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愛帝宮停牌到聖貝拉IPO,拆解月子中心行業倖存者法則

2025-06-26 09:51

(轉自:母嬰前沿)

在生育率持續走低的行業背景下,一家專做「孕產生意」的月子中心卻以39億港元的市值叩響了港交所大門。

日前,高端產后護理集團聖貝拉(股票代碼:2508)啟動港股招股,計劃於6月26日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此次共發行9542萬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954.2萬股,國際發售8587.8萬股,若以6.58港元/股的發行價計算,預計募資6.27億港元,IPO估值達39.18億港元。

這一系列數字在新生兒數量從2018年1520萬逐步降至2024年954萬的行業刺痛下顯得尤為奪目:老牌月子中心愛帝宮已經停牌數月深陷治理危機,區域性月子中心批量倒閉,監管缺位下多個糾紛、維權事件頻發。

如果聖貝拉能夠成功上市,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突圍,也揭示了整個產后護理行業在分化洗牌中的新生存法則。

「衝刺IPO」or「長期停牌」,母嬰護理行業兩極化趨勢明顯

2024年全國新出生人口數量僅954萬,較2023年微增50萬,月子中心市場正進入殘酷的出清階段。有業內人士指出,母嬰護理行業正加速上演着尾部淘汰賽,2025年將倒閉上百家月子中心,行業淘汰率或超60%

而隨着供給過剩與需求萎縮之間差距的日益擴大,全國月子中心產業正上演着獨特的發展軌跡:一方面,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月子中心的數量在5年內激增80%;而另一方面,消費力疲軟態勢愈發明顯,月子中心的需求量僅增長40%左右

在此背景下,母嬰護理行業正上演着一場對比十分強烈的「兩極分化」趨勢。一面是聖貝拉獲得騰訊、杭州國資等基石投資者重倉押注;另一面則是昔日「月子中心第一股」愛帝宮因財務資料缺失、股權糾紛陷入長期停牌,市值縮水至2.52億港元。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月子中心市場CR5(行業集中度)不足15%,聖貝拉以1.2%的市佔率位居市場首位。憑藉年均30%的營收復合增長率,已經在超高端細分市場領域中,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品牌競爭壁壘,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實際上,市場兩級分化的背后也是資本市場對母嬰護理行業邏輯的重新評估:從追逐人口紅利轉向押注更多的結構性機會。

但需要指出的是,聖貝拉近年來的財報數據實際上也並不是很好看。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聖貝拉實現營收分別為2.59億元、4.72億元、5.60億元及3.58億元。

2021年、2022年、2023年,聖貝拉期內虧損分別為1.22億元、4.12億元、2.39億元;2024年上半年,聖貝拉的期內虧損擴大至4.8億元,而2023年同期的虧損額為7477.2萬元。

在近4年的時間里,聖貝拉已經虧損12.5億元。不過,資本的選擇總是指向着行業的最新發展邏輯,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深耕是聖貝拉當下的轉型方向,亦是行業的未來走向。

節選自聖貝拉招股書

雖然聖貝拉陷入了長期虧損的狀態,但經調整淨利潤已連續兩年為正。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分別為-2987萬、-4463萬、2077萬、1715萬。

在行業整體低迷中走出虧損泥潭實屬不易,數據資本市場看到高端母嬰護理服務模型盈利可能。

但聖貝拉盈利狀態的不穩定性也需要引起警惕。在其招股書中的風險提示章節中,也有明確提及「無法保證未來持續盈利」。

不過,在招股書中,面對盈利短板,聖貝拉還是給出了一些破局方案。

衆所周知,「零復購」是傳統月子中心面臨的一大痛點,獲客成本居高不下,客户二次消費的等待時間至少需要3年生育間隔。

在此「魔咒」下,聖貝拉通過家庭護理服務與健康產品延伸客户價值周期。據其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非月子業務收入佔比30%,高毛利食品業務毛利率61.5%。

節選自聖貝拉招股書

與此同時,在「成本結構困境」、「標準化難題」以及「信任危機」的三座行業大山下,聖貝拉提出了將募集資金重點投入開發人工智能。

招股書顯示,未來3年里,聖貝拉將通過引進AIoT設備、大語言模型等技術應用於母嬰護理領域,要用人工智能為護理服務平臺賦能,盤活數據資產等,致力於成為業內最具科技實力的運營商之一。

