同主辦的「2025高成長企業CEO大會」於6月18-20日舉辦‌。

本屆大會特別走進中國科技城——綿陽,依託綿陽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地的獨特優勢,以「智匯科技城·創變新未來」為主題,旨在匯聚前沿科技項目,構建資本+產業落地的創新生態閉環。

本場《醫療健康領域的前沿突破與投資佈局》圓桌討論,由元生創投合夥人李克純主持,對話嘉賓為:

賁金鋒  鋆昊資本首席執行官 

黃靖  四川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團基金事業部負責人  

樂貝林  高榕創投董事總經理 

馬瑞利  玖誼源創始人/總經理  

汪純  法伯新天創始人、CEO  

張圈世  邁斯拓撲董事長、創始人  

以下為對話實錄,

經投資界(ID:pedaily2012)編輯:

李克純:我畢業於華西,赴美深造后在輝瑞從事研發,曾任職波士頓衞材期間參與艾立布林研發上市—— 該藥物以 62 步合成工藝堪稱合成化學領域的 「珠穆朗瑪峰」。

原生創投聚焦創新葯、醫療器械、IVD、醫療服務四大賽道,累計投資 200 + 項目,其中 20 家上市公司均從天使輪孵化。目前管理規模超 120 億,在深圳、蘇州、北京、成都佈局天使基金與美元基金,歡迎推薦優質項目。有請賁總。

賁金鋒:我來自鋆昊資本,機構堅持投資先進製造、硬科技,涉及光伏、電池、新材料、半導體等等,各個領域我們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投資。最早我們以大型的併購為主。事實上,任何創業企業在發展至特定階段時,大多會面臨成長天花板,尤其當技術複雜度要求持續提升時,併購往往成為關鍵突破路徑。

我們早期投資是從2018年開始,主要在醫療、半導體、新材料領域。這幾年看下來,早期投資真的挺不容易,一些優秀的創業者是非常值得尊重。

黃靖:各位好,我來自於四川發展生物醫藥集團。我背景比較複合,畢業后做過麻醉醫生,然后從醫院出來進入企業開始做醫院併購。

生物醫藥作為四川發展的四個支柱產業之一,承擔着推動和引領四川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責任。通過產業併購基金+早期投資基金從不同階段切入整個醫療產業,開展產業投資佈局和與實體企業運營;同時我們也積極發揮省屬國企的擔當和優勢聯合高校和產業公司一起搭建「醫研政產銷」的平臺,打通「臨牀需求+臨牀轉化+審評機構+生產製造+銷售渠道」相結合形成以四川醫產為主導的產業生態圈。

我們的主要投資方向:腦科學+生物材料+核醫學+AI製藥+慢病管理+創新支付。核醫學作為我們的重點培育產業,重點關注核醫學領域的創新技術比如:新型診療核素、AI影像診斷、靶向遞送技術等方向。第二我們也希望跟地方政府然后多聯動,然后多協同,能夠希望打通現在我們説高校的成果轉化能夠大打通產學研醫政的通路,和地方政府一起搭建生物醫藥產業的生態圈,築巢引鳳助力地方的產業招引和發展。

樂貝林:我來自高榕創投。高榕主要投資中早期的創新企業,累計投了300多家公司,目前已有約30家公司在A股、美股或港股成功上市。我在高榕任職差不多8年時間,主要負責生物醫療板塊,包括創新葯、器械、醫療服務各個方向的投資。經過這8年時間,我們從一開始摸着石頭過河,目前也進入了收獲期。

我在5年前投的一個項目叫普方生物,當時我們是天使輪投的,去年是以130億的純現金被Genmab收購,也創下了截至目前中國創新葯收購最大交易金額的紀錄。三周前,我在早些年投資的一家公司覓瑞Mirxes也在港股敲鍾,現在我也擔任這家公司的董事。近期,另外一家我早些年投的公司聖貝拉也要去港股上市了,所以這些年也有一些收穫。

