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6 10:36
好久沒見!
最近我在忙着「當嘴替」,幫身邊的企業家朋友們對外「説清楚」,同時也在開發添梯「品牌內容體驗」的深度內容和工具,隔空向你問好!
我發現「蕉內」、「蕉下」這倆品牌挺有意思。可以這麼説,研究透這倆品牌,就基本搞懂了電商行業未來做品牌的方向。即使不管你是不是在服裝行業,這倆品牌都值得研究和參考。
一開始我像大多數人一樣,只是覺得這倆品牌很像,都是服裝大類,名字雷同,產品相近,都是做電商起來的品牌,美學風格也很類似,經常讓人「傻傻分不清楚」(我懷疑他們互相之間也把對方當參照系),關鍵是這倆品牌在全網的影響力量級也差不多,粉絲數上竟然也難分伯仲,於是我強行這樣區分他們:蕉內有個「內」字,它是做內衣相關的。蕉下是芭蕉葉下,所以它是做防曬產品相關的。
圖片源自網絡
后來在做添梯內容體驗標準的過程中,開始深度接觸這兩個品牌,我發現這倆品牌表現都很出色,按照我們的標準,他們都是少有的能把自己「説清楚」、而且品牌和銷量都不錯的品牌,算是兩個高手。於是我開始深入研究和關注,熱衷於在兩位高手中間沒事就玩「比一比」的小遊戲。
這一比,我就有了一個重要的感受:他們走的其實完全是兩條道路,而且可能是電商品牌們未來做品牌的兩種選擇。所有想做品牌,尤其是在電商領域想做品牌的創業者朋友們,理解透了蕉內和蕉下,你就清楚在自己面前的兩條道路分別是什麼了。
作為兩大高手,他們都有很強的用户意識和場景挖掘能力,這個不用説。
兩位高手的品牌「知曉度」都不低,基本信息第一時間都能躍然紙上,都算是「品牌中心軸」很清晰的品牌。蕉內的內容主打一個大道至簡的「基本」,蕉下的內容主打一個場景所需的「防曬」。你要問我哪個需求更急?「防曬」更急。你要問我哪個需求更久?「基本」更久。
相比之下,直覺告訴我:
蕉內更「自我」,你買不買我做的都是「基本款」,你要不要我做的都是「各個體感舒適的創新」,所有場景,統統舒服。舒服,是我的「命」,場景,排在舒服的后頭。我這是有信仰。
蕉下更「觀察」,我就圍着你的户外生活場景想辦法,你不要這個我就給你做那個,天天研究怎麼吸引你,你就得要。吸引你是我的「命」,其他都排在吸引你的后頭。我這是敬業。
因此,蕉內更像是從「品牌」角度入手開始做品牌:【品牌---我是誰---你是誰---你的需求是什麼---我怎麼滿足】。蕉下更像是從「營銷」角度收入開始做品牌:【營銷----你是誰---你的需求是什麼---我有嗎---你滿意嗎】。請注意,這倆開啟角度不同,決定了路徑和未來也會不同。蕉內更注意表達「我」,蕉下更注意關注「你」。前者引領我們,后者滿足我們。
雖然蕉下成立時間略早,是2013年,蕉內是2016年,但兩個品牌真正品牌升級、商業化大規模運作同時啟動於2017年,因此做平行電商對比也基本算公平。
從這些表現來看,兩者年營收相仿,蕉下略高。
兩者相比蕉內主要陣地在淘寶、京東。蕉下主要陣地在淘寶、抖音。
蕉內內容生產更聚焦,蕉下賬號更分散,內容和市場營銷投入更大。蕉內更堅定,蕉下更有進擊感。
蕉內內容點贊比更高,營收轉化更高,説明內容質量投入更大,更受人歡迎。蕉下社媒粉絲規模更大,説明引流動作更多更激進。進一步印證了第一印象里一個是「品牌出發做品牌」,一個是「營銷出發做品牌」的區別。
蕉下:聲量絕對值領先,強營銷驅動型
總量優勢顯著:在主流平臺(新聞客户端、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的總提及量高於蕉內,尤其在防曬旺季(4-9月) 呈現爆發式增長。
平臺分佈:小紅書/抖音: 絕對主陣地,佔比超60%。大量KOL/KOC合作投放,主打「防曬測評」「穿搭教程」「場景種草」(旅行、通勤、遛娃)。電商直播: 頻繁出現在頭部主播(李佳琦等)直播間,促銷節點聲量激增。財經媒體: 因為IPO進程(2022年招股書發佈)獲得大量財經、商業類媒體報道,拉昇品牌曝光。
蕉內:聲量穩定增長,品牌內容驅動型
