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0 07:42
如果把通脹的場景快進,到餐館吃飯,點餐時,一碗牛肉麪要100元,吃完時,已經漲到105元。所以,如果先點單付款再吃飯,可以少付5塊。
通縮就剛好相反,點餐要100元,吃完時,已經降到95元,后付款才划算。
在通脹的環境下,消費越早,花得越少,提前消費是有利的,所以通脹刺激消費,提前消費反過來又推升了通脹,形成「通脹螺旋」,通脹就像高樓失火,一旦發生就很難控制;
而在通縮的環境下,延迟消費是有利的,有錢先儲蓄,通縮不利於消費,減少消費反過來又加劇了通縮,形成「通縮螺旋」,所以通縮如水澆到冰上,冰越來越厚。
通脹到了一定程度,東西還沒有漲價,只是因為你預期會漲價,所以提前消費,最終推升了通脹,這是通脹的自我實現——通縮也會自我實現。
物價越貴,越要消費,越便宜,越不想買,經濟學中,看似因果的兩個事物,往往是互為因果。
理解了通脹與通縮的這個基本現象后,可以升級一下內容。
和消費類似的現象是借款,這個例子不用快進,大家最熟悉,用50萬借款買100萬的房子,N年后升到200萬,扣除20萬利息,比100萬全款買房賺的錢,多了30萬。
這多出的30萬,你可以看成是房子上漲,也可以換一個視角,看成是樓價不變,50萬借款的貨幣價值下降,這是一回事。
所以在通脹的環境下,借款是有利的,人們越願意舉債,流通貨幣量越大,通脹也越嚴重。
通縮的過程是相反的,前幾天有一個新聞,有人348萬購買的房子跌到了121萬,不還貸款房子被銀行拍賣,最后還倒欠銀行100萬。
物價下跌會「省錢」,換一個視角,也可以看成是物品價值不變,貨幣價值在上升,雖然債務數量在減少,但債務價值卻在上升,債「越還越多」,最后,債務的本身的價值超過了商品的價值。
所以,在通縮的環境下,借款是不利的,人們更願意還債,從而減少流通貨幣量,通縮也越嚴重。想要不讓居民提前還貸,政府不光要降借款利率,還要降存量房貸。
我們平時總是以貨幣為錨,假定貨幣的價值不變,看到商品價格的漲漲跌跌。但商品的價值其實更穩定,你看到的價格漲漲跌跌,其實是貨幣在跌跌漲漲。
當然,通脹與通縮也不一定都是貨幣現象。
相比20年前,房價漲了10多倍,但這只是每平米新房價格的簡單比較,相比20年前的交房標準,國家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材料要求都提高了很多,比如:
抗震設計從6級升到7級,外牆保温材料升級,傳熱係數降低,窗户升級為 Low-E 中空玻璃。大部分都是精裝修,水電管道從鑄鐵管、鍍鋅管升級為 PPR 管、PE 管,車庫比從 0.5提升至1~2,人車分流成了標配,樓宇智能化從無到有,等等……
上述物價變化中,一部分是科技製造水平的進步,一部分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比純粹的貨幣因素,這些對消費者是有利的,但物價統計並不會區別「好的漲價」和「壞的漲價」,所以CPI的統計方法,往往有誇大通脹的效果。
不光是房子,CPI統計的大部分可選消費的品質標準都上了一個臺階:
中國汽車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5.1萬元到2020年的16.2萬元,再到2024年的18.2萬元,體現在CPI上就是通脹,可實際上,2019年15萬元的車,其配置可能到今天連8萬都賣不到。
當然,東西的質量不總是上升,比如近一兩年,不但房價下降,新房的品質很可能也下降了。
在緊縮的環境下,企業利潤下降,沒有能力投入研發,甚至降低品質,很多消費者也只能接受「消費降級」。所以CPI統計的通縮,往往低於真正的通縮程度。
總結一下,通脹環境下,消費升級,CPI統計的通脹有被誇大的傾向,通縮環境下,消費降級,CPI統計的通縮可能反應不夠充分。
科技發展有天然的通縮效果,反之,科技停滯有天然的通脹效果。
以大家很熟悉的摩爾定律為例:
