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0 18:32
文 | 港股研究社
既不是高盛選出的中國民營「十巨頭」,也不是港股頻頻創新高的「新消費三姐妹」,一家零營收,甚至官方給出了「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警示的概念企業,成爲了2025年上半年最火爆的中概股「上漲王」?
截至6月18日,在美上市的腦再生科技今年股價已累計漲超599倍,當前估值高達385億美元(折算約2772億人民幣)。
放在消費賽道,這一體量介於今年同樣火爆的泡泡瑪特與蜜雪冰城之間;而若在AI科技方向,這一體量雖然仍與騰訊、阿里、小米相差甚遠,但完全足以媲美AI商業化可期的快手、以及老牌互聯網大廠百度,足可見腦再生科技的火爆程度。
透過這個「造富神話」的表層,這背后其實是隨着AI時代的不斷演進,腦機接口作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產業頻頻傳來捷報,刺激板塊炒作行情持續爆發。
日前,受多個消息驅動,美、港、A股三市,腦機接口概念股再次集體爆發。6月16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腦再生科技股價暴漲283%,創出歷史新高,盤中多次觸發熔斷;17日,A股南京熊貓、麒盛科技、創新醫療等相關概念股出現封板漲停潮,港股南京熊貓電子股份盤中一度漲超56%。
站在時間維度,2023年馬斯克的「神經連接」公司一舉讓腦機接口概念成為二級市場的焦點,此后千億級的想象空間,以及日趨硬核的技術能力、應用條件、商業化可能性成為板塊行情持續頻發的底層支撐。
那麼,2年多的時間過去,此輪腦機接口概念行情的爆發又是否發生了某些「質變」?距離產業在資本市場真正走向技術性走強行情的成熟時機還有多遠?
被譽為「21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技術」的腦機接口,本質是構建大腦與外部設備直接交互的「神經橋樑」。詳細點來説,就是大腦在活動時,不同部位會發出不同電波,而這些腦電波可以被特殊的電極裝備收集起來,然后利用內置芯片將其轉化為信號,傳輸到腦外的設備上,最終實現「意念操控」。
從手段上來説,這是一個融合了神經科學、材料工程與AI的跨學科前沿技術,與當前社會的科技氣質十分適配。
儘管腦機接口的概念由計算機專家雅克·維達爾於1973年提出,並在21世紀初進入臨牀試驗階段,但直至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爆發,其商業化潛力纔有了被資本看中、認可的苗頭。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當年一句「‘神經連接’公司(Neuralink)正在研發視覺芯片,將在幾年內就緒」的推文,如同導火索般引爆資本市場對腦機接口的關注熱潮。
同年,Neuralink獲批向癱瘓患者大腦植入設備,開展首次人體試驗,這無疑是腦機接口從概念向產業質變的真正起點。
資本市場的爆發式炒作也由此開始。彼時,基於過去幾年材料科學、半導體工藝和神經科學的跨越式突破,尤其是AI算法對腦電信號解析、執行賦能能力的提升,腦機接口開始有了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應用和消費市場的可能,且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麥肯錫預測,全球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400億美元,2040年突破145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亦將在2025年從2024年的32億元擴至38億元以上,到2027年將超過55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
很顯然,雖然未來空間很大,但當時這個賽道仍處於從概念向產業過渡的階段;對應在二級市場上,當時的腦機接口其實也還只是一個能承接AI主線資金熱度的一個小分線——概念足夠新、與AI關聯度足夠深、想象空間足夠大、領頭羊特斯拉影響力足夠強。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
來到2025年后,腦機接口在技術、應用等多個環節的突破性進展愈發加快,應用成效也愈發凸顯。但總體上來説,腦機接口仍屬於「政策催化+事件驅動」支撐市場熱度,尚未形成自主「造血能力」。
以這一輪爆發行情為例,其實還是緣於龍頭企業的利好動態消息,疊加此前持續更新的臨牀進展刺激引起。
企業層面,不少玩家的相關研發成果密集持續披露。
作為受益於「腦機接口概念」行情,最暴富的一家,腦再生科技5月份曾宣佈其新一代神經調控芯片通過FDA臨牀試驗審批,並將與全球頂尖醫療機構梅奧診所合作開展帕金森病治療研究,直擊全球約1000萬患者市場,再疊加日前的拆股計劃落地,年內其已累計漲幅達486倍。
更能對整個產業帶來重大影響的是,2024-2025年期間,馬斯克創立的Neuralink和階梯醫療先后完成侵入式腦機接口系統前瞻性臨牀試驗。
