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8大車企造芯,馬斯克李斌何小鵬狂卷大算力,雷軍立下軍令狀

2025-06-22 20:57

 

八大車企集體「造芯」,行業廝殺進入白熱化階段。

車東西6月20日消息,日前,外媒報道,特斯拉下一代全自動駕駛(FSD)芯片AI 5已進入量產階段,算力或達到2500TOPS,較AI 4提升4-5倍,比英偉達算力最強的Thor-X還高,最快在今年年底啟用。 

▲特斯拉自動駕駛芯片AI 5(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新造車企業的芯片業務也迎來新進展。

晚點Auto報道,蔚來正計劃為其芯片自研部門引入戰略投資者,並出讓少量股權。幾乎在同一時間,一家名為「安徽神璣技術有限公司」的企業在安徽省合肥市註冊成立。 

蔚來自研的全球首顆量產5納米智駕芯片神璣NX9031,於上海車展期間量產上車,單顆芯片算力超過1000TOPS。 

▲蔚來神璣NX9031

除了這兩家,小鵬在6月11日官宣,3顆圖靈芯片上車G7,綜合算力超過了2200TOPS。 

▲小鵬圖靈AI芯片

雷軍也在6月3日小米投資者大會上劇透,小米的汽車芯片正在研發中,也將很快推出。 

...... 

最近三周,車企「造芯」熱潮洶涌澎湃,研發成果頻出,技術突破不斷,一場造芯革命正如火如荼開展開來。

據車東西不完全統計,自特斯拉自研的第一代自動駕駛芯片HW 3.0量產起,6年間有8家車企被曝光自研智駕芯片計劃。

▲車企自研智駕芯片信息梳理

比亞迪、特斯拉、小米、理想、蔚來、小鵬、零跑等八大車企目光死死鎖定自研芯片賽道,一場影響智能車行業未來的芯片「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戰事交匯到2025年,車企自研芯片也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未來產業終局仍然不可預測,但是在這些重大變局之中,可以窺見歷史演進、當下格局、未來走向。 

01.8家車企被曝自研 芯片算力打上1000TOPS

2025年,智駕域控芯片戰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車企的身影,車企自研芯片進入了量產驗證的新階段。 

過去一年,全球智駕芯片市場份額依舊是英偉達主導。

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4年全球智駕芯片中,英偉達Drive Orin-X系列裝機量達到210萬顆,佔據39.8%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第一。 

▲2024年全球智駕域控芯片出貨量前三名

到了2025年,一些變化在車企中悄然發生。

隨着端到端大模型推動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競賽升級,整車廠爲了達到更絲滑的智駕水平,對更高性能的大算力芯片的需求日益凸顯。 

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加快了自研芯片量產落地節奏。

6月11日,小鵬汽車旗下全新中型SUV——小鵬G7正式發佈,G7 Ultra版本搭載了三顆小鵬汽車自研的圖靈AI芯片,綜合算力是標配兩顆Orin-X芯片的G7 Max版本的近4倍。 

▲小鵬G7搭載3顆圖靈AI芯片

6月10日,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芯片啟動方法、系統級芯片及車輛」專利獲授權,而在一周前,小米創始人雷軍預告,小米的汽車芯片即將推出。 

理想造芯也傳出新消息,有報道指出,理想內部代號為「舒馬赫」的造芯計劃於2021年開啟,5月中旬馬赫100芯片流片成功,將於2026年正式量產。 

4月23日,蔚來宣佈全球首顆量產5納米智駕芯片神璣NX9031隨着蔚來ET9開啟交付正式量產上車,單顆芯片實現與英偉達Thor X同級的1000+TOPS算力。 

▲神璣NX9031

此外,有媒體報道稱,比亞迪於2024年4月啟動自研智駕芯片的相關項目,這枚芯片NPU算力大概為8 TOPS,主要對標TI的TDA4VM,將覆蓋比亞迪10-20萬元主流車型。 

零跑汽車與大華股份聯合研發的首款國產AI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芯片,2024年裝機量已超過10萬台,應用於零跑C11、B10等車型。 

▲凌芯01芯片

整體來看,車企自研芯片存在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以比亞迪、零跑為代表的車企,主打自研自供智駕芯片,滿足自身需求后再向外拓展,主攻主流汽車市場,覆蓋更多的車型。

