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3 15:53
文 | 劉婧瓊 阿至
編輯 | 阿至
封面來源 | 企業提供
航空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和「核心動力來源」,直接決定了飛機的速度、航程、機動性和可靠性。其研製涉及材料、氣動、控制、燃燒等多領域學科,超高的設計和製造要求,也讓高性能航空發動機成為一個國家工業製造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目前全球僅美、俄、英、法、中等少數國家俱備獨立研製能力。
歐美通航產業起步早、市場規模大,其航發企業依託着百年技術積累與低空開放政策,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以普惠、羅羅、GE、賽峰等巨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其中GE和賽峰合資成立的CFM國際更是一家獨大,吃下了全球超半數的商用航發市場份額。
中國的航發產業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早期因國外技術封鎖,只能從仿製起步。2016年,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中國航發)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整合全國資源成立的大型國有航發集團,自此中國航發產業開始進入自主研發和國產替代加速階段。
從發展歷程來看,整個中國的航發體系建立在軍用航發的基礎之上,但民用航發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且市場供給不足。
到2020年左右,國產通航飛機市場逐步打開,無人機市場全面爆發,下游主機廠出貨量攀升也帶動了上游航發的需求增長。但在當時,增長最快的中小型無人機所需的1000kw以下的航發只有中國航發下屬608所、331所能進行供給,其他航發公司尚未完成批量供貨,市場供給端還存在巨大缺口,一批新的創業公司應需而生,鴻鵬航空就是其中一員。
鴻鵬航空創始人兼CEO許可達曾在部隊服役20年,期間先后負責過數十個航空航天項目重點裝備、 配套的選型審價及供應鏈管理。多年經驗讓許可達對航發產業形成了全面的認知,熟悉了航發的產品技術路線,也積累了創業所需的人脈和資源。2020年,許可達看到了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市場的空白,抓住機會從「小切口」進入,正式創立了鴻鵬航空。
自成立起,鴻鵬航空就專注於中小航發的整機研發、生產、維保和附件維修,目標是為市場提供適航低成本、國產自主可控的動力解決方案,現擁有活塞發動機、渦槳發動機和混合動力發動機三條產品線。
G150汽油活塞發動機
在活塞產品線,鴻鵬航空目前擁有D160重油活塞、D180重油活塞、G150汽油活塞、G360汽油活塞四款發動機產品。
其中,D160是國內唯一通過EASA適航認證的重油活塞航空發動機,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1/3。目前,D160已應用至壹通TP500、TP1000、駝航TF500HS等機型,累計飛行超10萬小時。鴻鵬航空正在推動D160的型號認可證(VTC)申請,若獲批,D160將成為中國首款擁有EASA與CAAC雙認證的發動機。
D160重油活塞發動機
在渦槳產品線,鴻鵬航空推出了TP360、TP550兩款渦槳發動機,對標普惠PT6A等進口產品,目標實現國產化替代。按計劃,TP系列產品最快將於今年實現國產化樣機下線,2026年開啟量產和小批量交付。
混合動力發動機是鴻鵬航空應對電池瓶頸,佈局未來的新一代動力產品。在當前 eVTOL 電池能量密度普遍不足400Wh/kg的背景下,鴻鵬TE300 混合動力系統通過渦軸發電增程,使飛行器續航能力提升至純電動力的4倍,該產品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實現量產。
創立不到5年,鴻鵬航空從3個人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200人的團隊,陸續在國內落地四川什邡維修車間、株洲研發中心、珠海活塞發動機量產基地和長沙MRO中心,不僅建立起多條產品譜系,其核心產品之一D160重油活塞發動機去年底也拿下近8000萬元訂單。
