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娛還能「紅過羅湖」嗎?

2025-06-26 11:46

如今的港娛,還有機會嗎?

6月24日晚,香港頂流男團MIRRIOR 成員C位姜濤被曝墮海,這一事件也跨過羅湖直登微博熱搜一位。據港媒報道,其所屬公司迴應稱人已被救起,姜濤系在海邊跑步期間頭暈不適導致事故。

這已經不是姜濤首次刷屏內地社交媒體,從身形胖瘦到推薦美食、回懟網友,近兩年來不斷登上熱搜前列。即便大眾仍對其「頂流」身份不乏嘲笑與玩梗,但毋庸置疑的是,黑紅也是紅,姜濤也確實在內地獲得了存在感。

事實上,港星在內地平臺怒刷存在感的方式已然愈加千變萬化,但港娛如何在當下再度「紅過羅湖」,還是個未知數。

努力「靠岸」

最積極的莫過於TVB。

自5月底以來,香港TVB電視臺在抖音嘗試以新內容拓展受眾。在抖音賬號《今夜好犀利》的直播間中,由視帝歐陽震華、郭晉安、王浩信、吳卓羲、高鈞賢、林曉峰等TVB藝員組成的「港劇男團」。幾位男藝人加起來年齡304歲,卻效仿時下流行的團播模式進行了三場高強度的直播,一度引發兩岸三地乃至新馬泰等華人震驚。

這批被帶上情懷濾鏡的香港藝人,融合當下團播流行元素化身不同類型的男友風格,熱跳《晚安大小姐》《九萬字》《萬物生》等時下流行的抖舞,並伴有兩兩PK拉票、打賞衝榜一VIP等熟悉的操作。當然,觀眾通過發送實時彈幕、點贊等方式也同樣可以助力藝人打榜,最終解鎖藝人專屬的互動福利環節。

從數據來看,這三場的團播效果也稱得上是熱度與收益齊飛。比如在5月24日總共4小時左右的直播中,收穫了超過1949萬觀看人次、漲粉超過12萬。但隨着新鮮感漸去,《今夜好犀利》的直播間也隨之冷清,甚至大眾的抵觸感也要更加明顯——為何不能體面地老去?

不過,時隔半月不到,TVB也並未緊抓團播熱度轉為藝人們的直播副業,反而在6月初便已暫停直播,徒留「不要虐待老人」的喊話,成為大眾對於港娛沒落的又一直觀認知。

從引發關注到落幕回溫,相比於歡迎擁抱,這次走下神壇的短暫團播試水,帶來的更多是不解與嘲諷。甚至在香港本地,他們更是被吐槽「港產油田」、「拉低香港藝人水準」等評價。

不過,這不過是TVB向內地短視頻領域的一次摸索。

自去年12月中旬起,TVB便與抖音合作推出了主打直播互動真人秀模式的《今晚好犀利》,從老港劇的情懷殺,到線上直播公開招募選拔藝員,再到打造小型線上直播綜藝、與品牌合作推出短劇等等,依靠抖音天然的流量池,TVB也得以加速打入內地觀眾市場的新佈局,以更潮流年輕的品牌轉型實現用户增長、破圈。

不僅如此,今年6月,TVB也宣佈與騰訊視頻、騰訊音樂、華為香港、科大訊飛、深圳衞視等合作拓展內地業務。

其中,TVB不僅繼續與優酷、騰訊視頻合作加強合拍劇項目,還將主力輸出香港藝人蔘演內地節目;旗下曾產出《新聞女王》《黑色月光》等口碑劇集的77工作室,更是與騰訊視頻達成戰略合作,宣佈將要合拍金庸武俠《笑傲江湖》、都市劇《玫瑰戰爭》;同時,TVB還將繼續與阿里系合作推出以港劇為直播主題和場景、演員帶貨的直播新業務。

對於打不出情懷牌的「新星」而言,社交媒介反倒成爲了打破隔閡、有意靠岸的優勢渠道。

雖然不乏被吐槽審美過時,但隨着近些年審醜文化、抽象文化等符合Z世代取向的亞文化熱,這份「寬容」也同樣在惠及新一代香港藝人。

比如MIRRIOR的C位姜濤,此前由於身形胖、唱跳不佳受到內地網民玩梗、嘲笑,但其因安利香港美食店尤為靠譜,以及一年一度「姜公誕(姜濤生日)」免費搭電車和「姜汁豆奶批(姜濤與麥當勞聯名派)」等活動,口碑有所轉變。像是在今年姜濤生日期間,也罕見的在廣州出現了生日應援活動。

在經歷過會輝煌、衰落、圈地自萌的階段后,港娛實則一直處於相對真空狀態。尤其是與內地觀眾不斷拉開的審美鴻溝、跟不上的優質內容產出,也令港娛在內地市場失去了頭牌的競爭力。

為何難「紅過羅湖」?

