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上市即破發,海天味業讓新股愛好者「打醬油」

2025-06-20 23:2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昔日「醬油茅」海天味業,在H股遭遇不順。

6月19日,海天味業(3288.HK)成功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作為國內調味品行業龍頭,海天味業在上市前就得到了投資者的熱捧。

海天味業此次港股發行價較A股股價更低。6月17日,公司將發行價確定為36.30港元/股,而當日公司A股股價為40.43元/股,折讓約18%。

海天味業港股的打新熱度空前高漲,公開發售部分吸引了近40萬人認購。公告顯示,海天味業香港公開發售最終獲918.15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獲22.93倍認購。

這一倍數超過了近期在港二次上市的恆瑞醫藥寧德時代。與此同時,海天味業還收穫了高瓴資本、瑞銀資管、加拿大皇家銀行等8家基石投資者。此次IPO,海天味業總募資淨額高達100.10億港元。

但海天味業H股上市后並沒有體現出較好的上升動力,上市當日盤中就跌破了跌破了發行價。截至6月20日收盤,海天味業H股報收35.75港元/股。與此同時,其A股股價也同步下行,兩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4.28%,最新市值2249億元。

海天味業的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海天醬油廠,1995年時,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后於2014年登陸A股市場。上市后的7年間,海天味業的營收、淨利潤始終保持雙位數增長,股價也持續攀升。2021年1月時,海天味業股價最高曾達到124.68元/股(前復權),總市值接近7000億元。這也讓公司被冠以「醬油茅」的稱號。

之后,受大豆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雙標門」事件影響,海天味業陷入業績增長瓶頸。2022年和2023年,海天味業歸母淨利潤分別下跌7.09%和9.21%。直到2024年,公司業績才恢復增長,營收同比增長9.53%至269.01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2.75%至63.44億元。

業績下行的同時,海天味業的股價也一路走低。與2021年時的高點相比,公司當前的股價已下跌了近七成,市值也蒸發了近4800億元。

「不差錢」的海天味業

海天味業並不缺錢。

截至2024年底,海天味業的貨幣資金余額為221.15億元,同期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額為2.9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余額為0.31億元,流動性十分充裕。

賬上現金太多,海天味業選擇將其中一部分用於理財。今年4月,公司發佈公告稱,將斥資不超過100億元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風險較低的中低風險類理財,包括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債券逆回購、利率債等。同時,公司還公佈了2024年的分紅預案,分紅規模達47.73億元。

此外,赴港上市也會讓上市公司原有股東的持股比例將被相應稀釋。截至2024年底,海天味業實控人龐康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公司71.80%的股份。在港上市后,其控制的股份比例降至68.68%。

在此背景下,海天味業為何會選擇二次上市?對此,公司曾表態稱,赴港上市是爲了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作為國內調味品行業一哥,2024年,海天味業在全球醬油行業的市佔率達到6.2%,蠔油行業的市佔率高達24.1%,均排行首位。不過,2022年在社交平臺上廣泛發酵的海天「雙標門」,以及千禾味業中炬高新等同行業公司的競爭,讓海天味業在國內市場面臨競爭壓力,近年來業績坐上過山車。

爲了開拓新的業績增長點,海天味業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事實上,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調味品市場的體量十分龐大。海天味業招股書顯示,2024年,歐洲、美國的調味品市場規模均高於中國,而拉美、東南亞調味品市場的規模雖相對較小,但增速高於國內市場。

因此,向來深耕國內市場的海天味業,也開始籌劃開拓境外市場。在今年的業績會上,海天味業董事兼總裁管江華曾表示,公司現階段海外業務佔比雖然還較低,但未來海外業務將選擇消費基礎良好、調味品需求旺盛的市場適度側重開展,在品牌推廣、產品選擇、經銷渠道等方面,結合各個國家、區域的實際情況有序推進。

除業務上的原因外,海天味業之所以選擇在今年赴港上市,也是基於政策利好。

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確表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同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宣佈,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對於百億市值的「合資格A股企業」,如果提交完全符合規定的申請,監管機構只會發出一輪監管意見,監管評估周期縮短至30個工作日內。

政策推動下,海天味業成為「赴港大軍」其中一員。今年1月,海天味業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此后不到半年時間便走完了審覈流程,成功登陸港交所。

(轉自:達摩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