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石油30億入局,可控核聚變迎來爆發期?

2025-06-23 11:36

01

6月17日,中石油集團旗下中油資本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擬與中石油集團及中國石油共同等比例增資參股公司崑崙資本,用於投資可控核聚變項目。

由此,崑崙資本三大股東中,中石油集團持股51%,中國石油持股29%、中油資本持股20%,本次增資對應的額度分別為16.705億元、9.495億元、6.55億元,合計32.75億元。

公告表示,此次中石油集團、中國石油及中油資本三家股東再向崑崙資本增資,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充分挖掘能源與化工產業戰略轉型的機遇,有利於優化業務佈局、拓展成長空間等,也將提升「崑崙資本」的行業競爭優勢和潛在盈利能力。

而早在2024年,崑崙資本即已着手佈局可控核聚變領域。該公司擬出資29億元,取得聚變新能20%股份,認繳出資日期為2025年6月30日。

聚變新能在其官網中提到,公司按照「緊湊型聚變實驗裝置(BEST)-聚變工程示範堆(CFEDR)-首個商業聚變堆」三步走戰略,系統佈局實驗研究、工程示範及商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發展路徑。目前,聚變新能六大股東中,除崑崙資本外,有包括合肥科學島控股在內的四大安徽國資背景公司合計持股75%,剩余一位為蔚來控股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蔚聚科技(安徽)持股5%。

作為人類終極能源解決方案,可控核聚變具備能源豐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顯著優勢,1g氘氚聚變釋放能量相當於11.2噸標準煤,遠超核裂變與化石燃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選擇。

技術方面,截至目前,中國已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取得國際領先並快速挺進燃燒實驗階段。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為例,該裝置是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先進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自2020年12月建成后,該裝置多次刷新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紀錄。

2024年,「中國環流三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一種先進磁場結構,對提升控制運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該裝置首次實現離子温度1.17億度,電子温度1.6億度的「雙億度」重大突破,從而正式挺進燃燒實驗。當前,距離商業化「掘金」可控核聚變還有多久?

分析人士指出,聚變路徑目前正處於從「聚變反應」向「工程化」的轉化之中。可控核聚變從實驗堆到工程堆/示範堆,再到商業堆的技術路徑,正契合着中國核能面向「熱堆(壓水堆)-快堆-聚變堆」的三步走節奏。

據分析,可控核聚變當前處於從燃燒試驗到反應堆工程試驗的攻堅階段,預計2026年到2027年,美國的SPARC和中國的BEST裝置計劃,或將達此目標。2040-2050年,可控核聚變將最終實現商業化。

投資方面,各國官方、民間對於可控核聚變投入和支持都在持續加大。目前美國、歐洲等海外地區已通過私營企業融資與政府項目加速推進,國內未來五年將進入投資密集期。

其中,2024年以來,美國私募市場延續了對核聚變的瘋狂投入,累計融資超120億美元,佔全球62%的份額,其中Helion Energy單筆融資17億美元,創下行業紀錄。

02

當前,中國核聚變產業佈局正日益清晰:一邊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隊」,另一邊則是迅速崛起的商業化公司。

國家隊方面,國內目前主要由中核集團、中科院主導,其中中科院的BEST裝置當前正處於密集的招標階段,單個實驗堆的投資金額在幾十億元到上百億體量。

其中,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自主設計、建設、運行了世界上首臺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2025年1月實現1066秒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目前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已於2025年5月啟動總裝,目前進入密集招標期,預計在2027年完成。

今年5月,中核集團透露,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即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100萬安培、離子温度1億攝氏度、高約束模式運行,創下我國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

據介紹,衡量核聚變裝置及核聚變研究的水平,主要看三項參數:等離子體離子的温度、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這三項參數的乘積達到一定數值,就可以實現核聚變反應。這就是著名的「聚變三乘積」。「中國環流三號」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再創新高,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標誌着中國聚變快速挺進燃燒實驗。

同時,中核集團與中石油集團聯合注資145 億元成立聚變新能公司,專注於可控核聚變的工程化開發;根據規劃,環流三號有望在2045年左右進入釋放階段;中核集團與聯創光電聯合推進的星火一號項目總投資達200億元,計劃2029年實現商業化發電。

此外,今年2月,央企中國核電與浙能電力分別公告,擬以增資方式參股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投資金額分別為10億元、7.5億元。

商業化公司方面,則更多采取「小型人造太陽」的模式,通過開發小型、模塊化的聚變反應堆,與「國家隊」優勢互補,為市場注入新活力,拓展更多創新商業模式。

「在這方面,美國公司起步最早。麻省理工學院衍生企業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FS)的託卡馬克項目SPARC預計今年建成;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投資的氦核公司(Helion Energy)發展磁慣性約束路線。」能量奇點聯合創始人葉雨明今年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我國可控核聚變商業公司起步晚於美國,但近些年發展迅速,三四年間已有數家創業公司從事多條技術路線的研發,在一些方面后發先至。比如能量奇點自主研製的「經天磁體」在首輪通流實驗中產生21.7特斯拉的磁場,已反超對標公司CFS。

目前,我國創立於2021年的兩家民營企業也在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發方面表現不俗:星環聚能公司SUNIST-2裝置的環向磁場指標2023年就在球形託卡馬克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能量奇點公司2024年建成全球首臺全高温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洪荒70」,今年又刷新了由美國公司保持的通流實驗磁場強度世界紀錄。

多家券商分析報告指出,可控核聚變是長期各個國家能源必爭之地。今年以來中國可控核聚變領域進入資本開支擴張周期,我國可控核聚變正處於實驗堆建設、工程堆驗證階段;看好可控核聚變產業在「十五五」期間有望進入密集的資本開支期,看好可控核聚變板塊資本開支擴張帶來的投資機會。

總體而言,在各國積極佈局下,預計2030-2035年全球核聚變裝置市場規模有望達2.26萬億元。目前雖未實現大規模商業發電,但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緊密,從原材料供應到設備製造,再到系統集成,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商業化落地無疑也將漸行漸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預見能源」,作者:楊鋭,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