可以看到,如果順利開發AIoT設備,就有可能打造出標準化的服務模式,並藉助大語言模型降低專業人力依賴,這或許可以為行業提供一種新的解題思路。

今天,母嬰護理行業的淘汰賽愈發激烈,當杭州蕭山國資通過金開康貝重倉下注,當騰訊將11.6%的股權納入科技生態版圖,資本傳遞出的信號愈發清晰可見:

「對母嬰護理行業,未來的勝出者必須兼具高端服務的溢價能力、全周期生態的協同效率,以及數據驅動的運營內核

月子中心「重資產」魔咒能否被打破?

提起月子中心,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貴」和「高價」。在很多消費者眼里,動輒幾萬塊的月子中心一定是暴利。可在很多從業者的眼里,「入不敷出」是常態。

曾有業內人士告訴筆者,「月子中心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暴利生意。很多老闆爲了追求光鮮亮麗的高端環境,僅一個小縣城里的月子中心光前期的裝修費就可能達到800萬,再算上租金和各項成本,一年下來,至少需要100個客户才能保證現金流正常運轉。」

可問題是,在出生率如此低的今天,如何在一個小縣城里找到100個且能出得起這筆錢的產婦基本上是個偽命題,高開低走是很多月子中心的終局。

這其實也指向了月子中心產業的一大通病:過於依賴重資產投入。衆所周知,重資產投入不僅風險大,靈活性低,且資金壓力太重,容易出現崩盤。

對比來看,聖貝拉的崛起路徑其實顛覆了傳統母嬰護理行業的重資產邏輯,其核心策略是「高端酒店+專業護理」的輕資產嫁接:與瑰麗、半島、柏悦等頂級高端酒店合作,將月子中心嵌入高端物業場景。

這一模式巧妙規避了自建物業的厚重資本沉澱,使月子中心數量從2022年11家飆升至2025年6月的96家,覆蓋新加坡、杭州等全球18個核心城市。

不過,「輕資產」的光環下仍暗藏着成本的枷鎖,雖然可以不用自建居所場地,但「酒店租賃費用」仍是一筆鉅款。招股書數據顯示,租金及相關成本佔銷售成本35%-40%,算上人力成本的33.2%,兩者合計吞噬7成收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租賃雖然可以節約資產,但也意味着高風險。由於聖貝拉的核心業務高度依賴高端酒店,一旦出現酒店運營商與聖貝拉終止合作,且不能即時找到替代場所等情況,就會對企業發展造成重創,受其掣肘巨大。

要知道,近年來關於月子中心「跑路」、「突然關門」等負面新聞頻出,再加上孕產服務不存在可延后性,一旦上述情況發生就會讓本就岌岌可危的消費信任雪上加霜,重創企業發展。

深諳此點,聖貝拉也在積極探索新出路。在招股書中寫道,對上市募資而來的5.4億港元,37%資金將投入新服務和產品開發29%用於物理網絡擴張18%用於人工智能研發活動。

節選自聖貝拉招股書

從資金配比中,不難發現,聖貝拉已經做出了規模驅動向科技驅動轉型的動作,以智能化轉型直擊行業痛點。換言之,聖貝拉上市募資的投向其實也揭示了月子中心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戰場。

在母嬰護理行業分化的洪流中,更多「愛帝宮式」的墜落或許難以避免。但值得期待的是,隨着聖貝拉大力投入AI研發,智能牀墊監測產后恢復指標、大語言模型生成個性化育兒方案、物聯網設備預警健康風險等場景,母嬰護理智能化正從抽象的概念走向落地實踐。

這些創新或將重構母嬰護理的價值鏈從人力密集型服務場所轉向科技驅動的健康管理中心。實際上,這其實也是所有嬰幼兒服務產業在當下時代背景中都需要邁出的重要一步。

總而言之,聖貝拉的港交所之旅,恰似中國母嬰產業轉型升級的隱喻:當人口紅利消退,唯有真正解決效率與信任痛點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在寒冬中培育新的生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