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產桌面CPU龍頭的爬坡與煩惱

2025-06-25 09:02

(轉自:信風TradeWind)

昔日「聯姻」往事

作者:鄭敏芳

編輯:松壑

多家CPU國產大廠的資本化正在提速。

日前,上海兆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兆芯集成」)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了受理。

這是繼海光信息(688041.SH)、龍芯中科(688047.SH)后,國產六大CPU廠商中選擇向資本市場進發的第三家公司。

兆芯集成已成功設計研發並量產六代、多系列通用處理器,並形成「開先」桌面PC/嵌入式處理器、「開勝」服務器處理器兩大系列,兼容X86指令集。

兼容X86指令集的技術已經獲得了昔日有「中國臺灣版英特爾」之稱的威盛電子(2388.TW)的授權。

這為兆芯集成持續自主開發后續產品奠定了基礎,2024年「開先」銷量達到167萬顆,在聯想開天等頭部桌面PC廠商的國產終端出貨中位居第一名。

但兆芯集成仍處於虧損狀態,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別為3.4億元、5.55億元和8.89億元,同期淨虧損分別為7.27億元、6.76億元和9.51億元。

兆芯集成這次IPO計劃募資約42億元,投向新一代服務器及桌面處理器等項目的建設。

伴隨着兆芯集成邁出IPO征途,其主攻GPU的重要參股公司格蘭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啟動了IPO輔導。

若一切順利,屆時市場有望看到這兩家公司先后登陸科創板。

01

聯姻威盛

在指令集的技術路線選擇上,六大國產CPU廠商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這里涉及到指令集和CPU之間的關係。

前者規定了CPU「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做」,這就意味着CPU的設計者必須根據特定的指令集來構建CPU的內部電路,使其能夠識別、解碼並執行該指令集中的所有指令。

主流的指令集是英特爾和AMD的X86、ARM Holdings的ARM,分別主要應用於PC端和移動端。同時還有較為小眾的LoongArch、RISC-V等指令集,這是獨立於X86與ARM之外的體系。

企業自建全新的指令集優勢是避免遭人扼喉,但劣勢是由於目前更多的軟件還是兼容X86或ARM,全新的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有限。

例如龍芯中科所選擇的路徑就是獨立自建指令集,LoongArch正是其2020年推出的全新指令集。

與龍芯中科不同,海光信息、兆芯集成主要選擇了兼容X86指令集。

這些廠商需要獲得英特爾、AMD的技術授權,才能持續使用X86指令集。

例如海光信息就從AMD獲得了高端處理器的技術授權及相關技術支持。

兆芯集成獲得授權的方式則較為曲折,其主要是通過收購獨立主機板晶片組設計公司威盛電子(2388.TW)部分資產的方式獲得了相關IP。

2020年10月,兆芯集成斥資2.5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7.5億元)收購了威盛電子所持有2013年以前的X86芯片組產品等IP產權、部分處理器相關技術。

這一交易能夠達成離不開雙方此前的緊密合作。

「鑑於威盛與上海兆芯集成電路已有長久的合作,這次出售相關無形資產也是雙方商談甚久后的決定,而之后雙方未來仍會維持合作關係。」威盛電子董事長陳文琦曾如此談到。

兆芯集成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威盛電子的幫助。

2013年,上海國資控制的聯和投資與威盛電子5家子公司(統稱「威盛電子」)共同創辦了兆芯集成,研發設計X86架構通用處理器及芯片組。

其中,聯和投資、威盛電子持股比例分別為80.1%、19.9%。

出售X86芯片組相關技術是雙贏的交易。

雖然威盛電子所的X86技術和自建處理器較為落后,難敵英特爾等大廠。

但兆芯集成藉此不僅可以防範於未然以避免遭人扼喉,同時還能保障產品的后續開發。

「本次收購完成后,兆芯集成的知識產權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同時,公司也在積極建設自主生態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並儲備了足夠的專利以保障后續產品開發。」兆芯集成表示。

對於威盛電子來説,這是完成轉型的理想路徑。

當時威盛電子在PC芯片組市場失利,又未能抓住移動端崛起的機會,導致2016年至2019年間收入增長緩慢,同期利潤規模更是從0.49億元直線下滑至0.1億元。

這一交易為威盛電子轉型發展AI和物聯網業務補充彈藥,2020年末的現金余額達到10.57億元,同比增長了超7成。

2024年,威盛電子的收入已經突破40億元大關,同期淨利潤達到2.59億元。

交易並非一錘子買賣,威盛電子還能共享兆芯集成此后的發展紅利。

截至IPO申報前,威盛電子還持有兆芯集成7.88%的股份。

02

構建閉環

兆芯集成採取Fabless模式,專注CPU相關芯片的設計,而將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外包給其他廠商完成。

目前主要產品包括面向桌面系統的「開先」、服務器領域的「開勝」兩大系列。

「開先」系主要收入來源,2024年創收7.61億元,佔比超8成。

過去三年「開先」實現了量價齊升的華麗轉變。

「開先」銷量從2022年的71萬顆增長至2024年的167萬顆,年均複合增長率達 53%。其中,2024年銷量在聯想開天、軟通計算機、紫光等頭部桌面PC廠商的國產終端出貨中位居第一名。

2024年,「開先」的單價為455.02元/顆,較2021年增長了1成左右。

即便如此,這只是勉強彌補兆芯集成採購成品芯片的成本。

目前僅成品芯片的採購成本就已經幾乎「吃掉」兆芯集成的全部收入。

2024年採購成品芯片金額為8.84億元,約等於同期8.89億元的收入。

這導致兆芯集成的毛利率顯著低於同業。

2024年,兆芯集成的整體毛利率為15.4%,遠低於海光信息、龍芯中科和寒武紀(688256.SH)同期均值超35個百分點。

成本居高不下的部分原因,是產能處於爬坡階段。

2022年末以來,兆芯集成雖然陸續推出價格較高的桌面處理器KX-6000G、KX-7000,但由於規模效應尚未顯現、良率仍處於爬升階段,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毛利率表現。

如此背景下,兆芯集成還需要斥資研發以推動新一代CPU的項目開發,2024年研發費用達到6.78億元。

2024年,兆芯集成的歸母淨虧損達到9.51億元,這高於龍芯中科,后者為6.25億元。

此番IPO,兆芯集成預計籌資42億元,正是投向新一代桌面、服務器處理器等項目的研發。

「在技術路徑上,在保持X86生態兼容優勢的基礎上,強化自主指令集能力,形成安全底座與開放生態並重的獨特優勢。」兆芯集成指出。

此番IPO補充彈藥后,兆芯集成能否藉此斬獲更多市場份額,正受到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