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便利店的未來:用「人情味」對抗效率內卷

2025-06-26 08:18

《2025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便利店長期以「快」「近」「全」為價值主軸,但當同業競爭與異業衝擊加劇,這些優勢逐漸成為各大品牌都有的「起跑線」。

當下關鍵問題已轉變為:便利之后,如何進階?

答案在於「懂」:不是追求更多商品,而是精準匹配需求。

換言之,便利店的未來,需重新審視人與商品、空間、品牌的關係。基於上述報告延伸,筆者認為,以下五個方向值得深度思考——關於品類、關於人味、關於場景、關於會員,更關於那一份日常微光的温度。

便利店還便利嗎?

現象一:當零食店與折扣店越開越多,消費者還走進便利店嗎?

《報告》顯示,量販型折扣店與零食集合店憑藉商品豐富度、價格優勢及社區臨近性,正在不斷分流便利店的零食與日用品客羣。

圖源:2025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

消費者對「便利」的期待,已從「距離近」升級為「高效解決即時需求」,如早晚高峰的即食鮮食、夜間簡餐酒飲、通勤咖啡及便民服務等高頻場景。

對於便利店業態而言,「便利」二字原本是其核心價值,但當鄰近的零食店、折扣店將價格壓到極限,便利的定義就悄悄地改變了。尤其在成熟商圈,消費者對便利店的期待,不再只是「近」,而是「快、好、且能有效率地解決眼下的需求」。

破局:從「產品集合」到「任務據點」

便利店需跳出「比價」思維,以場景為經營起點。超過六成從業者認同:唯有從顧客視角重新定義「便利」,才能在競爭中突圍。例如,聚焦「通勤提神」「深夜果腹」等具體任務,而非單純堆砌品類。

筆者認為,從場景出發而非從品類出發,將是未來便利店經營的起點。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必全面比價,而是要比誰更能理解顧客當下的選擇理由。

你的品類結構還是顧客需要的嗎?

現象二:你熟悉的TOP SKU,還是現在的主力嗎?

《報告》揭示了一個有趣的品類現象:煙品等強場景依賴型品類銷售佔比回升,而咖啡、鮮食等曾被看好的品類佔比下滑。

圖源:2025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

上述現象讓經營者開始反思:我們的品類規劃,是否還跟得上顧客的腳步?

便利店過去常依據銷售排行榜來調整商品組合,這種做法直觀有效,但風險在於容易形成「過度經驗依賴」。

如今,顧客來店的動機越來越多元,除了補貨,也可能是爲了解決某個臨時任務:提神、解渴、放松一下。這種「任務導向」的消費邏輯,正在影響便利店的選品與陳列規則。

至於要怎麼面對這種挑戰,筆者認為可以運用商品經營的基本功:BCG矩陣與安索夫矩陣。

•BCG矩陣:將商品分為「明星」「金牛」「問題」「瘦狗」四類,用以判斷資源要投注在哪里、哪些品項該退場或重新包裝。透過POS數據的市佔與成長分析,可以快速完成一張BCG品類地圖。

圖:BCG矩陣

•安索夫矩陣:從成長策略切入,重點分析品牌現在主力商品,是在既有市場中賣熟品(市場滲透),還是導入新產品給熟客(產品開發)?比如,針對咖啡等下滑品類,可通過「新產品開發」或「新場景營銷」刺激消費,而非直接撤架。

圖:安索夫策略類型

我們認為,品類策略的核心,是成為「與顧客對話的語言」,讓貨架商品精準呼應即時需求。讓顧客每次進店,都能看到「剛好需要」的東西,這纔是便利店存在的價值。

Human Touch,學胖東來,把「人味」找回來

現象三:在效率至上的零售業里,還容得下人情味嗎?

當我們談到便利店的競爭力時,總少不了「商品力」、「供應鏈」、「數智化」這些詞。但近年最能打動人心、甚至改變整個產業敍事的零售案例,卻是來自一家用「人味」做生意的企業——胖東來。

胖東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把人放在首位」的經營哲學:走進門店,你會感受到這里的氛圍與衆不同:有熱水、有傘、有放大鏡、有願意傾聽的員工;更重要的是,這些不是偶爾出現的服務巧思,而是經年累月所累積下來的文化習慣——從對顧客的設身處地,到對員工的真誠信任。

圖:胖東來門店

Human Touch,説到底不是特定的設備、流程或指標,而是一種「你願不願意為對方多想一點」的經營選擇。

這份温度,不只給顧客,也給員工。當一個組織願意傾聽夥伴的聲音、接納不同的想法、尊重現場的判斷,那種從內部自然溢出的真誠,就會讓顧客感受到:「這不只是一家賣東西的店,而是一個理解我的地方。」

便利店雖然面積不大、人力有限,但要展現人味,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其實有許多零預算的做法,就能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例如:

在現磨咖啡杯上手寫暖心話語,像是「今天也要加油哦」「Have a Nice day」,讓顧客把那一份關心帶着走。

員工記錄常客習慣,如「某顧客固定購買某款煙」;

