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0 18:2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自:瞰華東)
苗野|發自北京
一份來自浙江證監局的警示函,揭開了「中國演藝第一股」光鮮外表下的財務瘡疤。
6月18日,宋城演藝發佈公告,公司及相關人員收到中國證監會浙江監管局出具的警示函。
警示函指出,宋城演藝於2024年4月26日披露《關於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分別調減2022年利潤總額、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740.4萬元、5740.4萬元,佔更正前利潤總額、淨利潤的414.75%和594.37%,且更正前后盈虧性質發生變化。
上述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82號)第三條的規定。
宋城演藝董事長張嫻、總裁商玲霞、財務總監陳勝敏、董事會祕書趙雪瓔被點名批評,並被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這份警示函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宋城演藝230億元市值的平靜水面下引爆。當日,宋城演藝股價震盪下行,收跌1.68%報8.78元。
「公司2022年會計差錯系受參股的聯營企業花房集團被動影響所致。」宋城演藝解釋稱,本次收到警示函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管理活動。
換句話説,警示函背后的導火索直指宋城演藝參股的聯營企業花房集團。
公告顯示,2022年,花房集團因其一家參股25%的公司被警方調查,導致其無法向公司提供經核數師審覈的2022年年度業績。宋城演藝的年審會計師當時無法獲取警方調查的詳細信息,無法判斷其對花房集團可能產生的影響,只能對公司2022年度財務報表發表保留意見。
2024年3月15日,花房集團披露經審計的2022年年報,在其2022年度原有的合併報表基礎上追加確認1.55億元預計損失和1991萬元投資公允價值損失。
這一調整如同多米諾骨牌,推翻了宋城演藝原有的財務數據。
一個月后,宋城演藝披露《關於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不得不對2022年年報進行更正,並追溯調整2023年一季報、半年報和第三季度的報告。這次重大調整成為監管出手的直接原因。
據宋城演藝官網介紹,公司是中國演藝第一股,擁有75個各類型劇院、175000個座位數。公司以「演藝」為核心競爭力,成功打造了「宋城」和「千古情」品牌。
過去30年間,宋城演藝通過「主題公園+文化演藝」的商業模式在全國建立了13個項目,其中9個為自營景區,4個為託管景區。
在2023年錄得虧損后,於2024年扭虧為盈且歸母淨利潤突破10億元大關,同比增幅1054.18%。在A股22家旅遊及景區上市公司中,宋城演藝一家的淨利潤就佔整個板塊利潤總和的63.6%。
這份亮眼業績背后,新開業的項目功不可沒。
千古情景區開業首年即盈利,核心演出《廣東千古情》演出1386場,單日最高10場。西安千古情啟用雙劇院模式,兩大劇院同時容納近6000人,連續多天每天演出17場,創下西安大型旅遊演藝單日場次和觀眾人數之最。三峽千古情景區開業百天收入就突破億元,拉動當地宜都旅遊總收入增長超40%。
在消費復甦和政策利好的雙重推動下,似乎已經步入發展快車道的宋城演藝在2025年一季度的增長曲線近乎停滯。
當季,宋城演藝實現歸母淨利潤2.46億元,同比下降2.18%;扣非淨利潤降幅達3.88%;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3.22億元,同比下降7.37%。
面對投資者提出「演出場次增加,但業績下滑」的質疑,宋城演藝迴應:「主要因加大了廣告投入,導致銷售費用同比增長較大,對利潤帶來一定影響。」一季度公司銷售費用同比大增49.86%,期間費用率上升0.93個百分點。
國信證券分析師認為,新項目爬坡貢獻主要增量,傳統存量項目有所承壓。宋城演藝存量成熟項目面臨競爭增加與消費變遷兩重挑戰,消費復甦不及預期,存量項目優化不及預期,新開項目業績爬坡低於預期等都將影響其未來發展。
在市場人士看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宋城演藝曾經的核心項目正在失去往日光彩,且新老項目呈現兩極分化。
作為曾經的「現金牛」,杭州宋城2019年營收超過9億元,但2024年縮水至6.4億元。三亞項目更是遭遇「腰斬」,從高峰跌落至不足2億元,張家界項目下滑超40%,上海項目全年歸母淨利潤虧損0.16億元。此外,杭州、麗江、三亞、九寨、張家界項目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7億元、1.7億元、0.8億元、0.5億元、-0.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5%、-27%、-10%、-365%。
2025年一季度數據也暴露了增長瓶頸,營收同比增長0.26%至5.61億元,核心項目杭州、三亞、麗江收入分別下滑2.71%、8.66%、9.71%。
「數據印證了IP老化對客流吸引力的衰退。」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這種區域發展失衡的局面為宋城演藝整體增長帶來挑戰。新項目的高增長掩蓋了老項目的疲軟,當新項目度過開業「蜜月期」后,能否持續保持高增長仍是未知數。
這也引發了市場對宋城演藝「以新養舊」模式的可持續性質疑,普遍認為其傳統項目衰退,新增長點尚未形成。
面對挑戰,宋城演藝也試圖轉變重資產擴張模式。2025年1月,其宣佈青島「絲路千古情」項目將採用輕資產模式運營,由青島國資投融資建設,宋城提供品牌授權和后期運營管理,服務費總計2.6億元。
更關鍵的是,宋城演藝於今年1月份將輕資產項目的委託經營管理費從20%下調至8%。這一動作被視為吸引更多合作伙伴的讓步之舉。
不過,資本市場對宋城演藝的轉型尚未投出信任票。截至2025年5月,宋城演藝市值對應2024年淨利潤的PE為18倍,處於歷史低位。
券商機構紛紛調整預期。國信證券下調了公司2025~2027年的盈利預測,將2025年歸母淨利潤預期從此前的12.8億元下調至11.4億元。萬聯證券也做出了類似調整,預計2025年歸母淨利潤為11.63億元,低於此前預測的15.7億元。
宋城演藝管理層表示,只有不斷通過創新的內容,推出大量符合當下年輕人羣喜好的活動和各年齡層喜歡的互動玩法,保持營銷策略走在行業最前端,才能夠讓景區一直在遊客的「必打卡」清單里。
警示函可能只是表象。花房集團的投資失利、核心存量項目的業績下滑,新項目開業效應的逐漸消退以及主力客羣對「千古情」系列的滿意度下滑9%,共同勾勒出宋城演藝的轉型陣痛。
對宋城演藝而言,這是一場關乎內容生命力與商業模式的生存考驗。這家演藝巨頭能否在文旅產業的新周期中再續傳奇,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