整體而言,我們在業內經常會説,我們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丙方的角色,我們是丙方,乙方是我們的出資人、LP,甲方是永遠是那些最優秀的創業者。所以今天來到綿陽,也希望能跟綿陽這邊優秀的企業家、創業者進行交流溝通和學習。

馬瑞利:我來自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與綿陽這座城市頗有淵源。企業於2017 年 2 月正式落户綿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至今已在這片土地紮根發展八年。

在經開區的培育下,公司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推進技術成果轉化。這一過程不僅涉及技術、專利、圖紙等物化要素,更核心的是人才團隊與研發思路的系統移植。在此階段,中物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的技術支撐與綿陽市的政策扶持,為實驗室成果向企業技術體系的實質性遷移提供了關鍵保障。

隨后,公司逐步開啟市場化進程,需要將實驗室產品迭代為工業級設備,並最終完成商品屬性的定義。這要求我們在覈心技術基礎上,開發多型號產品矩陣及配套外設服務,構建技術護城河。2021 年,在綿陽本地資源的支持下,首臺設備於綿陽醫院完成商業化裝機與臨牀應用,標誌着產品從研發階段正式邁向市場落地。

公司產品具有三大特性:設備體積與資金投入規模較大、運行環境要求嚴苛、單一醫院通常僅需一臺。面對國際品牌的強勢競爭,我們通過多維度突圍實現發展:藉助三輪融資構建資本支撐體系,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突破技術瓶頸,獲得各級政府資質認證。在多元資源加持下,公司實現了技術迭代、團隊擴容與市場拓展,目前已形成規模化運營能力。

期待公司在國際市場與海外產品展開競爭。自2023年實現出口以來,短短一年間已斬獲海外訂單,國際市場佔有率達6%,國內市場佔有率提升至30%。未來將深化「技術 - 產品 - 需求」 聯動機制,圍繞臨牀應用場景開展研發創新,持續提升市場適配能力。

汪純:大家好,我們企業叫法伯新天,是一家專注於分子影像診斷和放射性藥物診療的創新葯公司。之所以説分子影像診斷,是因為分子影像診斷包括了核醫學對應的診斷,也包括其他一些分子影像的手段和技術。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經歷,這兩年特別火的核醫學,應該是所有創新葯門類中確定性最高的。我們一直通過本身的IIT 研究,以便在臨牀前獲得更加準確的臨牀數據,放射性藥物確實是創新葯物門類中確定性最高的,我們做的事情就是不斷驗證這種確定性。

我們進入這個行業實踐大概在12年前,最早從服務入手,10年前我們有機會給科學家轉化項目做服務,彼時我們跟別人説我們做放藥,很多人既不瞭解也不熟悉。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基礎判斷,從診斷角度來説,以核醫學為代表的分子影像手段,能夠在組織和器官層面提供定性、定位、定量的數據,為最終的醫療決策帶來準確數據,實際未來一定會有前景。因為全球這個行業都不是特別發達和穩定,我們就抱着很朴素的觀點,既然能夠解決問題,我們就有機會從服務入手。第二,我們也希望通過轉化服務團隊的角色,充分獲得在這個行業里的經驗和知識儲備。

我們在轉化服務這條路上走了十年,可以負責任地説,到現在為止,我們應該是中國行業里唯一擁有一類創新放藥從實驗室階段一直到三期註冊臨牀完整研發經驗的團隊。

第二個階段我們從2018 年開始,專注於自己的自主研發管線,最早是和這個行業里有潛力的科學家合作,經過 2到3 年的儲備,2021 年克純總投了我們 Pre-A 輪,2023年鋆昊資本領投我們的A1輪,到去年中核產業資本投了我們A2 輪,越來越多的國有資本在和我們做密切接觸,這和我們整個的策略有很大關係。

首先,我們最早推出的產品還是追求確定性,所以我們早期包括馬上要交NDA 和在臨牀二期已接近完成的產品是診斷類產品,把握度很高,而且因為我們把它的市場定位和研發前立項做得很紮實,這是可以很賣錢的產品。

