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5萬一天的「養娃智商税」,賣不動了?

2025-06-26 10:28

月子中心,一直以來都是檢驗家庭實力的硬核指標:

一線城市的月子中心動輒十萬起步;三四線城市的月子中心也不便宜,去趟縣城月子中心幾乎要花掉普通打工人一年的工資。

沒點經濟實力的家庭,根本不敢踏進月子中心的大門。

但最近幾年,月子中心這個曾經的中產標配,卻變成了虧損重災區。

一邊是動輒十幾萬的「貴婦級看護」,另一邊卻是盲盒式踩雷、跑路頻發的亂象。價格越高,倒閉越快;服務越奢,吐槽越多。

關於月子中心的評價總是充滿矛盾。這個曾接住無數中產家庭「生育焦慮」的商業模式,正在飛速迭代。而在月子中心批量倒閉的現象背后,其實還藏着:

中產家庭育兒消費觀的變遷。

月入幾萬,能實現「月子中心自由」?

「花30萬住月子中心,是什麼體驗?」

「北京40萬的月子會所,到底值不值?」

「小城市5萬-10萬的月子中心長啥樣?」

打開社交媒體,關於月子中心的各路vlog總能刷新人對金錢的認知。

而且,在月子中心,時間就是金錢。

在素有「月子中心界愛馬仕」之稱的聖貝拉母嬰護理中心,想要購買28天的服務,16萬元起步。

頂級套餐的價格,更是飆到了71.84萬元,平均每天的花銷高達2.56萬元。

在北京,高端月子中心的起步價普遍都在十萬以上。

由於月子中心高度依賴場地和人工,所以價格與當地的消費水平緊密相連。

十萬起步的價格,對多數家庭來説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於是,燕郊、廊坊等周邊地區的月子中心就成了北京中產的性價比之選。

然而,即便到了這些三四線小城坐月子,月子中心的收費依然不低:

四到五萬,是常態。

在平均工資三千的城市,普通人去一次月子中心,幾乎要花掉一年的工資。

一旦放在當地的收入水平下衡量,月子中心就露出了奢侈的底色。

這種奢侈,幾乎滿足了產婦對於坐月子的一切想象。

在高端月子中心的宣傳里,住進這里的媽媽們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躺平。除了呼吸,產婦的一切活動都有專人伺候。

媒體曾報道過一家16萬的高端月子中心的「豪華」:進入之前,必須更換鞋套並進行徹底消毒。

等待產婦的,則是百余平米的闊綽套房,配備客廳、卧室與獨立衞浴。

嬰兒室的温度和濕度恆定,並安裝有高速換氣系統和製氧機,嚴格控制着這里的每一絲空氣。

在這里,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天六餐,三頓正餐三頓輔餐。

午、晚餐都是豐盛的四菜一湯。

閒暇時,還有專屬的瑜伽課和產后塑形項目幫產婦恢復體態。

月子中心除了身體上的照護,還提供心理疏導,幫助新手媽媽防止產后抑郁。

在家坐月子,兩代人總免不了交鋒,有時候該不該用紙尿褲就能吵上半天。但在月子中心,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護士一句話,就能終結所有家庭內部的育兒「學術爭端」,讓新手媽媽耳根清淨。

身體創傷、精神安慰、家庭矛盾......一個家庭在產后可能遇到的坑,都被高端月子中心明碼標價地填平了。然而,令人驚訝的是:

這些收費堪稱天價的月子中心,卻在批量虧損。

天價月子中心,為啥虧損?

天價月子中心虧損的消息,是接二連三的。

上文提到的「月子中心愛馬仕」聖貝拉,在三年半的時間虧損總額高達12.5億元;

有「月子中心第一股」之稱的愛帝宮,2023年淨虧損高達1.6億港元;

喜之家、喜喜母嬰等企業在新三板上市后仍無法盈利,最終只能黯然退市。

問題來了,明明是天價月子中心,怎麼就批量虧損了?

