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考「知分知位」后如何精準填志願 線下志願填報諮詢會舉行 轉專業、繼續深造機會等受關注

2025-06-25 09:06

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高校志願填報諮詢會現場,人潮湧動。均 記者 賴鑫琳 攝

上海高校志願填報諮詢會現場,人潮湧動。均 記者 賴鑫琳 攝

專家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一對一」志願填報指導服務。

一名考生在報考復旦微電子還是上海交大工科試驗班之間糾結,把諮詢到的信息記錄下來。

一名考生在報考復旦微電子還是上海交大工科試驗班之間糾結,把諮詢到的信息記錄下來。

  記者 李蕾

  昨天,高考「知分知位」后唯一一場線下志願填報諮詢會在上海杉達學院拉開序幕,為考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志願填報過程中的困惑。

  上午9時15分左右,不少考生和家長陸續從地鐵9號線顧唐路站出來,走進上海杉達學院。一進校門,就有志願者將一張詳細的展位分佈圖分發給前來的考生和家長。

  記者瞭解到,此次諮詢會有來自全國各省市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等在內的105所高校參加,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專家也來到現場,與考生和家長面對面交流,共同解讀新一年的高校招生政策,助力考生精準填報志願。

  綜評面試線會變高嗎?

  今年,上海約有6.3萬名考生參加高考,較去年增加近1萬人。考生數量增加,高分選手的數量也水漲船高。

  據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公佈的《2025年考生高考成績分佈表》,今年580分以上有4096人,比去年2684人增加1412人;600分以上有1250人,相比去年的714人,增加536人。來自楊浦高級中學的一位學生,高中選修政治、歷史、地理,專業方向主要考慮社科和經管類。「目前復旦強基已經入圍,在等校測通知。」這位同學告訴記者:「今天來我主要想了解學校的對外交流機會、專業分流要求等等。」

  《2025年考生高考成績分佈表》顯示,今年,綜評錄取分數線為505分,505分以上有22797人;實際已獲得綜合評價批次各招生院校入圍資格且高考成績達到「特殊類型招生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有17607人。

  據介紹,綜合評價批次志願可填報4個平行的院校專業組志願,並按1:1.5的比例由高分到低分投檔。因此,不少目標為綜評的考生和家長比較關心今年各校綜評面試資格線的變化。「今年,高分選手比較多,你們人文學院的綜評面試資格線會上漲嗎?」「按照去年的綜評入圍分數線,我們今年的成績正好踩線,請問今年有多少機率能進入面試?」……

  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展臺前,負責招生的老師表示,除了看具體高考分數,成績的排位序列更需要一同參考。不過,有的學校招生老師坦言,今年高分選手的數量比去年有所增加,綜評的面試資格線可能會有比較大的變化,具體是否能進入面試還是要等志願填報后,各校才能確定專業組的面試資格線。

  除了關心綜評的入圍分數線,專業對外交流的機會也同樣頗受關注。比如,頗受關注的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暫定名「浦江國際學院」,不少考生關心,現在如果被浦江國際學院錄取后,還能去美國密西根大學讀書嗎?除此之外,浦江國際學院還有哪些國際合作項目?……

  還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一起來諮詢。張先生有一對雙胞胎女兒,高中選科是物化雙選,「光看成績分佈表,似乎沒法準確定位。帶着孩子來了解一下不同學校專業的高考錄取位序變化,做到心中有數。」本身從事計算機行業的張先生補充説,今年,新學院、新專業特別多,有些新專業光看名字也不知理解得對不對,而有些成熟專業則想具體瞭解這個專業的就業情況。

  轉專業自由度如何?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考生手捧一本厚厚的《高考填報志願指南》,上面用不同顏色把一些自己中意的重點學校、專業圈畫出來。

  去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實施后,高校絕大多數理工農醫類專業提出「物化雙選」的要求,考生和家長結合成績位次、專業組計劃數等信息,選擇填報各批次志願。

  何同學在高中選修物理、化學,按理説,可選擇的專業面很廣。但是,何同學及其家長也有擔憂。何爸爸告訴記者:「我們特別關心,如果孩子進了某個大學的專業組,但沒進自己想去的專業,怎麼辦?」有此困惑的考生並不在少數。

  由於大學目前是先根據專業組錄取,也就是將不同但相關的專業劃歸一個專業組,根據考生分數和填報的志願,先看能否錄取該專業組,再看錄取專業組里的哪個專業。比如有的學校將計算機、數據科學、口腔醫學劃爲一個專業組。「孩子高中選的是物理、化學,自己理想的專業方向是計算機方向。」何爸爸告訴記者:「如果最后錄了口腔醫學專業,我們想知道以后轉專業有什麼門檻、有什麼要求?」

  同樣關心「轉專業自由度」的一些學生希望,自己對專業有所瞭解后,能順暢地選擇與自己興趣、特點匹配的專業。

  從去年開始,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在內的多所高校推出「零門檻」轉專業措施。「零門檻」指的是轉出零門檻,但不同學校有各自的細則。比如,有的高校要求根據第一學期的GPA提出申請,由接收學院根據申請人數來決定;有的高校對學生績點、排名和掛科門數不設限制,但對學生轉專業次數做了規定。

  專業組分流要求,也是考生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目前,不少高校採用專業組錄取方式,第一年多是通識教育,第二年才進行專業分流,但不同學校不同學院的要求不同。「我們學院專業分流是結合學生志願、成績來綜合評定的。」上海大學展臺前一位老師介紹,一方面,會根據高考成績、大一成績、大一的綜評成績匯總出來一個成績,再根據學生填的三個志願進行專業分流。

  實習和深造機會怎樣?