產品落地和商業化進度的「快」,也和鴻鵬航空「非常規」的創業路線選擇相關——不從0開始自研,而是與意大利DJ公司建立合作,通過「國際技術授權+本土製造」的模式,建立符合EASA標準的組裝線、供應鏈,降低生產成本和售價,短時間內就實現了產品量產和商業化閉環。
據悉,目前D160活塞發動機全球交付已超300台。這種輕資產的合作路徑,既規避了跨國併購風險,又快速實現了產品落地。2025年將是鴻鵬航空商業化交付和發動機批產的關鍵之年。
這樣的「非常規」路線,自然也引來了一些對於「引進來」的質疑。但在許可達看來,不論從0到1還是引進來、再吸收,技術實現手段的差別並不重要,做不脱離市場需求的產品並實現商業閉環纔是核心,「創業公司做產品,不要脱離市場需求單純去追求技術指標的先進性,先賺到錢才最重要。在賺到錢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市場不同的飛行平臺、不同的需求,你再去做正向研發。」
「根據第一性原理,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是通過技術降低成本,迅速佔領市場,迅速賺到錢,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在許可達看來,航空發動機是一個高門檻的創業領域,但即便如此,今天整個航發賽道的競爭依舊比5年前激烈了10倍,只要市場需求在增長,就會有更多新玩家入局。
「能走到最后的(創業)公司,第一要以市場為導向,第二要以適航為根本。簡單來説就是‘便宜+安全’,能做到兩者兼容,企業就能活下去。」鴻鵬航空目前在低成本適航方面已經具備先發優勢,在許可達的規劃中,只要吃透中小航發這個細分市場,也足夠成為一家持續賺錢的大公司。
但最終,他希望鴻鵬航空成為一家「以控制系統為核心的航發企業」,就像華為一樣,通過技術投入和自主研發,將核心的控制系統掌握在自己手中,合作不同的下游終端廠商。
「中國有幾個特點,有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有龐大的市場,而且還有完善且低成本的航空產業鏈。」許可達相信,就像新能源汽車一樣,電動化航發和飛行器也具備彎道超車的基礎和條件,中國產品也有望向全世界輸出自己的標準。
以下是36氪和鴻鵬航空創始人兼CEO許可達的對話。內容經過編輯整理:
36氪:投資人和創業者對創新往往是有一些執念的,大家通常更推崇我從0-1都要自己做,但鴻鵬有一部分是「拿來主義」,怎麼處理引進來和自研之間的關係?
許可達:很多人糾結到底做「引進」還是「從0到1自主研發」,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這只是技術實現手段的差別,核心還是實現商業化閉環。
你可能想不到,目前全球銷量最大的飛機是上世紀60年代設計、70年代批產的塞斯納172和派珀PA-28,每年都能交付幾百架。因為每年都有固定的航校要用它給初級飛行員做培訓,所有的飛行員都要駕駛這種小型飛機飛行之后才能往上升級,這是一個必經的臺階。
舉這個例子是想説明,創業公司做產品不要脱離市場需求,單純去追求技術指標的先進性,先賺到錢才最重要。在賺到錢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市場不同的飛行平臺、不同的需求,你再去做正向研發。
以指標為先和以需求為先,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研製和生產思路,鴻鵬航空現在已經轉向以需求為先,我們認為基於市場需求的指標纔是合理的。
36氪:引進來、再吸收是國內做航發企業的普遍模式嗎?
許可達:現在基本都用這種模式,不這樣做會死掉。從逆向研發起步,有積累后再轉做正向研發。
36氪:舉個例子説明「以需求為先」是怎麼影響鴻鵬航空的市場選擇?
許可達:很多人以為鴻鵬航空只做航空發動機,其實不對。只要市場有需求,「上天入地下海」的事我們都會去做。
最近我們交付了一臺船用發動機BG360,應用在湖區運輸物資的船上。這種船最早是北美湖區的海釣發燒友使用的,一條船可以在沼澤地里運輸20到50噸不等的物資,一年的需求量有2000多條,目前中東和東南亞市場的需求還在攀升。
原來美國造的一條船要賣15萬美金,后來中國造的船隻賣8萬美元,整船價格降了這麼多,就需要低成本的發動機去做供應配套,這就是一個市場需求。一旦洞察到市場需求,我們就會立馬去跟進和開發這個市場。
36氪:這個原則是不是也影響了鴻鵬的技術路線選擇?下一步技術上的拓展計劃是什麼?