第三個階段,我們開始不斷提升研發強度,在過去的24 個月里,不斷提升和強化我們的靶分子篩選平臺,從納米抗體拓展到骨膠蛋白再到環肽,已經拿到了非常不錯的動物實驗結果,應該在短期內就會有 FIH 的數據。

第二個平臺就是我們原位瘤內注射原位成膠的產品,我們做了非常紮實的臨牀前IIT 研究,也是在這個禮拜剛剛交了 Pre-IND。

剛纔克純總説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其實很艱苦,但我們自己有幾個感受:

第一個是踏踏實實把自己的本分做好。

第二個是我們並不是單純爲了情懷來創業,我早年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銷售經歷,這使得我們在產品立項上會比較注意,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傾聽,尊重臨牀醫生和用户的想法。

第三個是因為環境始終在變,作為創業者,在這個位置上最重要的特質就是遇到很多變化和調整時,要儘可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反應。

當前幾年融資環境不好的時候,我們更多考慮到哪里能找到錢,用什麼樣的產品和策略能讓企業先活下去;這兩年企業有了一定積累,我們更關注怎麼在技術和研發上不斷創新、持續突破。

以上是我們簡單的企業成長經歷和個人經歷介紹。

張圈世:各位下午好,我來自邁斯拓撲有限公司。我的專業背景為核物理,本碩階段均深耕於此領域,2000年前后進入長安醫院工作。選擇加入長安醫院,源於其當時配備了國內首臺從IBA引進的MM50醫用電子迴旋加速器 —— 這台設備的獨特之處在於具備 50MeV 高能級(常規放療加速器能量上限約 18MeV)。

在那個加速器上,我發現了在放療的同時,會產生中子和正電子核。大家知道,人體就是碳氮氧組成的,放療后,一些碳12變成碳11,氮14變成氮13,氧16變成氧15。這三個核素都是正電子核,正電子核在PET上就可以顯像,通過顯像的位置和強度,就可以判斷放療的位置和放療的劑量。這就是一個創新性的研究和應用,所以我在國際上,包括美國醫學物理年會和放射腫瘤年會都做了一些報告。在這一段時間因為加速器的問題,北京一個醫療設備公司就想把MM50加速器轉化成國產的電子加速器,叫LA45,我們在北京就開展LA45電子加速器的國產轉化。當時我們就把MM50變成了國產的LA45加速器。

因此在長安醫院時候,我發現高能電子加速能夠生產同位素。大家知道,同位素生產有三種方法,反應堆、發生器以及加速器,加速器是指質子加速器,就是馬總他們做的加速器。實際上高能高功率電子加速器也能生產同位素,我就是研究用高能電子加速器生產同位素。在2019年,我們發現美國北極星公司,從IBA公司購買8台的電子加速器生產Mo99。美國是一個核醫療大國,但是美國的Mo99從加拿大、歐洲等國進口的。那時,因為反應堆當時要停堆了,全世界的Mo99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美國國會同位素生產法案鼓勵美國用加速器即非反應堆非濃縮鈾方案生產同位素。所以美國北極星買了8臺電子加速器,我們看到了美國北極星的方案,與我們這個技術方案完全一致,我就組織我們研究所用反應堆生產同位素的同事一起成立邁斯拓撲,把我們的技術進行工程化和產業化轉化,為我國的Mo99和同位素生產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三十余年來的職業歷程,完整經歷了從科研人員到醫院實踐、企業生產,再到自主創業的全鏈條發展。這期間始終深耕核技術領域,涵蓋國防核技術與民用核技術的雙向應用。目前公司核心團隊源自西北科技研究院,成員均長期從事國防核試驗的放化診斷、核化學及放射化學研究,既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西安邁斯拓撲是2019年成立的,現在技術路線就是用電子加速器生產同位素,以及建立相關的研發平臺,我們的產品,有Mo99、也有Ac215,Pb212,Cu67等等,有α同位素,也有β同位素。我們同時聯合國內的一些像通瑞、西南醫科大學以及上海藥物研究所正在編制國內中國同位素輻射行業第一個Ac215和Pb212同位素團體標準。這是填補我們國家的空白。同時我們以后可能會與國際上有關單位形成競爭,包括把我們的Ac225和我們的Pb212輸出到國外去,這是我們公司的大致情況。