另一種則是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車企,針對中高端市場自研芯片,以解決芯片算力不足帶來的性能問題以及降低成本。 

02.未來方向:卷性能、捲成本、卷人才

基於這樣的格局,未來車企自研芯片的競爭方向也逐漸清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數百TOPS到上千 車企芯片算力狂飆突進

其一是卷性能,如算力、製程等。 

國內智駕芯片霸主英偉達較早佈局大算力芯片,其2022年發佈的Thor芯片最高算力可達2000TOPS。 

▲英偉達發佈DRIVE Thor計算芯片

當前,英偉達Thor也正式上車。今年5月起,第一批搭載英偉達Thor U的新車開啟交付,包括理想L8、領克900等車型。該芯片單顆算力高達700TOPS,比目前主流的英偉達Orin X算力(254TOPS)兩倍還多。 

更高的算力意味着能夠更快速地處理海量的傳感器數據,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更強大的計算支持,因此,大算力依舊會成為車企自研芯片的重要方向。 

2、100萬片才能回本?!一手造芯一手降本

除了卷算力外,車企自研芯片另一大趨勢就是卷降本。 

中國(無錫)物聯網研究院研究表明,自研車規級芯片資金門檻非常高,僅以基礎芯片的投入為例,起步門檻就是10億元,如果再加上總體研發及運營,一般的芯片普遍需要百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

▲造芯需要百億資金(圖片由AI生成)

此外,據半導體技術研究機構Semiengingeering數據,7nm芯片開發費用達到了2.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5nm芯片則直接飆升至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億元)。 

這對車企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芯片上車,需要巨大的攤銷。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問行業里的人,要賣多少顆芯片才能賺錢,對方説100萬顆。 

▲何小鵬稱圖靈芯片算力一顆頂三顆

越來越多的車企將面臨自研芯片成本生死線,年出貨百萬片是盈利門檻。 

爲了進一步平衡成本,車企呈現出兩條不同的自研芯片路徑,比亞迪靠主流市場訂單量攤薄成本,蔚來、小鵬等車企則靠技術溢價攤薄成本,自研芯片僅在高端車型搭載。

3、人才爭奪戰,車企造芯背后看不見的硝煙

回顧車企自研芯片從起步到崛起的歷程,不難發現,這場芯片競爭的深層博弈,始終圍繞着 「人」 展開。技術、產能、市場的角逐,本質上都是人才戰略的較量。

那些自研芯片發展迅猛的車企背后,是技術大牛們的強力支撐,這些人才大多具備英偉達、海思、特斯拉、高通、地平線等企業背景。 

▲智駕芯片上車(圖片由AI生成)

有報道指出,小鵬芯片團隊起初由北美子公司首席運營官Benny Katibian負責,Benny Katibian於2020年加入小鵬,在自動駕駛中心負責硬件、架構和系統設計工作,曾在高通擔任多媒體團隊工程副總裁。 

Benny Katibian離職后,小鵬芯片團隊由一位大疆前人士接手。 

還有消息稱,蔚來自2020年起組建了超過800人的芯片團隊,負責人是華為海思出身,直接向蔚來硬件副總裁白劍匯報。 

理想汽車AI芯片一號位曾是驕暘,前阿里達摩院芯片技術部負責人,重點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芯片,主導了「含光800」芯片的推出。 

▲理想前AI芯片一號位驕暘(圖源網絡)

2023年,理想芯片團隊加速擴張,晚點LatePost曾報道,理想曾小範圍招募年薪300-500萬元的高級人才。36氪也指出,核心高管如理想汽車高級副總裁範皓宇、智能駕駛研發副總裁郎咸朋、產品規劃負責人張驍等奔赴美國硅谷,親自挖人。

▲理想智能駕駛研發副總裁郎咸朋

OPPO芯片公司哲庫遭遇解散之際,理想也火速邀約了一批哲庫員工洽談入職事宜。 

2024年,理想挖來芯片公司壁仞科技前副總裁秦東,負責芯片部門,職級P10,他此前也曾在手機芯片公司瓴盛科技任職。 

有消息稱,今年五一假期后,化名張開元的22級高管正式入職理想,這位擁有國產芯片大廠20年從業履歷的專家,職業生涯覆蓋從基層工程師到副總裁。 

理想正主動調配資源,將芯片研發提升到戰略高度,併爲未來的智能硬件佈局奠定組織基礎。 

03.特斯拉開路蔚小理追趕 十年磨 「芯」 五次關鍵轉折

過去十年,汽車產業智能化浪潮,推動多家車企踏入自研芯片賽道。 

車企為什麼要獨立造芯?

