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能源成本、碳税與需求疲軟衝擊下:歐洲化工廠密集關停

2025-06-23 21:05

轉自:澎湃新聞

「這是歐洲完全缺乏能源競爭力以及盲目投入碳税的后果,導致整個歐洲大陸的大規模去工業化。」跨國化工巨頭英力士(INEOS)董事長吉姆・拉特克里夫(Jim Ratcliffe)表示,格拉德貝克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會是最后一個,除非監管機構醒悟並採取行動。

在「詳細的戰略審查」之后,英力士日前宣佈將永久停止其在德國格拉德貝克的生產,並表示,歐洲能源成本飆升,加上碳税政策,使歐洲在面臨中國生產和全球供應過剩時失去競爭力。

據透露,格拉德貝克工廠每年生產65萬噸苯酚,是世界上同類工廠中最大的工廠之一。該工廠直接僱傭了279名工人,並間接支持了超過1500個就業崗位。

近幾個月來,拉特克里夫一直公開批評歐洲和英國的能源政策。在英力士位於英國的格蘭奇茅斯乙醇工廠於今年1月關閉后,拉特克里夫警告説,英國化學品製造業將面臨「滅絕」。隨后,他在4月表示,英國的碳減排政策需要「重新思考」,以避免工廠進一步關閉。

據歐洲化學工業委員會(Cefic)此前披露,歐盟雄心勃勃的環境法規每年給化學工業增加了200億美元成本。

同一天,美國化工巨頭西湖化學(Westlake)決定停止其位於荷蘭佩爾尼斯工廠的運營。該工廠擁有雙酚A年產能15萬噸,液體環氧樹脂年產能10萬噸。西湖化學表示,其歐洲業務的「惡化」是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該工廠計劃2025年關閉。

事實上,能源和碳税帶來的成本攀升和需求疲軟已經成為近年來歐洲化工行業整體衰退的主要原因。

Cefic在最新一期趨勢報告中表示,在全球範圍內,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3.3倍,使歐洲處於競爭劣勢。預計2025年至2030年期間,歐洲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天然氣價格差距仍將保持較大水平,這將進一步削弱歐洲化工行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Cefic還表示,自2022年以來,歐盟27國的化學工業一直缺乏強勁的國內需求,今年一季度,歐盟27國化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下降至74%,遠低於81.4%的長期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Ceric在監測歐盟化工行業貿易模式時發現,歐盟的進口量增長速度遠超國內生產。過去20年來,歐洲對中國的化學品依賴度從2004年的不到1%上升到2024年的5.6%。同期,歐盟27國對美國出口的化學品依賴從2004年的不到3.7%上升到2024年的5.1%。2024年,中國以331億歐元成為歐盟27國化學品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國,其次是美國(300億歐元)和英國(201億歐元)。

由於歐洲化工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該機構預計,2025年歐盟27國的化學品產量將增長不到0.5%,低於2024年的2.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