李克純:感謝張總!今天邀請到三位投資人及三位創業者,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在投資過程中,各位如何篩選投資標的?未來在熟悉的投資領域中,又將通過哪些路徑發現標的、制定投資決策?這一思考過程背后的邏輯是怎樣的?相信各位的經驗與視角各具特色。

此外,在過往投資中,是否有較為典型的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無需提及具體名稱,可簡要闡述其中的關鍵邏輯與啟示。

賁金鋒: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在軍轉民進程中,為核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就我們機構而言,早在10 年前便因各類契機與核醫療技術結下不解之緣,初期主要以併購業務為主。

當時在考察了至少四五個標的后,發現我們尚不具備介入該行業的條件。從當前情況來看,國內尚未有核藥企業真正突圍成功,核心問題何在?首先,核技術本身涉及重要的安全性問題,這對核醫療設施建設、核藥技術開發等都帶來了極高的監管要求;在應用端,設備投入的門檻也極高。此外,核技術設備長期以進口為主,許多新興創業企業因資源匱乏、資金投入巨大,產品報價無法與行業巨頭競爭,最終瀕臨倒閉。這是我們投資人在判斷項目時,商業模式中關鍵的現實考量因素。

在篩選項目時,我們觀察到中國經濟基礎發展的宏大路徑:以核技術、半導體技術為典型,從基礎研究、工程技術開發到製造能力提升、市場形成,歷經模仿學習、進口替代階段,如今已進入產業發展的良好時期,供需兩端的技術水準已與國際先進水平大致看齊,此時核藥領域涌現出諸多投資機會。我們在2023年通過對監管環境、技術平臺、人才儲備等維度分析,我們認為該產業已具備快速成長的空間和良好的投資基礎。

隨着行業拐點的到來,產業正進入相互激發、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在醫療相關領域,核醫學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果,從核藥、醫療影像到治療技術(如質子刀、伽馬刀),各類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市場空間持續拓展。國家也對此高度重視,在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昨日討論中我們提到,綿陽作為國家核工業基地,正從應用端推動首臺套設備的場景落地,通過建立三江醫院等機制,使其成為核醫學前沿技術的優質試驗場。

在此建議政府在監管、投入等方面更加大膽、耐心,讓環境真正成為陽光雨露,促進核醫學領域實現寒武紀式大爆發。

為何説「投資就是投人」?因為沒有企業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短期內上市的企業寥寥無幾,即便如此,這類企業也經歷過艱難時刻。優秀的技術團隊總能在決策中尋得新的發展點,而能力匱乏的團隊,即便概念再好、基礎再紮實、起點再高,也會遭遇慘敗。

當我們看好一家企業並進行充分比較后,常會發現一個現象:投資之后,大量此前未知的行業信息湧入,眾多此前未關注的競爭對手浮現,行業迅速進入激烈競爭階段。而誰能在競爭中勝出?關鍵在於團隊,尤其是團隊的系統化能力,這絕非單一技術方向的優勢所能決定。

黃靖:非常贊同賁總的觀點,既正確又真實。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極大考驗人性與創始人對產業的認知、公司的使命及責任。過去三年,生物醫藥行業絕大多數創新企業陷入「燒錢心慌、賣藥心塞」 的尷尬處境,甚至面臨生死絕境。但即便如此,仍有一批具備技術硬實力且着眼全球化佈局的科學家創始人,通過創新葯出海實現突破 —— 讓中國藥企從 「賣土藥」 邁向 「全球賣藥」,從 「賺辛苦錢」 升級為 「賺技術錢」,推動中國創新葯站上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高地,否則很可能 「出海即出局」。這也印證了 「投資就是投人」 的邏輯。