據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公佈的一些消息,在臨牀實驗中,Neuralink通過腦植入技術,實現猴子視覺感知重構,讓其「看到」並不真實存在的事物;通過xAI技術幫助漸凍症患者重建語言功能,展現出腦機接口在醫療康復領域的顛覆性潛力。據悉,目前Neuralink已經在第三例受試者體內植入腦機芯片,2025年計劃再植入20-30例。
基於強大的技術突破實力,就在6月初Neuralink以6.5億美元E輪融資成功將估值推高至90億美元。一定程度上,龍頭玩家強大的融資實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均或間接或直接地增強了市場對於腦機接口產業的信心;也印證了資本對硬科技的長線押注。
國內侵入式腦機接口在臨牀的突破也非常具備標誌性意義:年初,上海腦虎聯合華山醫院等完成「腦控」智能設備和"意念對話"的人體試驗;不久前,中科院團隊攜手復旦附屬醫院成功開展了中國首個侵入式腦機接口前瞻性臨牀研究,這意味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具備該領域臨牀試驗能力的國家,技術領先實力十分凸顯。
應用端,監管上更是持續釋放支持信號,包括國家藥監局批准腦機接口醫療器械數據集質量標準立項、醫保局單獨專設腦機接口技術服務價格項目、湖北省率先制定侵入式腦機接口植入/取出/適配費政府指導價(6552元/次、3139元/次、966元/次)等,這些意味着國內市場正在加速從技術規範、支付體系、定價機制等維度構建產業基礎設施。
無疑,腦機接口這兩年在臨牀應用、技術突破等維度取得極好的成效。
在這種多維度突破的大趨勢下,市場對匯聚海內外頂尖科技企業的展覽會也是抱有極高熱情,並願意搶先為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些超預期買單。
據公開信息,2025杭州國際人形機器人與機器人技術展覽會將於6月20日-22日在杭州大會展中心8號館舉辦,匯聚特斯拉、阿里雲等200余家頂尖企業,揭祕Tesla Bot核心技術,體驗仿生智能與腦機接口。
這些進一步推高了市場短期對腦機接口概念的炒作情緒。
然而,作為一個牟利的商業化產業,腦機接口試驗案例展現的不完全「成熟」結果,以及盈利問題依然是該技術正式在應用端落地,實現規模化推廣的核心掣肘。
2024年Neuralink進行的首例腦機接口人體試驗,幾個月后植入的一些接線就出現了脱落的情況,導致所捕獲的大腦數據量減少;而腦再生科技則在2024財年財報中表示:「尚未從任何中藥候選配方中獲得收入,也未申請任何監管部門的批准,也沒有分銷能力或經驗,也沒有任何已授予的專利或正在申請的專利。」並明確提示「可能永遠無法盈利」「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等盈利風險。
此外,從概念到一個真正的產業,是需要全鏈條達成共識后協同努力去實現的。
目前腦機接口產業鏈的全鏈條協同效應初步顯現。具體來説上游核心器件取得突破,如「腦語者」編解碼專用芯片、高通量柔性微絲電極等國產化率提升;中游系統集成能力增強,南京熊貓真正開發多模態人機交互系統,偉思醫療在神經康復領域的技術佈局可實現「採集-解析-調控-執行」的閉環康復鏈。
下游應用場景拓展至醫療、教育、工業等領域,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開設華中首個腦機接口門診,北京天壇醫院成立臨牀與轉化病房,推動技術從科研驅動轉向臨牀牽引。
不過在三大核心技術環節,還仍需要更大的突破:傳輸、芯片、算法。
譬如在傳輸系統中,對信號信噪比與質量要求嚴苛的侵入式電極商業化短缺,無法大規模成熟供應,國內研究多集中於非侵入式腦電採集;芯片上,用於腦電信號預處理與數字化轉換的芯片原材料嚴重依賴海外供應;尤其是實現高效「腦-機」交互的核心算法目前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其對腦電信號的特徵提取、意圖識別精準度將決定技術應用的可行性與普及。
腦機接口真正的產業行情可能還要到消費場景、醫療場景(脊髓損傷、漸凍症治療)產品上市,疊加標準完善,市場規模向百億級突破時纔會出現。
在這期間,短期爆發行情依舊會不斷出現。畢竟在流動性層面,2025年本身就是處在科技主線之中,而在脈衝式的行情中,大多資金都匯入了騰訊、阿里等大盤子科技公司中。相對來説,醫藥板塊仍舊處在低谷期中,即便是時不時有「腦機接口概念」的刺激,反彈空間依然很大。
此外,有觀點認為,「今年將是產業從科研到臨牀的關鍵轉折點。未來3年至5年,腦機接口醫療產品有望迎來爆發期。」這也是驅動今年腦機接口概念板塊異動頻頻的核心預期之一,基於這類預期,接下來,這個概念可能仍會在新事件發生時出現脈衝行情。
要強調的是,站在中長期維度,腦機接口的資本熱度將遠超普通概念股。
這一方面源於技術本身的前沿性——它代表着人機交互的終極形態;另一方面,則源於腦機接口比商業價值更為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據統計,當前全球超過1/3的人口受到神經系統疾病的困擾,包括中風、嬰兒腦損傷、癡呆症、癲癇、孤獨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