許可達:是的,我認為一切要取決於市場需求,而不是取決於我們現在有的東西。鴻鵬航空現在只推出了活塞、渦槳和混動3條產品線,並不是説我們只能做這3種,其實渦噴和渦扇都能做。但什麼時候市場需求真的上來了,我們纔會拓新。
這幾年,我慢慢發現整個航空發動機領域最核心的還是控制系統的研發。鴻鵬航空走到最后可能會成為一個動力系統的供應商,有可能原動機是自己的,也可能是採購別人的,但我們必須要把控制整個發動機的燃燒理論、模擬仿真等核心部件的研發和生產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
36氪: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實力強勁的老牌航發企業,為什麼還需要鴻鵬這樣的創業公司?
許可達:無論航發這個市場有多大,有多少厲害的公司,必然還會有一些在特定細分市場做得好、有錢賺的小公司。
拿渦噴發動機舉例,最開始是由法國人和捷克人造出來的,但現在國內的保定玄雲已經把小渦噴發動機做到了世界第一,他們的出貨量是以萬台為單位計算的。
鴻鵬航空現在着重從EASA適航角度去看問題,低成本適航是我們的slogan,也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目前國內還沒有其他發動機獲得EASA認證,我們在這塊跑得更快一些,有先發優勢。只要把低成本適航的細分市場吃透,也足夠鴻鵬航空變成一家穩定掙錢的大公司了。
36氪:所以你們想要對標的是誰?
許可達:還沒有,我們最終想做以控制為核心的航發企業,目前行業內還沒有和我們定位一樣的,國內能認識到且能做到以控制為核心的航發企業也沒幾家。
你看現在無論是賽力斯還是智界,核心背后用的都是華為的控制系統,我們想做的事和華為有點像,自己掌握核心控制系統,賦能不同下游終端廠商的企業,只不過華為賦能的是車企,我們賦能的是飛行器研製商。
36氪:目前全球航發產業發展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階段?
許可達:從技術角度來説,航空發動機現在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階段。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種各樣架構的航發百花齊放,而現在所有航發的架構都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架構沒有本質變化,大家的區別無非是冷端部件、熱端部件、材料、工藝上的差異。
36氪:你覺得航發下一個比較明確的技術發展趨勢是什麼?
許可達:我認為是全電驅動。
不僅是新能源車,飛行器、甚至船舶行業現在很明顯都在走全電驅動的路線。
對飛行器來説,電力推進的好處在於震動小、好控制,但問題是取得電的方式怎麼解決?是用動力電池包、還是活塞/渦輪/氫燃燒的混合動力?鴻鵬航空是國內最早開始做渦輪電的,我們也是第一個做出了工程樣機的,今年和明年我們會迅速給市場交付可使用的產品。目前動力電池包的能量密度比大概在200到300Wh/kg,而我們的渦電大概能做到1500左右,活塞混合動力能做到800到1000左右。
36氪:參考新能源車產業,如果全球航發進入全電驅動時代,中國企業會不會后來者居上?
許可達:非常有可能。雖然這個行業,所有企業包括普惠、羅羅、賽峰都在考慮怎麼往電動化走,但是西方企業的思維和管理模式很固化,創新非常難。
比如説一個打鐵的企業,它覺得把鐵打好就夠了,不會想着去干別的行業。特別在歐洲,這點非常明顯。另外,川普如果繼續這麼不靠譜,削減大學的經費、打壓知識分子,航發的電動化改革契機就可能出現在中國。
中國有幾個特點,有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有龐大的市場,而且還有完善且低成本的航空產業鏈。跟新能源汽車一樣,只要國家持續鼓勵引導,電動化的航發和飛行器也能彎道超車,最后反向向全球輸出產品和標準。
36氪:所以現階段,中國航發企業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樣的競爭力水平?
