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剛出ICU就上賽場,曝寶能收購威馬,靠弱弱聯合「負負得正」?

2025-06-24 08:12

威馬汽車,正式捲土重來?

最近幾天,在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家寶能汽車展示中心里,出現了兩臺威馬展車,一黑一白,分別為威馬E.5和威馬EX5。寶能汽車內部人士通過媒體渠道透露,寶能汽車已經完成對威馬的「收購」,雙方正處於生產資質等資產交接的過程中。

圖源:威馬

兩個深陷困境的車企,在負債累累的絕境中走到了一起。

威馬,曾經的「造車四小龍」之一,與蔚來、理想、小鵬齊名,如今負債超過203億元;寶能,曾斥巨資收購觀致汽車,自身被執行金額已超120億元,員工討薪事件頻發。

這場被業界稱為「負負得正」的聯姻,究竟是絕地求生的背水一戰,還是資本遊戲的又一場泡沫?

寶能+威馬:一個敢拯救,一個敢重生

時間撥回2019年,那是威馬汽車的高光時刻。作為造車新勢力的頭部企業,威馬年銷量衝到造車新勢力第二名,累計融資超過410億元,背后站着騰訊、百度、紅杉等資本巨頭。

那時的創始人沈暉意氣風發,這位曾幫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汽車界老兵,堅持自建工廠、不搞代工模式,產品質量在車主中贏得「電車中的桑塔納」美譽。有車主2018年購買的威馬EX5行駛30萬公里無大修,成為品牌可靠性的生動註腳。

然而高光轉瞬即逝。由於資金鍊斷裂、產品競爭力不足、售后體系崩潰等一系列問題,威馬在2023年徹底停擺。截至2023年3月,威馬負債總額高達203.67億元,而資產總額僅為39.88億元,資不抵債情況觸目驚心。

2023年9月10日,沈暉發佈微博「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后紐約。好事多磨,靜待花開」。原本看似一條普通的出差感言,背后隱藏的竟是一個已經漸行漸遠的帝國的崩塌。

圖源:微博

1412家債權人追債總額達442億元,拖欠員工薪資4000萬元、供應商貨款17億元。曾經的市場寵兒,淪落到APP無法連接、車機卡頓、售后癱瘓的境地,引發車主集體維權,品牌口碑徹底崩塌。

當我們以為威馬的故事迎來終局的時候,2025年初,威馬破產重整迎來轉機。1月的債權人會議通過了重整計劃草案,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成為主要戰略投資人,承諾投入超過100億元。

表面上看,威馬迎來了白衣騎士,但企查查數據揭示了更深層的關聯:深圳翔飛成立於2023年9月,其法人代表黃晶同時是崑山寶能汽車的實際控制人。而深圳翔飛的股東深圳鳳宇企業的法人代表張曉,不僅擔任寶能新能源汽車集團的董事,還手握多家寶能系汽車銷售公司的實權。

答案很顯然,拯救威馬的「白衣騎士」,就是寶能。

圖源:威馬汽車

不過,寶能也自身難保,寶能2017年以66.3億元收購觀致汽車51%股份后,觀致銷量從年銷6.2萬輛暴跌至幾乎歸零。自創品牌悠寶利至今未見量產車,多地新能源基地項目爛尾或被政府收回。在2023年底,寶能汽車就被列為被執行人了。公開資料顯示,今年5月寶能汽車又新增加了一條被執行人信息。截止到目前,寶能汽車的被執行總金額已經超過了120億元。

巧的是最近幾天,已經沉寂了很久的寶能汽車也刷了一波存在感。6月17日,寶能汽車官方發佈聲明,稱有媒體歪曲事實惡意報道,發佈了寶能汽車以及其關聯公司發佈瞭解散、清算公告,擾亂網絡秩序嚴重侵害了寶能汽車的合法聲譽。

寶能汽車官方還表示,公司經營一切正常而且還有新車即將上市。看來接下來確實有新動作。

不過,對於這兩家公司的抱團,網友並不買賬,有網友犀利評論「兩個瘸子互相攙扶,喊着要一起跑馬拉松。」、「寶能造車就像渣男談戀愛,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行動一點沒有。」

強者獨自來往,弱者抱團取暖

在今年1月21日,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重整案債權人會議以網絡視頻方式召開,從威馬提供的重整計劃(草案)中描繪了一幅令人瞠目的藍圖:

2026~2027年,新威馬將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全產品譜系,每年1~2款投入車型;計劃2027年年銷量超60萬輛,初步形成規模化發展趨勢。2028~2029年,新威馬將會有10款全新車型投入全球市場,覆蓋高端、中端及經濟型市場。2029年,新威馬全球市場計劃年銷量超100萬輛,年營收超1100億元。