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摩爾定律描繪的其實是「算力通縮」,它是大部分電子價格不斷「通縮」的原因之一。
還有,互聯網讓「信息產品邊際成本接近於零」,平臺經濟極大壓低傳統企業利潤,導致結構性通縮。
歐美有個「亞馬遜效應」,通過壓低商品價格、提高效率,使得美國實際零售通脹被長期抑制。其實國內也是如此,從20年前進入電商時代,幾乎所有的工業製成品事實上都在降價。
21世紀前20年,是歐美國家的高增長低通脹的時代,實際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的貨幣大放水,之所以沒有引發通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製造的低成本產品的出口,用輸出通縮抵消了貨幣造成的通脹。
為什麼「中國製造」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呢,原因一般都有以下幾點:
1、高效專業的供應鏈體系
2、高使用率的基礎設施
3、製造工藝成本控制
4、規模經濟
5、工程師紅利
6、企業家的極度內卷
7、低勞工權益
前五點,基本上都是科技帶來的通縮效應,這里的「科技」是廣義的,還包括製造工藝、基建設施、甚至管理水平、制度紅利,等等。
反之,科技水平下降甚至崩潰,也會引發通脹,主要是因為引發了戰亂、制度崩潰、或產業斷裂。
技術退步或供應鏈崩塌會導致單位產出成本上升,二戰后期,盟軍轟炸摧毀德國的工業設備、電網、鐵路系統,導致交通癱瘓,商品運輸困難,由於技術人員傷亡嚴重,工廠產能大幅萎縮,工業中間品無法生產,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雖然政府控制物價,但實質上是「隱性通脹」,黑市價格飛漲,實際購買力下降。
制度崩潰導致的大通脹是朝 鮮1990年代的大饑荒,並非是自然災害,而是蘇聯解體后,朝 鮮失去技術援助和能源輸入,化肥、電力、機械化農業系統崩潰,糧食產量驟減,回到依賴人力耕種的蠻荒時代,實際購買力崩潰,物資極度稀缺,糧食黑市價格劇烈上漲。
科技倒退導致的通脹,表現上跟通縮很像,沒有物價上漲,實際上有錢也買不到東西,是一種更可怕的隱形通脹。
再比如最近的中美稀土談判,稀土並非無法替代,但「在保持原有體積、性能、散熱、成本的前提下」,短期內幾乎無法替代。如果我們完全切斷對全球的稀土供應,一方面,全球的相關金屬黑市與灰色渠道將活躍,同時出現哄搶與囤貨潮,部分產品,如智能手機、電動汽車、電池、風電系統,由於供應不足,將出現暴漲,另一部分採用無稀土的替代方面,導致性能倒退,但價格不會下降,相當於隱性漲價。
所以通脹與通縮有時是貨幣現象,有時是科技發展與停滯。比如近幾年的通縮,一部分是貨幣與債務問題(比如房價),另一部分原因也是我國在親愛能源等多個行業科技和製造水平突破后的價格現象,也是更多傳統行業生產效率過高(產能過剩)后的相對需求不足。
我在《本次危機會演變成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嗎?》一文中,分析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兩大元素,現代社會之所以擺脫了「人口周而復始的增長與毀滅,經濟增長水平只能長期停滯」的命運,主要因為比古代社會多了兩個關鍵的角色——銀行家與科學家。銀行家利用資本擴張刺激生產與消費,而科學家創造全新的供給,把金融泡沫變成真實新世界。
換成本文的視角就是,金融製造通脹,科技創造通縮,現代經濟就這樣在奔跑中極力維持着平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g0624」(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鋼印,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