自研智能駕駛芯片是車企在智能化競爭中 「破局」 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斯拉歷代自動駕駛芯片信息

首先,車企自研智駕芯片,可以保障供應鏈安全。自研芯片,能夠幫助車企打破外部技術壟斷,規避外部斷供風險,也保障產能穩定性。 

並且,車企自研芯片可推進芯片性能優化,針對不同定位的車型用户的智能駕駛需求,開發不同的芯片方案。 

此外,車企自研芯片一定程度上也是爲了降本。自研芯片可能幫助車企降低硬件外部採購成本,也避免了外購芯片需支付的 IP 授權費和軟件服務費等。 

除了這些,車企造芯也有助於保證數據安全。智能駕駛數據涉及用户行為、道路環境等敏感信息,車企自研芯片,可避免第三方接觸核心數據,維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過去十年間,車企自研芯片戰事歷經五個關鍵階段。

2016年~2017年,是車企芯片自研的起點。

彼時,特斯拉和Mobileye因為一場交通事故分道揚鑣,其背后是Mobileye的封閉式黑盒方案,無法讓車企自主修改算法,難以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度優化。 

▲特斯拉出現車禍事故(圖源水印)

這些痛點促使特斯拉決定自研芯片,開啟技術自主之路,有消息指出,特斯拉於2016年啟動自研芯片的項目,2017年流片完成。 

這一時段,比亞迪進入半導體領域(2002年)已經有十余年,並且在持續自主研發中高端IGBT功率芯片。 

小米成立松果電子,啟動手機SoC研發,發佈手機SoC澎湃S1,雖尚未涉足整車製造,但也在芯片研發領域默默蓄力。 

▲小米發佈手機SoC澎湃S1

2018-2019年,在特斯拉的引領下,車企自研芯片進入戰略轉型期。

根據國內相關報道,2019年4月份,特斯拉FSD全自動駕駛芯片正式量產發佈,促使行業重新審視芯片在汽車智能化進程中的核心地位。 

▲特斯拉FSD芯片

2020-2022年,中國汽車芯片行業進入激烈的軍備競賽階段。

多個信源表示,蔚來、小鵬、理想等中國新勢力車企從2020年起相繼組建智能駕駛芯片團隊,並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據悉,零跑是國內最早官宣自研芯片的新勢力車企,2020年其與大華聯合發佈智能駕駛芯片「凌芯 01」。 

▲零跑發佈凌芯01

小鵬在中美兩地佈局芯片自研,產品目標對標特斯拉FSD芯片。 

蔚來組建超800人芯片團隊,啟動5nm智駕芯片 「神璣」項目,劍指L4算力。 

理想則於2022年5月成立了四川理想智動科技有限公司,加快佈局芯片研發。 

2023-2024 年,技術攻堅成為車企自研芯片主旋律。

車企不僅面臨芯片設計上的挑戰,芯片流片與量產也是生死關,這一時期,蔚來5nm神璣芯片與小鵬圖靈芯片進入量產衝刺階段。2023年年底,有消息稱,理想大幅推進自研智駕芯片,團隊規模約200人。 

來到2025年,車企自研芯片戰事進入量產驗證階段。

隨着車企在芯片自研道路上持續探索,中國汽車產業也朝着技術自主的方向加速邁進。 

04.結語:國產自研芯片崛起

從特斯拉點燃火種,到國產車企全面突圍,2025年的芯片戰事,見證中國汽車產業從「拿來主義」到「自主創新」的蜕變。 

當算力成為新馬力,中國車企正在改寫全球汽車權力的底層代碼。這不僅是技術突圍,更是產業話語權的爭奪。 

國產芯片驅動智能汽車駛向全球的背后,中國智造在汽車工業革命中崛起,國產自研芯片正書寫新的時代篇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車東西」,作者:邇言,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