總量低於蕉下,但增速穩健:
聲量總量約為蕉下的60%-70%(非大促期),但年增長率穩定,無明顯季節性斷層。
平臺分佈:
微信公眾號/微博: 核心陣地,擅長發布品牌TVC、創意海報、深度訪談,強調設計美學與品牌價值觀,設計/生活方式媒體: 在設計邦、數英網、一條、GQ實驗室等垂直媒體曝光率高,內容調性偏「質感」與「革新」。線下活動聯動: 旗艦店開業、藝術展覽等活動獲得較多本地生活類媒體報道。
蕉下:功能性導向為主,爭議性內容並存
正面內容(佔比約70%):主要是產品測評、場景解決方案、明星同款。
中性/爭議內容(佔比約30%):主要是價格爭議、營銷過度質疑、質量投訴。
整體深度內容稀缺: 極少涉及品牌理念、技術原理或行業思考的深度報道。
蕉內:品牌調性突出,高質內容佔比高
正面內容(佔比超85%):主要是品牌敍事、設計獎項、創始人訪談。
爭議內容(不足15%):主要性價比討論、品類拓展質疑。
內容深度顯著: 常見對供應鏈革新、用户體驗設計、品牌美學的專業分析。
兩個品牌的復購率是比較難獲得的數據,但這個是評估一個品牌是否真正成功的關鍵。一個是從品牌角度入手做品牌,堅持做自己。一個是從營銷角度入手做品牌,堅持做顧客。雖然這兩個品牌做的都沒有那麼極端,總體還是非常均衡的,但從各種表現來看,這個傾向已經非常明顯。如果雙方都按照目前的操作模式繼續下去的話,會成為兩種氣質類型完全不同的品牌(都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品牌)。
蕉內會成為「蘋果氣」很強的品牌(畢竟有蘋果就有香蕉,是它們品牌名的來源),如同蘋果品牌一樣,有較強的復購率、品牌忠誠度和更堅定的用户品牌心智,可能會遭遇來自創新效率和規模擴張方面的碾壓。
蕉下會成為「小米氣」很強的品牌,如同小米品牌一樣,有活躍的市場表現和知名度,可能會遭遇不斷增加的營銷成本壓力和粉絲流失風險。
未來可以重點關注兩個品牌所表現出這樣的四個差異,繼而判斷到底哪一種路徑適合中國的電商品牌。
營銷的投入產出比差異:如果營銷成本如果一直居高不下,無法降本增效,對淨利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將大大影響成為一個品牌的可能性,怎麼儘快把這個成本和投放成本降下來,可能是競爭關鍵。
產品復購率差異:「種草」還是「種樹」,關鍵看復購率。這個差異決定了后續品牌運營的是否吃力,是繼續做「買賣」還是做「品牌」。
用户忠誠度差異:是買品牌的還是買貨的,看忠誠度能鞏固到什麼程度。
市場擴張速度差異:開店和用户規模增長方面的差異,誰能把旗幟插遍?
所有的快都要拿慢來交換,所有的慢都應該有快去陪伴,節奏該怎麼選?你怎麼打算?讓人欣慰的是,我們明顯的看到「蕉內」、「蕉下」這兩個品牌在互相取長補短,他們似乎都在盯着對方看,都在照鏡子一樣照見自身的不足,我們看到它們快速調整和轉變的痕跡。其中,蕉內的轉變更為顯著,當蕉內開始全面拉動速度的時候,蕉下似乎還沒有真正走出流量的舒適區。
如果,你是一個品牌,尤其是電商品牌的創始人,未來你在通往成為品牌的路上,其實只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條是從品牌出發做品牌,另一條是從營銷出發做品牌。這兩條路也許可以做到殊途同歸,都能成為品牌,但也許走着走着,大部分品牌就迷路了。品牌出發的,學不會買賣、規模、速度和擴張;營銷出發的,忘了復購、心智、自我和使命。看蕉內和蕉下,從它們今日的種種表現,我們彷彿依稀看到自身品牌的未來和宿命。
不管是否迫於無奈,是否步履維艱,我們當下選擇權宜之計的同時,永遠要看向未來。最終,我們説好想要的,是一個品牌,對嗎?
我真心希望,蕉內和蕉下,都能成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李倩説品牌」,作者:李倩説品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