顧客反饋或温馨互動,整理進《營運手冊》或《店務工作本》作為案例傳承;門店也可在休憩區設一冊留言本,開放顧客塗鴉、寫字、表達心情,形成另一種軟性的雙向交流。

筆者認為,Human Touch並非情懷噱頭,而是可標準化、可培訓的管理能力,目標是讓顧客感知「被重視」,形成「非此不可」的消費習慣。

當顧客開始有「我就是喜歡來這家店」的習慣后,那份無聲的價值便產生了。因為這里不只方便,更讓人覺得「我被放在心上」。

空間運營從「秒買即走」到「創造停留理由」

現象四:便利店餐飲化轉型的核心是「時間經營」,為顧客創造「停留的理由」

便利店過去的角色,是讓人「趕時間時快速補給」。但在當前競爭格局下,這種「秒買即走」的商業模式,已無法支撐長遠的顧客關係。

圖:全家FamilyMart門店

臺灣便利店教父徐重仁先生早在多年以前就指出:「便利店的下一步,是餐飲化。」這句話的核心,不只是指門店要賣熱食,更是在提醒業者:便利店需要經營顧客的時間與體驗,而不只是商品的流轉。

在臺灣,從「商品流轉」轉向「體驗經營」的理念早已落地。

7-ELEVEn、全家等大型連鎖便利店普遍設有內用座位區,不僅提供桌椅與冷暖空調,有些甚至設有插座、Wi-Fi,成為學生讀書、上班族午餐、旅人暫歇的據點。這些空間不是附加價值,而是門店經營的核心之一。

圖:全家FamilyMart用餐區

這種「停留式消費」背后,其實正是「空間黏性」的邏輯。

顧客停留時間越長,消費頻次與情感黏性越高,如點餐后加購甜點、將門店納入日常動線,當消費頻率與情感黏着都建立起來,便利店就不只是交易場,而是生活節點。

上述做法,未必要重設備、重投資。從讓顧客停留的理由開始思考,就是餐飲化的起點。

那麼如何用低成本提升「空間黏性」?四個設計供參考:

在角落設一張能觀景的小桌,延長咖啡消費時間;

採用適合內用的餐具容器與桌面配置,提升用餐體驗,即使是微波餐也吃得體面;

設計套餐組合,如「便當+湯品+折扣飲品」,促進內用轉化;

保持空間整潔、光線柔和、背景音樂温和,讓顧客感到自在。

這些看似微小的安排,背后傳遞的是一個信號:「你不是路過者,而是被我們歡迎停留的人。」

便利,不只是快速解決,而是能夠在「日常的縫隙里創造舒適的選擇」。當你讓顧客留下來,纔有機會讓他回來更多次;而當顧客願意留下來,這家便利店就不只是店,更是一種生活風景。

會員體系從「點數工具」到「信任關係」

現象五:你有會員,但你的會員有你嗎?

在便利店經營中,「會員」多半被視為一種工具:集點換贈品、儲值紅利。

但在當前消費行為日益碎片化、選擇高度多元的情境下,這樣的會員機制已難以形成真正的黏性。說白了,顧客不是缺賬號,而是缺「對這家店的理由」。

圖源:2025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

便利店的會員經營,需要從「功能導向」轉向「關係導向」。這是一條從會員制→訂閲制→付費會員的演化路徑,每一階段都代表了顧客對品牌更深一層的信任與依賴。

1.會員制:從促銷工具到行為洞察

目前多數便利店已有會員小程序或積點機制。但重點不只是點數積分,而是通過會員行為數據來洞察「誰常來、何時來、來買什麼」,進一步優化品類與時段經營策略。這是一切升級的基礎。

2.訂閲制:培養「每周見面」的關係

訂閲制是進階型會員的起點。臺灣便利店已開始實驗訂閲型咖啡與便當組合,例如每月99元可喝X杯指定飲品,或每周二有專屬折扣。這種設計,不是讓顧客買更多,而是讓顧客習慣來、期待來、主動靠近你。

3.付費會員:從優惠權益轉向品牌信任

山姆、Costco是這種模式的成功代表,但未來便利店也可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微型付費會員系統:小額年費換取生日優惠、私房鮮食預購權等。其關鍵不是給更多折扣,而是建立「我跟別人不一樣」的歸屬感與儀式感。

圖:付費會員制的商業邏輯

真正的會員經營,不是蒐集多少人頭,而是創造多少「願意為你留下一點時間與心思」的顧客。便利店要思考的,不是會員數據庫多大,而是這些人為什麼願意再來一次。

當你從一次交易,走向一次關係;從滿足需求,走向參與生活,便利店的價值就不再只是在「最近」,而是在「最近心里」。

結語

便利店作為城市生活的微單元,承載着人們無數次的「剛剛好」與「臨時想起來」。但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真正有價值的,不再只是商品的齊全與動線的流暢,而是品牌能夠理解顧客內心的節奏與需求。

無論是重新定義便利、優化品類、注入人情味,還是經營空間與會員關係,核心都在於回答一個問題:如何讓顧客「願意慢下來走進來,安心停留並持續復購」。

未來的零售競爭,不在規模與價格,而在誰能以更細膩的方式,成為顧客生活中「被需要的陪伴」。當每個細節都在重構與顧客的情感連接,便利店的未來,將是一場温暖的陪伴之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零售商業財經」(ID:Retail-Finance),作者:RBF團隊,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