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6 08:22
中國老齡化正以超高速態勢推進: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末60歲以上人口達3.1億(佔22%),預計2035年突破4億。
世界衞生組織(WHO)報告更是指出,中國老齡化速度顯著快於其他中低收入國家,到204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從2010年的12.4%躍升至28%。
與這一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照護資源匱乏,相關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養老護理員缺口已達550萬,失能老人規模達4000萬。更嚴峻的是,全國持證護理員僅2萬,實際需求缺口達千萬級,現有護理隊伍中,40-60歲女性佔比超80%,年輕人從業比例不足5%。
當傳統人力供給模式難以為繼,技術路徑的價值驟然凸顯。老齡化率達29.1%的日本已率先蹚出技術路徑:松下可穿戴護理機器人累計服務超10萬老人,豐田移位機器人在介護機構滲透率達47%,軟銀Pepper機器人通過情感交互緩解認知症患者焦慮——這些技術成果印證着養老機器人的破局潛力。
軟銀Pepper機器人
當技術成為必選項,中國養老產業正駛入發展快車道:在勾勒智慧養老理想國的同時,亦需直面現實挑戰,探尋科技賦能養老的未來圖景。
我國老年羣體正面臨多病化、失能化、空巢化挑戰:相關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全國60歲以上失能老人達4654萬,1.9億慢性病患者中43%多病共存,部分地區空巢老人佔比超70%。
專為破解養老困境而生的養老機器人,融合AI、傳感器與機械工程技術,精準適配老年人機能衰退特點,在生活照護、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場景中提供幫助。
2025年,政策、資本、技術三重紅利共振,推動我國養老機器人產業加速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應用。
政策層面,國家通過「標準築基、補貼賦能、試點先行」三管齊下的策略,為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今年2月,由中國牽頭的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63310正式發佈,為產品安全性與適老化設計劃定了國際座標;
地方政策同步發力,上海試點單台最高補貼5萬元,深圳給予售價30%、單客最高1萬元補貼,西安對養老機構採購給予30%購機補貼,政策組合拳正快速消解「用不起」難題,進而激發市場活力。
6月,工信部與民政部聯合啟動「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要求2027年前完成200户家庭、20家機構部署驗證;建立安全性、適老化、經濟性三維評價體系;推動產品納入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範圍;
資本對這一領域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據AgeClub報道,從2024年初至今年5月,智慧養老相關領域已發生112起投融資事件(不完全統計),投資金額達116億元,其中康復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細分賽道融資額增速顯著,如傅利葉智能(獲8億元投資)、傲鯊智能(推出千元級外骨骼產品)通過技術突破加速場景落地。
關於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預測,《2024年中國養老機器人行業全景圖譜》報告顯示,2024年市場規模約79億元,基於15%的複合增長率推算,2029年將達159億元。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在《2024—2029年養老機器人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中更為樂觀,判斷2024年市場規模已突破300億元,預計2025年攀升至 5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30%。
技術方面,具身智能模型突破與繩驅機械臂應用,使得養老機器人落地進程顯著提速。
具身智能領域,華為CloudRobo平臺構建全鏈條技術體系,實現複雜任務規劃與精準控制;星塵智能DuoCore系統模擬人類神經機制,保障人機交互安全高效。
繩驅機械臂方面,埃斯頓康復訓練系統以精準力反饋助力患者康復,哈工大研發的大角度機械臂則為複雜護理場景提供技術支撐,全方位推動養老機器人邁向實用化。
在政策、資本、技術的驅動下,產業生態形成多元競合格局。傅利葉、麥迪科技等專業企業深耕細分領域,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跨界入局,美的等依託智能家居生態推動協同發展。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產業生態成熟。
但繁榮背后暗藏挑戰。從康復機器人的高閒置率,到護理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的「力不從心」,再到陪伴機器人難以突破的情感交互瓶頸,每一個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都在無情地揭示着養老機器人產業的深層困境。
在老齡化浪潮與技術創新的碰撞中,養老機器人正試圖以智能化解決方案重構養老生態。目前,主要的養老機器人包括三大核心品類:
一是康復機器人,融合機器人技術與康復醫學,提供肢體運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改善步態)、術后康復訓練(AI驅動的個性化訓練方案)、疼痛緩解(精準穴位艾灸機器人)等服務。目前以60%的市場份額佔據主導地位(IFR數據);