越是高端的月子中心,就越是在玩重資產的遊戲。

爲了撐起門面,月子中心在選址上就不會含糊。

有的高端品牌更是租下整棟洋樓,或是藏身於市中心的高檔酒店,光是租金和裝修,就是不小的成本。

另外,一對一的護士、隨叫隨到的營養師和產康師,都得靠真金白銀養着。

一旦入住率跟不上燒錢的速度,再高的客單價也撐不起巨大的成本黑洞。

今年年初,母嬰品牌愛家月子中心就被曝全國多家門店突然閉店,不少產婦一覺醒來,發現整個月子中心都已人去樓空。

在社交平臺上,吐槽月子中心的帖子也不在少數:

有的交了全款卻迟迟住不進去;

有的臨近預產期,才被店家告知已經倒閉;

還有的突然開始大幅降價清庫存,一副大廈將傾的樣子。

即便能順利入住,也像在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是驚喜,還是驚嚇。

交錢之前,商家宣傳的是現炒現做的精緻月子餐,真正端上桌的可能只是微波爐加熱的料理包。

海報上寫着經驗豐富的金牌月嫂,現實中卻可能遇到連抱娃姿勢都不對的新手月嫂。

不少網友去過月子中心后直言后悔:

「感覺像花了貴N倍的錢住了個賓館」,「這筆錢還不如請專業月嫂。」

新華社曾發佈調查,揭露了月子中心的諸多亂象:

一些所謂的「專業護理」只是家政人員半路轉行,幾乎沒接受過系統培訓。

即便是一些看上去高端、正規的機構,雖然會聘請部分退休醫生或專業護士,但絕大多數從業者仍停留在照顧起居的層面,缺乏真正的醫學知識和育兒專業能力。

有些月子中心,甚至因為安全事故頻頻登上社會新聞。

媒體報道中,月子中心中不乏新生兒骨折、交叉感染的案例,甚至還出現過月嫂粗暴對待嬰兒的極端事件。

一邊是破產的月子中心批量倒閉,另一邊勉勵經營的月子中心也面臨口碑和信譽破產的危險。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懸在整個母嬰行業的頭頂:

一個是逐年下降的生育率;另一個則是中產家庭越來越謹慎的消費觀。

多重壓力之下,月子中心的經營狀況愈發步履維艱。

中產育兒消費,正在迴歸理性

過去,中產家庭信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育兒理念,在生娃和育兒上都傾向於近乎軍備競賽式的投入。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中產父母開始理性消費,比起全方位的投入,更願意把錢花在刀刃上。

這種觀念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動輒一年學費幾十萬的國際學校,曾是通往精英教育的入場券。

如今,不少中產開始將孩子轉回公立體系。國際學校倒閉的消息還一度登上熱搜。

天價補習班也漸漸褪去光環,取而代之的是海鮮市場里99塊一小時的985博士陪寫作業服務,主打一個極致的性價比。

就連暑期研學團,也難逃被審視的命運。

前兩年高價研學團一度爆火,但隨之而來的走馬觀花、擺拍、不顧及孩子體力等負面報道,也讓家長們迅速清醒:與其花幾萬塊錢當韭菜,還不如帶着孩子多去去户外、逛逛博物館來得實在。

有研學行業的從業者吐槽,今年的招生格外困難,「感覺不是必需品,家長都不報了。」

還有曾被認為是「智力投資」的早教課,如今也被頻頻質疑智商税,早教機構也成了爆雷高發區。

就連新手媽媽必買的母嬰用品,也變成了消費陷阱和雞肋產品。

更不用説各類興趣班了。

當學琴不再「實用」,曾經遍佈街角的大小琴行,也只能接連關門,鋼琴銷量應聲斷崖式下跌。

從月子中心的大規模虧損,到整個母嬰育兒行業的集體降温,背后不僅僅是消費觀念的改變,更是一次育兒心態的整體轉變:

從追求買得貴的身份認同,轉向了講求花得值的務實主義。

説到底,當一箇中產家庭開始低頭生活,最先告別的往往是那些抬頭仰望的生活想象。而最先被放棄的,永遠是那些高價的、非剛需的、源於某種理想化生活範本的消費。

它們在預算充裕的年代,是錦上添花。但在預算吃緊的今天,就成了累贅。

育兒消費的變遷,正在無數家庭的每次選擇中悄然成行,並改寫着舊有的商業模式。至於過去那些靠「理想化育兒」賺錢的行業,難逃重新洗牌的命運。

天價月子中心們或許曾接住了無數家庭「理想化育兒的焦慮」,但卻註定:

躲不過消費理性時代的集體清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劉三金,編輯:章魚,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