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瓴資本想「搶食」?星巴克中國待價而沽

2025-06-24 15:29

  來源:中訪網見解

  買下跨國公司的中國業務,已成為消費併購方發力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商業的浪潮中,每一次巨頭之間的博弈都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扣人心絃。這一次,故事的主角是星巴克中國與一眾資本大鱷,其中,高瓴資本的入局更是讓這場角逐充滿了懸念與看點。

  覬覦星巴克中國這塊「大蛋糕」?

  近日,一則消息在投資界與咖啡行業激起千層浪。高瓴資本參與了星巴克中國區的反向管理層路演,表達了對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濃厚興趣,這一消息瞬間點燃了市場的熱情。

  事實上,覬覦星巴克中國這塊「大蛋糕」的遠不止高瓴一家。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也紛紛參與其中,一場激烈的資本圍獵正在上演。據悉,星巴克中國業務估值約為50至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0 - 430億元) ,由高盛擔任獨家財務顧問,這場交易預計將持續到2026年。

  早在去年11月,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股權的消息就已傳出。當時,星巴克正在為中國業務探尋多種方案,其中包括出售該項業務部分股權的可能性。此后,星巴克通過財務顧問向多家潛在投資者發出信函,徵求對星巴克中國業務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如今,隨着越來越多投資機構的加入,這場收購大戲愈發精彩。

  除了上述投資機構,KKR、方源資本以及太盟投資集團PAG等也被傳為潛在買家。國內巨頭華潤集團與美團也被指可能參與其中。如此豪華的競購陣容,足以見得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吸引力。

  星巴克中國業務面臨挑戰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出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就此開啟了在中國的傳奇之旅。彼時,咖啡文化在中國還尚未普及,但星巴克憑藉其獨特的「第三空間」概念和高品質的咖啡生活方式,迅速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成為城市白領、小資羣體的心頭好。

  此后,星巴克開啟了迅猛的擴張之路。26年間,星巴克在中國內地1000多個縣級市場開設了超過7700家門店,從一線城市快速下沉到二三線城市,進駐超過200個城市,創造了每隔15小時就有一家新店開張的奇蹟。很長一段時間里,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飲料品牌市場份額中一直佔據榜首,成為中國消費者認知咖啡的重要窗口。

  然而,近年來,星巴克中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隨着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咖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2018年,瑞幸橫空出世,以迅猛的擴張速度和數字化運營模式,迅速搶佔市場份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瑞幸咖啡門店總數達24097家,幾乎是星巴克中國門店數量的3倍之多,年銷售額和總營收也相繼超越星巴克中國。

  除了瑞幸,M Stand、Manner、庫迪、幸運咖等新興連鎖品牌也紛紛加入戰局,線上網紅品牌三頓半、永璞等以及新茶飲品牌如茶百道、滬上阿姨、茶顏悦色等推出的咖啡產品,也在不斷分食市場蛋糕。在激烈的競爭下,星巴克中國的危機感愈發強烈。公開資料顯示,受競爭對手擴張和低價策略影響,星巴克中國業務面臨挑戰,2025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6%,並宣佈了入華25年以來的首次降價。

  麥當勞中國的前車之鑑

  在星巴克中國探尋新出路的當下,麥當勞中國的成功轉型或許能提供一些借鑑。2017年初,中信系聯手以20.8億美元的價格拿下麥當勞中國20年經營權,「金拱門」由此誕生。此后,基於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深入瞭解,中信系加速了麥當勞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如今,麥當勞中國的門店數量已超6000家,並計劃到2028年突破1萬家,實現了品牌總部和本國經營方的共贏。

  雖然星巴克中國與麥當勞中國在控制權結構、所處品類特性以及面臨的競爭環境上存在差異,但麥當勞中國被收購后的轉型之路,無疑為星巴克乃至所有希望在中國市場實現突破性發展的跨國消費品牌提供了寶貴經驗。那就是,深入瞭解本土市場需求,加快本土化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是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在星巴克中國股權出售事件的背后,是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發生的深刻結構性變化。近年來,我們見證了一筆筆big deal的誕生。德弘資本以約130億港元收購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紅杉中國以11億歐元收購Marshall馬歇爾多數股權,方源資本聯合Unison Capital收購日本高級珠寶品牌Tasaki,L Catterton收購北歐洗護品牌STENDERS施丹蘭多數股權,博裕資本收購高端百貨商場SKP ,以及傳聞中KKR擬收購大窯飲品等。

  這些交易的背后,反映出消費行業在經濟波動時期反而更受資本青睞的趨勢。許多消費類項目資產價格相對較低,手握大量現金儲備的買方,正積極尋找抄底機會。買下跨國公司的中國業務,已成為消費併購方發力的主要方向之一。

 

責任編輯:何俊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