如上文所言,縱觀近些年的內娛市場,港娛實則並未真正缺席。除了依靠綜藝、劇集主流破圈的鄧紫棋、陳偉霆等少數中生代,以及在內地廣開巡演的劉德華、張學友、陳奕迅等老牌長紅藝人,更多的則是不斷貼合內地喜好,不斷變換方式尋求關注。

自恢復通關以來,伴隨着《聲生不息》《天賜的聲音》等音綜節目的港風懷舊熱潮,新生代如炎明熹、曾比特等也藉此推至內地市場。雖輝煌不再,港樂仍在轉角處與內地觀眾「偶遇」,引發了回憶與關注,只是尚未形成氣候。

不僅如此,網絡大電影、網劇時代、短劇時代的火熱與過渡,也同樣給予了港星掘金內地的機會,一度成為爛片爛劇的「流量」招牌。比如高產似陳浩民,踩在每一時代的風口上,近幾年每年都有兩到四部作品問世,即便都是爛片爛劇,但仍不缺情懷招牌下的被消費與認可。

同時,搭上直播間帶貨的東風興起,諸多老牌香港藝人開始頻頻在各個品牌、達人直播間的「吉祥物式」走穴,不乏個人帶貨、組團帶貨直播。比如TVB也曾以子公司「上海翡翠東方傳播」推出旗下藝人與內地品牌合作,陳豪、陳敏之就曾代表TVB與淘寶合作不間斷6小時帶貨直播,創下全場銷售額突破2350萬元。而這一戰績,也曾帶動TVB股價飆升98.34%

但本質上來説,種種跨地運營都不過是在吃老本、消耗情懷。深層次看,這更像是內地文娛市場持續擴大帶來的「迟到的買單」,並不意味着,港星駐紮內娛之路能無縫銜接。

究其原因,在流媒體新浪潮來臨之后,曾經風華絕代的港娛愈加固步自封。

一方面,電視臺體系仍老舊地引導着港娛的前路,並逐漸囿於收益的減少而不斷縮減投資、質量水準,精品劇集越來越少見。比如早在2014年起,TVB盈利便面臨持續下滑,一度在2018年因廣告營收下降進入虧損,旗下開機減少、藝員收入鋭減,如團播這種看上去「掉價」的藝人下神壇的行為更是成為常態。

尤其是2016年后,李嘉誠之子李澤楷一手創辦的臺網品牌ViuTV一經開臺,就與TVB便形成了兩座山頭的分庭抗禮,把持着如今港娛新生血液的生產、循環。不同於TVB依靠老牌藝人在內娛打情懷牌,主打年輕化的ViuTV在流媒體潮流、偶像流量的加持下,在港地大有力壓TVB之勢,也在靠岸與離岸中橫跳。

當然,以ViuTV派系藝人為首的曾一度拒絕「着陸「的部分港星,也在試探性打破隔絕語境,逐漸認同內地市場的商業價值。比如2008年,ViuTV曾明確表示要把香港頂流偶像MIRROIR推向內地市場,但后因敏感立場問題停擺。

不過,近些年的轉變也是有目共睹,敏感爭議如周柏豪、鄧麗欣等「歸正」后,均不乏在內地開啟事業新版圖;而早先ViuTV也頻有動作迂迴試探,主要集中在與內地視頻平臺聯合出品原創優質港劇,以優質劇集來打開新一代內地受眾市場,而這也令該台在內地因MIRROR帶來的抨擊風評得以有所轉變。比如2020年,ViuTV與優酷達成合作,聯合出品的由林保怡主演的《嘆息橋》在豆瓣迄今仍有8.6高分;而在今年3月,ViuTV另一原創劇集《三命》在B站上檔,豆瓣評分高達8.2。

此外,港府近些年也在持續向內地平臺、節目喊話、牽線,寄希望於ViuTV與MIRROR,把其看作「令香港文化起碼進入廣東省」、擴大內地市場的北上「新星」。

黃霑先生早年曾説,只有能夠再度進入內地普通話市場,香港流行音樂纔可以再有起色。兜兜轉轉幾載,港娛依然面臨着如何紮根內地的難題。

畢竟,如今的內娛也早已不同往日,具有更加明顯的多元化、國際化特徵。而黃金時期的港娛,洶涌的地域文化、小衆藝術表達方式是割捨不下的成功方法論,這種「特殊」也造就了港娛曾經帶動亞洲流行文化熱潮的底氣。

如今的港娛,太過「泯然眾人矣」了,想「紅過羅湖」,道阻且長。

結語

港娛積極「靠岸」,本質上是內地資本的青睞。

甚至,由於主流視頻平臺「優愛騰芒B」、社交平臺「抖快雙微薯」等蓬勃發展、差異化佈局,以TVB、ViuTV、英皇娛樂等為首的港娛玩家們也在加快轉變經營策略。

大膽如TVB把視帝們拉下神壇「接地氣」,與內地多個視頻平臺深入捆綁合作;小心試探如ViuTV,一邊深耕「香港主創+內地平臺」的合作模式產出優質港劇,一邊大打流量派賽道等等。不管是自救還是野心,這都是如今的港娛探索多元內容、轉型路徑,擁抱內地年輕觀眾的創新嘗試。

歸根到底,兩地文化同根同源,港娛也是時候以創新面貌問候內地市場。曾志偉曾説,「情懷纔是我們(TVB)的核心競爭力」,只是港娛如今,卻也只剩情懷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文娛先聲」,作者:丁茜雯,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