  「請問,你們學校的師生比是多少?」「住宿條件是幾人一間?」「保研率有多少?」在不同高校的展臺前,家長和學生們紛紛諮詢着自己關心的問題。

  來自上大附中的蔡同學,目標很明確。「我高中是物化雙選,特別想了解上海理工大學在機械工程方面的課程設置。」旁邊的王同學補充道,我以后打算繼續讀研,所以除了專業,也比較關心未來繼續深造的機會。在復旦大學展臺前,來自建平中學的陳同學詳細詢問了綜評的入圍比例、面試方式等等。隨后,他認真地翻看起學校大一第二學期的課程設置。陳同學告訴記者:「我傾向理工科方向,先爭取進入復旦。」

  同樣是「物化雙選」的金同學的家長告訴記者:「我們在求學地域上並不侷限於上海,考慮到今后的實習機會,也願意去北京廣州等一些大城市。」在現場,上海杉達學院招生辦副主任張一帆表示,今年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地區的招生計劃基本與去年持平,但各組計劃卻有較為明顯的改變。其中增幅較大的是「物化雙選」組,招生計劃429個,較去年增加77個,計劃增幅達22%。去年,上海杉達學院獲批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金融、電子信息、護理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相對應的本科關聯專業也都是高需求專業,受到家長及考生的關注。

  今年,一些香港的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受到的關注度比往年高。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的展臺前,不少考生和家長前來諮詢。華師大二附中松江校區的李同學,高中選科為政治、歷史、生物,今年高考587分的她告訴記者:「上午已經瞭解了10多所高校,其中一半是外地高校,我想出去開拓一下眼界,爸媽也比較支持。我的興趣專業在經管、社科類。」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招生負責人介紹,學校開設的本科專業有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製造工程等,要求物化雙選,分直博班、本碩班;大一大二通識課,進校后專業100%任選;而且幾年學習下來,講一口流利的粵語基本沒有問題。顧同學的媽媽聽后比較心動,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她告訴記者:「我們以后肯定想繼續讀研,如果能進這里,首先碩士是有保障的;同時,也可以用學校的本科文憑申請海外大學的研究生。」

  填報志願採用什麼策略?

  活動現場,上海教育考試院原高招辦主任、部分區教育考試中心多年負責高招工作的專家免費提供「一對一」個性化志願填報服務。

  「今年高考分數多少?文科還是理科?是否物化雙選?其中語文、數學、英語各多少分?」……在諮詢室現場,專家開門見山地詢問考生的高考分數。一系列的「靈魂拷問」后,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特別想衝一所外地高校,因為我覺得這是一所211院校,能為未來就業加分,但是以我的分數能填的專業組又不是我特別喜歡的;父母不捨得我離家太遠,又希望我能把讀研機會結合起來考慮。」

  現場,專家耐心地指導:「不要刻意放大名校對就業的積極作用,還是要結合自己的興趣點、擅長點來長線綜合考慮。」專家補充道,比自己高考分數高10分的學校和專業,作為自己衝一衝的志願;比自己分數低10分的,可以作為保底志願。這樣能確保本科主攻的目標不落空。每個學校可以填4個志願,這4個志願要把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填在最前面,不能抱着隨意的心態去填。

  指導填志願的「老法師」們有針對性地為考生分析院校佈局、志願結構等問題。「來諮詢的,很多是有糾結點的考生。有的是在學校和專業之間糾結,到底是填名校的弱專業,還是針對專業優勢來填學校。」也有一些考生分數不太理想,但是又只想考慮一個專業類別,他們來諮詢萬一滑檔之后,還有什麼機會能讀感興趣專業的本科。

  「家長和學生一起來諮詢更有針對性。」專家告訴記者,如果只有家長來,孩子的真實想法無法瞭解,指導起來可能有點困難。此外,專家也會從「衝、穩、保」的思路來指導填寫志願。記者在現場看到,臨近中午休息時,專家出來倒水,也會被熱情的家長堵在半路上諮詢起來。

  另外,在現場,全天有多所高校進行專場宣講,解讀高校招生政策,幫助考生對心儀院校和專業深入瞭解,獲得今后的學習環境、就業前景等相關信息;公益講座則分享志願填報技巧,全方位解答考生在志願填報中的疑難問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