許可達:各有所長。單從指標的先進性來看,可能不及別人。但是從交付量、從企業的整個能力角度來看,可能比別人強。
就像美國人擅長把PPT寫得挺好,中國人擅長把PPT變成真正的產品,這可能就是差異。
36氪:要走向全球,中國航發企業需要注意什麼?
許可達:第一,單從航發角度來説,單獨出海不現實,一定要跟飛行器一塊走出去。只有終端產品先出去了,動力系統才能跟着走出去。
第二,要出海,那肯定要通過海外的適航認證。整個FAA和EASA適航體系的管理規則很嚴格,你要走出去,一定要把這個遊戲規則玩明白、足夠尊重且服從規則,這不是認證耗時間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管理的問題。
現在很多無人機廠商在基建能力不足、基建效率低的亞非拉地區業務做得很好。海外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量,如果你想把企業做大就還是要出海,但這種出海行為一定是要企業以市場利益為導向去做,而不是以政策強推的形式。
36氪:航發賽道目前整體熱度怎麼樣?
許可達:很高,對比鴻鵬航空剛建立的時候,競爭激烈了10倍。
36氪:但做航發和飛行器創業應該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今天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入場?
許可達:門檻非常高,現在大部分都是體制內的一些總師出來創業。我認為這個賽道不適合大部分人,只適合我提到的這些真正大佬級別的人,他有一套整合資源的能力,又有非常強的項目關聯能力,再加上非常雄厚的資金實力。小團隊靠一點技術根本走不下去,行業內一直有這樣的教訓。
而且做航空技術是個很苦的活,經常是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的。很多飛行器大佬去外場試飛一蹲就要一個月,這行不是説天天抽着雪茄、打着飛機到處去融資就能做好的。那種老闆不親自抓一線,到處飛在外面曝光、講故事的不靠譜。
36氪:這個市場最終能容納幾家公司?創業公司怎麼活到最后?
許可達:市場端肯定是以中國航發為主,然后(創業公司)再去分剩下的,四到五家肯定容得下,更多要取決於最后的市場規模。
能走到最后的企業,第一肯定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第二是在民營這個領域,要以適航為根本。簡單來説就是便宜+安全,能做到兩者兼容,企業就能活下來。
36氪:民營航發企業要做大做強,還需要什麼幫助?
許可達:政策和資金的幫助都需要,但最重要的是希望市場對企業更耐心一些。
真正的支持就是信任企業,同時,充分給予企業自由,讓企業自由參與市場競爭。這個行業野蠻生長淘汰一批,活下來一批,不斷有新人加入,讓市場去説話,就是最好的狀態。
36氪:鴻鵬創業到現在第5年,如果再回到創業之初,您可能會做出哪些改變?
許可達:改不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我們現在做的也不一定都對,只有等到鴻鵬航空一年能穩定交付幾千台發動機的時候,我纔敢説我走對了。但是,從創業開始,團隊一定要有對各方面風險的防範意識。
36氪:對后面想進來的創業者,想説什麼?
許可達:不要干(笑)。
你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不要干這行,太難了。不能説知道一些市場信息,你就盲目地砸錢進來。創業是一個賭命的事情,沒那麼容易,如果大家都能創業成功,這個世界大家都是億萬富翁。
36氪:未來能代表鴻鵬的標籤是什麼?你希望鴻鵬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許可達:適航低成本、國產自主可控。
我們的願景是,用國產自主可控的適航低成本發動機推動中國低空產業發展,並讓民營發動機企業登上世界舞臺。
36氪:接下來還有哪些具體的事情要做?
許可達:從短期規劃來看,在產品端擴大D系列市場份額,實現G系列批量交付;在產業佈局上,確保長沙工廠穩定運營,加快MRO中心籌備;在市場拓展方面,拓展國內外市場,打破國內進口依賴,提升全球份額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