傅利葉康復機器人
深耕這一領域的企業有卓道醫療、新松機器人、傅利葉康復(傅利葉子品牌)、傲鯊智能、邁步機器人、程天科技、銀河通用、如身機器人、鈦虎機器人等企業;
二是護理機器人,是智能「生活幫手」與「健康管家」,承擔日常生活照料與健康監測等重任,覆蓋智能護理牀、多功能移位機等智能化設備,目前以3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諸如麥迪科技、傅利葉、星塵智能等企業都在佈局這一方向。
星塵智能養老機器人
三是陪伴機器人,通過情感計算與多模態交互,填補老年人精神陪伴的空缺,種類多,可提供情感交互、社交支持、娛樂互動等多種服務。
如大象機器人推出的仿生陪伴機器人,包括以熊貓、長毛貓、狗等真實動物為原型設計的metaPanda AI、metaCat AI、metaDog AI等。
大象機器人機器人產品
每類產品都承載着「用技術突破養老困境」的美好設想,但現實應用卻暴露諸多矛盾:
康復機器人希望通過AI個性化訓練與智能外骨骼設備,幫助老人重塑運動能力,實現「精準康復」,卻因操作依賴專業治療師(全國縣級醫院配備率僅12%),導致83%設備閒置(中國康復醫學會數據)單台超50萬元的成本更將普通家庭拒之門外,僅侷限於醫療機構與高端社區。
護理機器人構想的「全自動化照護」在複雜場景中頻頻失靈:不僅在餵食時難以精準控制力度,面對家中不規則家俱佈局、地面雜物等非結構化環境,還常因導航失準而陷入困境,使得"全天候守護"的美好願景難以落地。
陪伴機器人雖試圖以情緒識別、自然對話成為「電子親人」,但北師大調研顯示78%用户在6個月內產生「電子寵物倦怠」,程式化應答難以建立情感聯結。儘管均價1.2萬元,不足6個月的留存率仍讓商業模式難以為繼,「情感陪伴」的願景與「人機疏離」的現實形成尖鋭矛盾。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本質上暴露了養老機器人產業的多重硬傷:
技術層面,主流產品續航僅2-6小時(外骨骼低至2-4小時),遠低於IEC63310標準的12小時要求,機械臂因缺乏0.01N・m級力矩控制致22%碰撞率,負載能力不足5kg;
成本層面,單台康復機器人研發成本超2億元,70%核心部件依賴進口,50萬元售價遠超家庭1.5萬元承受極限,政策補貼仍難扭轉企業虧損;
數據上,養老機器人高質量行為數據稀缺。訓練一個跌倒檢測模型需耗資數百萬標註數據,而老年人皮膚松弛致傳感器偏差率達15%。且國內外均缺乏可用養老數據,實驗室數據難以支撐複雜場景決策。
倫理上,全天候「智能監護」陷入「數字監獄」的爭議。87%的老人因尊嚴受挫拒絕機器人介入私密護理。
更殘酷的是效能失衡:一臺50萬元設備的年維護費可培訓20名護工,卻僅能服務30名老人;外骨骼機器人83%的閒置率,印證其輔助價值被高估。當康復機器人困守醫院、護理機器人家庭"失靈"、陪伴機器人淪為"電子寵物",現實表明:當下養老機器人仍是"展廳優等生",做不好家庭養老的"生活值日生",難撐3億老人晚年需求。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養老機器人多為解決單一場景需求的專用設備,雖前景廣闊,但距離成為居家養老的普及型幫手,仍需突破技術完善與成本控制等關鍵瓶頸。
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爆發性發展爲養老領域注入新變量:從實驗室走向養老院,從技術概念邁入場景驗證——
6月6日,星塵智能AstribotS1人形機器人在深圳養老院陪伴一羣老人練習八段錦,其繩驅仿生關節實現毫米級動作精度,可安全完成攙扶、搬運等任務;
星塵智能AstribotS1人形機器人
早在2024年9月24日,騰訊RoboticsX實驗室發佈的人形機器人「小五」(TheFive)採用四腿輪足複合設計,平地可切換四輪或兩輪模式高效移動,全身覆蓋180個檢測點的大面積觸覺皮膚,搭配多指靈巧手,能精準感知力度,避免對老人造成意外傷害;
人形機器人「小五」(TheFive)
優必選的WalkerX同樣積極佈局養老領域,已進駐養老社區開展試驗,能通過眼動追蹤提升情感交互,多關節手臂模擬護工餵飯等精細操作;
優必選的WalkerX
從這些應用實例來看,人形機器人似乎為養老產業帶來了新的曙光,其類人形態具有諸多場景適配優勢——無需改造家居環境即可完成開門、取物、攙扶等動作;擬人化交互更易建立情感信任;多任務處理能力理論上可整合康復、護理、陪伴三重職能,破解了傳統養老機器人「功能割裂」的痛點。
人形機器人會是破解養老困境的終極方案嗎?現實給出的答案並不樂觀。與其他養老機器人類似,當前人形機器人仍受限於三大瓶頸:
技術上,頭部企業產品抓取雞蛋成功率僅65%,玻璃水杯打翻率達23%,環境適應能力遠不及人類護工;
能耗方面,特斯拉OptimusGen2滿電(2300Wh)僅能工作4小時,無法滿足養老院24小時服務需求;
成本層面,核心部件成本超20萬美元且78%依賴進口,規模化生產仍難降價。
更關鍵的是情感交互短板:阿爾茨海默症護理測試中,機器人預設應答引發68%患者抵觸,而人類護工的共情溝通可使75%患者情緒平復。這些短板印證:當下人形機器人尚無法獨立承擔養老照護重任。
業內人士推測人形機器人進入工業場景需要3-5年,進入養老和物流市場需要5-10 年,家庭市場10-15年。
傅利葉CEO顧捷也曾在採訪中表示,理想的情況下,醫療級人形機器人產品,從有想法到落地成為現實產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
當"完美替身"設想再遭現實證偽,產業正轉向務實路徑:讓人做機器做不到的事,讓機器做人不想做的事。
如傅利葉「AI治療師+外骨骼」,治療師定方案、外骨骼執行訓練;日本「介護保險機器人」讓護工專注溝通,機器處理監測。
這種分工的本質在於:技術革新並非爲了取代人性温度,而是通過人機協作釋放人力——讓人迴歸情感慰藉與尊嚴守護的主場,讓機器人承擔體力勞動與數據管理。
人形機器人或許終將突破技術牢籠,但養老的本質決定了:3億中國老人的體面晚年,終究需要人類情感來託底——而機器人的使命,是用技術為照護者騰出雙手,讓我們得以擁抱那些需要攙扶的生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億歐網」(ID:i-yiou),作者:路永麗,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