這些數字放在行業背景下看,確實有點「魔幻」。從ICU出來就喊百萬銷量,如同要求一個剛出院的病人明年去跑馬拉松。

假如威馬真能迴歸市場,技術斷層是首要挑戰。

威馬的技術優勢停留在2021年,其車型搭載的智能駕駛技術在當時還算領先,但如今已被華為、小鵬等企業的城市NOA系統遠遠超越。更致命的是,核心技術團隊因破產重整已大量流失,想追上同行很難,想重組團隊更難。

在新能源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消費者對「復活品牌」的容忍度極低。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年銷超百萬輛,小米SU7上市一年銷量突破15萬輛,威馬若無法在產品力上實現顯著提升,難以在存量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 「壓強賽」階段。比亞迪憑藉技術實力牢牢佔據中端市場,華為、小米則以生態優勢快速切入高端領域。理想、小鵬、零跑等新勢力也紛紛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在這個修羅場上,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

如今寶能與威馬計劃利用威馬已有的歐盟認證和出口渠道,在以色列、土耳其等海外市場獲取現金流。但現實是比亞迪、小鵬等中國品牌已在海外建立完善銷售網絡,海外市場同樣紅海一片。

拋開資本迷局,威馬手中仍有幾張底牌。温州工廠具備10萬輛產能基礎,只要資金到位,重啟生產並非天方夜譚。威馬積累的行業經驗、生產資質、渠道資源,為復活提供了一定基礎。

即便如此,如今的電動車市場,沒有「殺手鐗」的威馬新車,一個剛從破產泥潭爬出的品牌,憑什麼讓消費者賭上真金白銀?汽車市場第二季的劇情比第一季更殘酷,這場重組的本質,並不是絕地求生的背水一戰,而是兩個「困難户」試圖通過資源拼湊,延續生存罷了。

「信任破產」比「資金破產」更難拯救

威馬與寶能的「弱弱聯合」並非孤例。行業整合大潮下,中國車圈正形成 「強者獨自來往,弱者抱團取暖」 的態勢。

特別是在進入2025年之后,威馬汽車、知豆汽車、雷丁汽車、高合汽車等多家知名造車新勢力均通過抱團的方式釋放了迴歸信號。

5月22日,一家名為江蘇高合汽車有限公司的汽車製造企業成立,註冊資本14326.65萬美元,出資方為EV Electra Ltd.和華人運通(高合母公司),兩家公司分別持股69.8%和30.2%。公開資料顯示,EV Electra創立於2017年,是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家電動汽車公司;在加拿大、意大利、德國、土耳其和中國都有業務。

種種跡象表明,高合汽車的復工復產正在快速推進。

圖源:高合汽車

不止是高合,在吉利汽車、愛瑪科技、金沙江聯合創投等資本助攻下,知豆汽車也完成重組,2025年3月宣佈,知豆彩虹長續航版新車即將上市,欲與五菱MINI EV、長安Lumin、吉利熊貓、比亞迪海鷗等瓜分A00級汽車市場。

雷丁汽車也開始涅槃重生,3月21日,雷丁汽車官方曝光新車型,並提示預計於今年下半年上市,同時披露后續的新車規劃。顯然,雷丁汽車重組工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據市場爆料,雷丁汽車已進入到正常的庫存周轉階段,重返市場信心堅定。

不過這不代表這些死而復生的新勢力有「生還」的一線生機,復活的最大障礙不是錢也不是產能,而是消費者的信任。這場「信任重建」之戰的殘酷性,遠超技術研發與產能恢復的挑戰。

以威馬為例,威馬的信任崩塌始於一場系統性用户權益災難。2023年停擺后,其服務體系全面崩潰,硬件陷入了「植物人」狀態,電池故障無法更換、車身部件斷供,有車主反饋「轉向機異響維修排隊9個月無果」,車機系統更是停服導致導航失效、遠程控車功能癱瘓,部分車輛徹底淪為「廢鐵」。

(圖源:社交網絡 )

即便寶能解決所有歷史遺留問題,消費者也就對「破產品牌」有條件反射式排斥。

首先如上文所説,技術落后是鐵錚錚的事實,其次是二次暴雷擔憂:寶能自身欠薪、土地收回等負面新聞不斷,用户懷疑「今日購車,明日破產」。

而最致命的是,價值認同缺失,新能源消費已從「功能購買」升級為「身份認同」,開比亞迪是支持國貨,開特斯拉是科技信仰,開威馬卻得不到任何情緒價值。

對於消費者而言,「威馬」二字所代表的,已遠非一個品牌,而是一場噩夢般的信任崩塌。無法維繫的車輛、消失無蹤的售后、以及被徹底辜負的期待。寶能更是為這份「新生」蒙上了濃重的二次暴雷陰影。技術斷層、品牌污名、信任赤字,每一道都是比百億資金更難逾越的鴻溝。

當「破產重組」成為品牌基因的一部分,當「能否活過明天」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首要顧慮,再宏大的銷量藍圖、再誘人的海外故事,都顯得蒼白無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車通」,作者:電車通,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