此外,在早期項目投資中,除團隊外,投資人還需關注核心能力。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尤其看重團隊的選品與立項能力—— 這在早期投資中至關重要,甚至直接決定企業生死。

以核醫學領域為例,前年我們收到一份BP,團隊背景十分亮眼,核心科學家資歷深厚,學術成果豐碩,發表過多篇頂級高分論文。當時他們選擇以鉛 212 作為創業方向,這一選擇本身並非不可行。但在溝通中我們發現:當問及為何選擇鉛 212 時,科學家的首要理由是 「已專注研究 20 年,技術積累深厚且論文成果突出」,卻完全未考慮實驗室成果的產業轉化路徑,對 FDA 等監管機構的審批動態、跨國藥企(MNC)的研發進展一無所知,甚至未認真論證鉛 212 從中試到量產的關鍵步驟,更缺乏對成本控制、商業化路徑、成藥周期及投入回報的系統考量。

這一案例凸顯了立項選品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校科學家主導的項目——技術積累與學術成就固然重要,但缺乏產業思維的選品邏輯,難以跨越實驗室到市場的鴻溝。

第二就科學家的年齡常是隱性考量因素。客觀來看,部分資深科學家雖在學術領域造詣深厚,但隨年齡增長可能形成思維定式,在企業運營管理中易偏重科研而忽視商業邏輯。投資本質是商業行為,從科研到應用再到商業化的跨越,絕非簡單的「科研 - 應用 - 商業」 六字,而是需突破 0 到 1(科學原理驗證)、1 到 10(工程化轉化)、10 到 100(規模化商業落地)的多層級挑戰。多數科學家擅長 0 到 1 的科學突破,卻未必具備 1 到 10 的工程化能力與 10 到 100 的商業化思維,而后者恰是體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核心環節。

其次,核醫學領域尤其稀缺複合型人才。兼具核素技術功底、產業化落地能力與臨牀需求認知的團隊領袖,在全國範圍內都屬鳳毛麟角。這類人才既能把握技術前沿,又能打通「實驗室 - 中試 - 市場」 的全鏈條邏輯,是破解核醫學創業困局的關鍵變量。

綿陽恰恰具備這樣的人才培育與發掘土壤。作為九院所在地,這里不僅匯聚了核領域前沿技術與頂尖科學家,更依託科研資源孵化出如馬總般兼具技術背景與創業精神的實踐人才。通過構建合理的機制與政策引導,完全能夠促成更多科學家與創業者的深度融合,進而吸引優質企業集聚,形成「技術研發 - 產業轉化 - 企業落地」 的良性生態閉環。

第三,綿陽擁有豐富的核反應堆資源,產業基礎紮實,從核醫學發展來看,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資源稟賦,都具備顯著優勢。

再分享一個失敗案例:某項目因核心科學家管理能力薄弱,痴迷追逐學術熱點,盲目拓展多條產品管線並擴張團隊,最終導致企業破產。對比來看,外企失敗案例多源於研發本身的科學探索受阻,極少因立項選品失誤。外企往往具備關鍵的商業化能力——即選品與併購能力,能在合適時機通過收購優質產品管線實現突破。這從側面印證:在生物醫藥領域,產業化能力(如立項選品、商業化落地)與科學技術能力同等重要,甚至是創業成敗的關鍵變量。

綜上,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與創業,既需夯實技術根基,更需重視科學能力之外的商業化思維。我的分享到此,接下來請樂總談談看法。

樂貝林:感謝兩位嘉賓的分享,內容十分全面。從他們的發言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在如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創業者面臨的要求日益提高。

