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5 10:53
雷遞網 樂天 6月25日
拍拍貸母公司信也科技(NYSE:FINV)日前宣佈可轉換優先票據發行(「票據發行」)定價,該票據發行本金總額為1.5億美元,於2030年到期。
信也科技計劃將票據發行所得淨收益用於幾個方面,分別為國際業務擴張;補充營運資金;及為同步回購提供資金。
其中包括信也科技已授予票據發行的初始購買者一項選擇權,允許其額外購買本金總額最高為2000萬美元的票據,該選擇權可在票據首次發行之日起(含該日)的13天內行使並結算。
可轉換優先票據年利率2.5%
2025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回暖,包括小米、比亞迪等多家企業進行定增,分別募資超過400億,地平線等企業也紛紛加入定增行列,趁着此時機,信也科技也開始發行可轉換優先票據。
對於投資者來説,信也科技也是當期回報和歷史上一個投資回報率很高的標的——信也科技2024年投資回報和上市以來投資回報都很不錯(包括回購和分紅)。此外,可轉債是目前比較好的資本市場選擇,也有很多優質公司選擇,信也條款的優勢。
據介紹,信也科技此次發行的票據為公司的優先無抵押債務,年利率為2.5%,自2026年1月1日起,每年1月1日和7月1日每半年支付一次。除非在2030年7月1日之前根據其條款進行回購、贖回或轉換,否則本票據將於該日期到期。
持有人可在到期日前第三個預定交易日收盤前的任何時間選擇轉換其票據。轉換后,公司將根據情況支付或交付現金、美國存託憑證(每份美國存託憑證代表五股公司A類普通股)或現金加美國存託憑證的組合。票據的初始轉換率為每1,000美元本金可兑換80.8865股美國存託憑證,相當於每股美國存託憑證約12.36美元的初始轉換價格,較公司美國存託憑證2025年6月18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收盤價(每股9.51美元)溢價約30.0%。
信也科技此次票據持有人可於2028年7月3日或發生某些根本性變更時要求本公司以現金回購其全部或部分票據,在每種情況下,回購價格均相當於待回購票據本金的100%,加上截至相關回購日(不包括該日)的應計未付利息(如有)。
在票據發行定價的同時,信也科技計劃通過場外私下協商的交易,從特定票據購買者手中回購6,377,740股美國存託憑證(ADS),該交易將由初始購買者之一或其關聯公司(作為公司代理)進行,每股美國存託憑證的價格相當於9.51美元,該價格為2025年6月1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新公佈的每股美國存託憑證售價(該交易稱為「同步回購」)。
由於公司計劃回購本次交易的全部初始Delta值,預計同步回購將有利於希望對衝其票據投資的票據購買者進行初始對衝。這將允許此類票據購買者建立空頭頭寸,其空頭頭寸通常相當於其票據投資在商業上合理的初始對衝。本次同步回購將根據公司於2023年8月和2025年3月宣佈的現有股份回購計劃進行。
更好滿足海外擴張的業務需求
2025年以來,信也科技業績也恢復大幅增長。財報顯示,信也科技2025年第一季營收34.81億(約4.8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1.65億增長10%。
信也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貸款撮合服務費(Loan facilitation service fees)為14.78億元(約2.04億美元),2024年同期為9.86億元。增幅主要由於交易量及平均交易服務費率的上升。
信也科技2025年第一季貸款撮合后服務費3.81億(約5250萬美元),而2024年同期為4.65億元。減幅主要由於遞延交易費的滾動影響。
信也科技重申其2025年全年總營收指引為約144億元至150億元,同比增長約10.0%至15.0%。
信也科技發行1.5億美元可轉換優先票據的背后也是更好滿足海外擴張的業務需求。信也科技2024年年報會議中提到了很多海外預期指標,其中包括2030年希望做到集團收入50%由海外市場貢獻。美元融資對於信也科技發展海外業務有很大幫助。
啟動全球數據科學大賽 重點關注深度偽造圖像檢測
信也科技日前還啟動2025 FinVolution全球數據科學大賽,重點關注深度偽造圖像檢測——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最緊迫的挑戰之一。
大賽現已進入第十屆,號召全球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開發創新模型,以識別和對抗被操縱的視覺內容。隨着深度偽造技術日益逼真,其破壞數字和金融系統信任的可能性也空前高漲。今年的大賽與享有盛譽的信息與知識管理大會 (CIKM) 和國際人工智能聯合大會 (IJCAI) 相結合,深化了 FinVolution 與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界的合作。
信也科技CEO李鐵錚表示:「我們持續十年的數據科學大賽已成 FinVolution致力於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發展的標誌。今年,我們專注於深度偽造檢測,旨在提升人工智能安全性,同時鼓勵造福全社會開放式創新。」
———————————————
雷遞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若轉載請寫明來源。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