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4 14:30
(轉自:CHC醫療傳媒)
吉林商人張思民建立的「海王帝國」正面臨一場巨震。
近日,藥械流通巨頭——海王生物,耗時三年的國資重組計劃宣告終止。海王生物表示,因該事項給投資者帶來的不便,公司深表歉意。
同時,「海王系」另一家知名連鎖醫藥零售企業海王星辰,被傳出向業主緊急懇請延緩租金支付。
網傳的文件顯示,公司懇請業主允許將租金延緩一個月支付,六月租金,7月支付,七月租金,8月支付。並稱:「目前這三個月的喘息之機,對我司而言至關重要。」
7.5億驚險對賭
不放棄與國資重組
若按照原計劃,海王生物的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廣東省人民政府。但其近日發佈的公告顯示,各方經友好協商,決定解除股份認購協議,廣新集團及絲紡集團終止認購海王生物本次發行的股份。
海王生物的易主之路最早始於2022年,當時海王生物公告,正在籌劃混合所有制改革。
24年7月,海王生物的買家終於浮現,在其2023年虧損17億的背景下,絲紡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擬通過交易,合計持有海王生物28.78%股份,共付出代價22.55億元。海王生物的控股股東將變更為絲紡集團,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廣東省人民政府。
在這筆擬定交易中,7.67億現金將支付給海王集團,另外14億多定增給上市公司。
這一交易還涉及業績對賭。
海王集團、張思民向絲紡集團承諾,海王生物於2025年度、2026年度、2027年度三個會計年度期間分別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低於2億元、2.5億元、3億元,三年累計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低於7.5億元。
若未能完成,海王集團、張思民則需對絲綢集團以股份、現金的方式進行補償。
結合海王生物過去幾年的業績來看,這份業績承諾的兑現較為艱難。
儘管公司的營收體量超過300億,但作為藥械流通的「中間商」,不僅需要向上遊企業墊資,還要面臨下游客户的收款壓力,此外還受到國家集採,以及部分區域公立醫療機構採購額減少的影響,公司面臨着盈利困境。
2024年,公司繼續錄得近12億元虧損,且25年一季度未能扭轉頹勢。一季度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3.76億元,同比下降8.81%;歸母淨利潤2371.58萬元,同比大幅下滑44.38%。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海王生物的應收賬款高達153.67億元,是公司營業收入的兩倍多。公司的資產負債率89.76%,位居A股醫藥流通板塊資產負債率榜首。
外界分析,持續營收不利可能是中斷交易的主要原因。
不過海王生物並未放棄與國資重組的想法。海王生物在公告中表示,上述事項終止后,公司仍會與有意向的國資主體針對股權合作事宜展開積極洽談,探討未來通過優勢資源整合、深化業務協同等方式,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為公司創造新機遇。
並強調:公司將持續深耕核心業務,聚焦醫療器械業務板塊的資源整合與市場拓展,通過優化產業佈局、深化戰略合作等方式,加速推進業務轉型升級。
預告將進行剝離
從公司24年年報來看,目前其醫藥商業流通和醫療器械業務的比例大致為2:1,醫械業務規模在百億級別。
公司的戰略規劃中也明確了,醫療器械領域憑藉其市場潛力與政策緩衝優勢,成為公司戰略轉型的核心方向。
具體來説,上海海王集團聚焦高值耗材代理,深化與波士頓科學、強生等國際巨頭的合作,構建全國高值耗材集散中心;
山東集團依託設備代理及體外診斷(IVD)配送優勢,強化區域市場滲透能力;
河南海王集團發揮骨科耗材領域的渠道網絡優勢,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此外,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公司進一步加快國產替代化步伐,加速供應鏈本土化進程。通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優化生產流程及供應鏈管理以確保產品質量與交付效率,強化市場渠道建設及品牌培育以推動國產替代戰略落地,公司加速向「研發-製造-銷售」全產業鏈轉型。
在24年年報中,公司還表示將推進資產結構優化,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及低效業務,釋放資金用於核心業務的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張,加速資源向醫療器械、工業製造等高毛利領域集中,強化存量業務效益。
海王集團旗下一度擁有3家上市公司,其中海王生物早在1998年就已經在深交所上市;海王英特龍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由海王生物控股;海王星辰被稱為「連鎖藥店之王」,2007年成為中國醫藥零售行業首家登陸紐交所的上市企業,15年退市,目前正準備轉戰A股。整個海王系品牌價值超過千億。
然而目前,海王系正面臨不小的挑戰。除了海王生物將開啟轉型、業務剝離,繼續尋求重組外,面對線上平臺的衝擊海王星辰同樣面臨業務升級重構。如今隨着本次國資重組計劃的終結,海王生物能否實現「自救」?海王星辰能否重燃上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