就我們機構而言,更傾向於投資早期項目,因此並不會一開始就要求創業者是全能的「六邊形戰士」。但我們會重點關注兩個方面:其一,創業者是否具備吸引和組建優秀團隊的能力,以補足自身短板,同時是否擁有開放的心態,歡迎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公司;其二,鑑於外部環境變化迅速,尤其是熱門領域的細分方向迭代極快,我們看重團隊在投資前后是否具備持續迭代的能力,能夠不斷進步、實現團隊的持續升級。這兩點是我們篩選項目的核心關注點,過往一些失敗或存在不足的案例,往往就是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好。

在此,也為我們投資的企業做個推薦:在覈素領域,我們曾投資晶核生物。該公司專注於可視化診療一體靶向放射性核素療法(TRT)的研發,是國內較早進入臨牀階段的核素藥物公司。當初投資他們,正是因為看中了這個團隊在研發平臺建設、管線開發、臨牀進展等各方面都表現出色,團隊迭代能力強,組織管理也很到位。希望未來晶核生物能與綿陽核醫學產業鏈相關的公司開展合作,實現共贏。

李克純:作為兼具科學家、管理者、創業者與投資人多重身份的實踐者,我也想分享一段經歷:此前曾接觸一位極具科研能力的創始人,最終卻因管理短板導致項目陷入困境。這讓我聯想到早年投資的一個案例—— 某超聲手術刀項目,作為國內首個拿證的企業,本應占據市場先機。我們當時注資后控股,還從強生挖來8人團隊,三個月內便實現1000萬回款,讓身為清華老教授的創始人欣喜不已。但半年后問題暴露:她排斥銷售團隊的市場化運作,認為 「吃飯送禮」 有違學術原則,最終導致核心團隊流失,項目陷入停滯。所幸最后被接盤,我們得以三倍回報退出,這一經歷至今仍具警示意義。

創業路上,技術優勢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打破「技術至上」 的思維定式。我常對創業者強調:技術研發與產業落地之間的 「鴻溝」,單靠科學家個人難以跨越。就像我深耕化學領域,但在細胞生物學、基因技術等交叉學科面前,仍需依賴專業團隊補足認知。真正的創業智慧,在於以開放心態組建互補型團隊 —— 不懂市場就找營銷專家,不懂管理就引入職業經理人,這纔是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藉此機會,想向三位創始人請教兩個問題:在當前高度內卷的競爭環境中,你們如何憑藉技術壁壘實現突圍?又曾在創業歷程中遭遇過哪些顛覆性挑戰?期待聆聽各位穿越周期的實戰經驗。

馬瑞利:作為創業者,我想從個人認知與實踐經歷談談對創業與投資的理解。首先我始終認為:企業與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時代機遇,就像交易本身一旦完成便成為歷史,在無法預判未來的情況下,很難單純用「對錯」 定義選擇 —— 尤其在中國科技創業與醫藥創業僅十余年的短暫周期里,樣本量的侷限讓成功經驗的總結更具挑戰性。

我們這代創業者趕上了前所未有的時代變革。從2000 年到 2025 年,中國社會的發展速度遠超歷史任何階段(比如 2000 年桑塔納是高檔車,如今幾十萬的國產車已普及)。這種 「高速度與高內卷並存」 的狀態,本質上是每個工業化國家的必經之路。對我而言,創業的核心驅動力有二:一是商業價值的實現,二是夢想的踐行 ——30 歲時我想明白要做 「差異化的事」,恰逢其會便投身核素領域,這條路即便換作他人來走,軌跡也未必相同。

創業的底層邏輯其實與開飯館無異:夫妻小店靠默契就能運轉,而科技型企業的複雜性並非管理本身(其本質仍需控制質量、積累口碑、迭代創新),而是「菜品」(技術與產品)的複雜性。當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市場變化速度遠超計劃制定的頻率 —— 比如同位素領域的預判,即便我們提前五年佈局,仍可能因半年的決策時差陷入被動。這種 「生存、發展與預測」 的三重壓力,要求我們必須在動態中尋找路徑:既要對股東兑現業績承諾,又要回應地方政府的支持,更要緊跟用户需求迭代。

基於此,我們提出「服務型銷售」 策略:不再侷限於標準設備銷售,而是圍繞醫院對多同位素、多靶體的需求,提供從產品定義到臨牀方案的定製化服務。這需要三類技術人才支撐:研發團隊、工程轉化團隊與用户需求對接團隊。通過搭建這種 「技術 - 方案 - 服務」 的閉環,我們希望在滿足用户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壁壘。

汪純:我們對未來的信心源於始終堅守的原則:首先是做好本分,保持清醒認知。我們要求自己先做「正常人」,清楚現階段的能力邊界,腳踏實地的同時規劃下一階段的發展。從早期服務到診斷產品,再到治療管線,自主研發讓我們的技術底氣不斷增強。尤其今年提交NDA的診斷產品,明年有望獲批上市,這將為我們帶來現金流,支撐我們投入治療產品和全球新靶點研發,這種節奏把控是信心的重要來源。 其次,創業本質是商業行為,需以產品價值換取回報。我們從立項開始就注重臨牀需求,提前驗證醫生對產品的認可與處方意願,把困難前置。無論融資環境如何,股東投后團隊都會定期參與研發會,我們始終堅守本分,用結果説話。 創業中最大的困難是平衡雄心與資源。創業總是面臨資金壓力,需要在每個階段找到資源與運營的平衡點,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

張圈世:我來分享兩個成功案例以及創業過程中的感受與不足。

第一個成功案例是關於戰略決策的。我們起初利用電子加速器生產Mo99,它是國內的明星核素,70% 到 80% 的核醫學科使用的都是 Mo99 的衍生產品 Tc - 99m,這是大眾能用得起的同位素產品。一開始商業化時,我們跟着美國北極星的方向走,他們買了 8 台加速器進行產業化,我們也按這個方向推進。但后來我們發現,國家同位素中長期規劃中提到未來幾年會有兩個反應堆來生產 Mo99,如果繼續做 Mo99 可能會面臨很多問題,不少投資者也建議我們,Mo99 現在價格便宜,市場競爭激烈,為何不做高附加值的產品。我們對市場、技術和產品進行分析后發現,生產 Mo99 的技術和生產其他同位素如 Ac225 是一樣的,而且我們也申請了相關專利,只是原本打算過兩三年再做。分析后我們認為 Ac225 能很快轉化,未來市場前景也好,於是在 2023 年 3 月果斷從 Mo99 轉向 Ac225。到 2023 年 10 月,美國北極星也暫緩了 Mo99 的生產和供應,主要轉向生產 Ac225,這説明我們的決策是正確的。

第二個案例是關於技術創新的。我們生產Ac225 時,專利方法是輻照加工 18 天后再提取 Ac225,當時會把 Pb212 過濾掉。后來發現 Pb212 也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於是我們在提取 Ac225 之前先提取 Pb212,這種方法是我們首次提出的,是一個創新點,這離不開公司科學家們的功勞。

在創業過程中,我也有一些關於團隊管理的體會。科學家做研發很認真,注重確定的邏輯,從0 到 1,黑白分明,追求技術的完美、最優和最先進,這是科學研究的要求。但企業需要產品,要有效益,還要考慮時間和成本。所以在公司運營中,我們讓科學家專注於研發和技術攻關,在重大決策、產品市場等方面,吸收外面專家的經驗,根據市場規律和社會環境實時調整。我們還引進年輕的新生力量來負責經營管理,形成老帶新的局面,讓公司各方面均衡發展,這樣公司才能穩步前進。

最后談談我的創業感受。首先是情懷,但更重要的是責任和擔當。創業了,就要對自己負責,讓自己良心過得去;對員工負責,對社會負責,更要對股東、投資人負責,這樣事情才能做好。創業很難,過程中有痛苦也有快樂,我現在就是痛苦並快樂着。

李克純:聽了大家的分享,收穫很大。感謝各位投資人,各位企業家,謝謝。

本文來源投資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6/551523.shtml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