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iPhone 16 Pro「跳水」30%,庫克孤注一擲

2025-06-19 09:32

又到年中大促,電商平臺硝煙瀰漫,手機廠商紛紛上陣。

iPhone 16 Pro,這款發佈尚未滿一年的高端旗艦機,在蘋果京東自營平臺上,疊加國補和各類大額補貼券后,其128GB版本已經低至5400元左右。相較7999元的首發價,直降超2000元,接近一臺入門級iPad的價格。而在「618大促」期間,有用户曾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在美團閃購購買的iPhone 16 Pro 128GB,疊加各種補貼后價格低至4999元。

截至6月18日,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在京東維持5469元低價,256GB版本部分配色缺貨,在Apple天貓旗艦店券后價為5999元。

粗粗計算,iPhone 16 Pro價格最大跳水幅度達30%。

另一邊,安卓陣營也打開降價通道,華為、小米、OPPO等高端旗艦機價格持續走低。

去年發佈的華為旗艦Pura 70 Pro+,在華為京東自營旗艦店,通過國補及其他優惠,價格已降至5499元,比首發價低近2500元。小米去年10月發佈的小米15系列,也創下新低。一位小米之家店員對《鳳凰WEEKLY財經》透露,原價4499元的小米15,結合國補和平臺補貼,通過美團購買最低可至3000元左右。

上述旗艦機與蘋果形成正面交鋒。在這場「貼身肉搏」中,熱鬧背后是各廠商的集體焦慮。當技術紅利趨於見頂,手機價格一再「跳水」之下,如何為高端手機賦予堅挺價值,成為每家廠商都在竭力回答的問題。

一場「有預謀」的自降身價

在手機圈,蘋果降價早已不是新鮮事。從去年初開始,iPhone15系列價格便已歷經多輪下調,最高降幅可達2000元左右。

但進入iPhone 16系列后,這款全系搭載A18芯片的產品,降價節奏明顯放緩,直到今年5月,蘋果才首次向渠道商發佈調價通知,調整幅度為每款降16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150元)。

iPhone 15 Pro Max與iPhone 16 Pro Max

與以往大不相同,受到國補政策影響,今年行業局面分化更為明顯。有分析指出,由於iPhone16系列多個版本超過6000元國補線門檻,無形中錯失了補貼紅利,被國產手機廠商「截胡」了不少銷量。

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同比下滑8%,市場份額跌至第五,落后於小米、華為、OPPO和vivo。2024年全年,蘋果在華出貨量更同比大跌17%。

此外,消費端的反饋也不容樂觀。不少用户認為蘋果創新乏力,產品力與售價不相匹配。

在市場份額下滑、用户粘性減弱的雙重壓力下,今年的「618」對蘋果和庫克而言,已不僅僅是促銷節點,更是影響未來走向的關鍵階段。

降價、免息分期等手段,或成為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自救」。

除了銷量壓力,蘋果在AI上的進展緩慢,也進一步動搖外界對其預期。6月10日,蘋果如期舉行了2025全球開發者大會,但關於Apple Intelligence何時登陸中國大陸,仍無明確時間表。

此次發佈的Apple Intelligence的更新主要體現在實況翻譯、視覺智能和自定義表情、背景的個性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對於外界期待已久的Siri的重構和優化,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則坦言「需要更多時間,以達到蘋果一貫追求的高質量標準。」

會后,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Wedbush Securities的技術分析師Dan Ives在報告中寫道:「WWDC為開發人員制定了願景,但沒有任何重大的蘋果智能進展。」

但即便如此,蘋果的這場「降價豪賭」確實在短期內奏效。截至6月18日16:30,京東618手機競速榜數據顯示,蘋果再度拿下手機品牌銷量與銷售額雙料第一。單品方面,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iPhone 16分列前三,連續霸榜超36天。

安卓不再觀望

如果説蘋果降價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那麼安卓陣營的降價可以説是「全軍出擊」。

在美團閃購等新興渠道疊加各類補貼后,價格甚至能做到更低。以小米15為例,128GB版本原價4499元,通過美團平臺疊加補貼后價格可壓到3000元出頭。

線下渠道同樣火力全開,不少手機門店頻頻推薦促銷活動,主動引導消費者購機。

消費者在數碼專賣店內選購手機

在電商平臺,華為旗艦機型同樣降幅明顯,Mate 70 Pro經補貼后價格跌至5500元檔位。值得一提的是,華為Pura 70 Ultra(12+512GB),這款搭載了1英寸伸縮鏡頭的影像旗艦有着「萬元機皇」之稱,在京東秒送平臺價格最低至5499元,相較發售時大降4500元。

其他國產品牌,OPPO、vivo、榮耀也在以價換量。無論是OPPO Find X8s、vivo X200s抑或榮耀300等旗艦機,普遍降價幾百至上千元不等,覆蓋中高端價格帶。

潮電智庫董事長孫燕飈在接受《鳳凰WEEKLY財經》採訪時表示,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各家廠商陸續發佈了高關注度的Ultra機型和走量的中端機型,再疊加618節點,預計二季度各家廠商都將會迎來不小的銷量上漲。

「部分廠商通過高規格+高性價比策略,在中高端市場迅速擴張,給蘋果帶來不小壓力。」孫燕飈指出。

隨着國產高端機在影像、性能等關鍵技術上不斷追趕乃至超越,價格優勢愈發明顯,高端手機市場已不再是「蘋果說了算」的局面。

在這一背景下,是以同樣預算入手一部降價的iPhone ,還是購買一個滿配版本的安卓旗艦,成為不少消費者換機前的考量。

降價成常態后,高端機靠什麼打動人心

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微增0.2%。當智能手機增長大大放緩,甚至陷入紅利「真空期」,價格戰也從中低端蔓延至高端陣營。

在這波大促結束后,品牌還能靠什麼打動人心?是繼續降價,還是展現出人們可感知的技術體驗?

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深分析師Ivan Lam對《鳳凰WEEKLY財經》表示,其實,旗艦手機所面向的核心消費者原本就具備較高的價格接受度。蘋果、華為、小米等在推出高端機型時,也並未期待依靠國補政策觸達更廣泛的用户。

「對這些人來説,6000元甚至8000元的心理預期是存在的,降價並非關鍵因素。」在Ivan Lam看來,影響人們對高端機體驗的,一方面是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則是生態。他表示,蘋果的消費羣體很龐大,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中,他們已經習慣了iPhone的使用體驗,再去考慮換回安卓,是有一定學習的過程。此外,蘋果閉環的生態體系,也使得生態系統內的所有設備和服務能夠無縫協同工作,隱私保護方面也會更優。

不過他也指出,安卓陣營在生態建設和影像能力上的投入,正在不斷縮小差距。尤其在拍照體驗上,安卓廠商更加貼近亞洲用户的審美偏好,反而留下了突破口。

在關注各品牌銷量表現的同時,另一大懸念在於:大促之后,市場是否還能維持增長態勢?

近期,多地國補申領入口的短暫停用曾引發政策或提前結束的猜測,對此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澄清:2025年國補政策仍將執行至12月31日,暫停僅為階段性調整。

但長遠來看,補貼終止后,市場需求會否出現斷崖式回落?這種潛在的需求萎縮風險,將影響着整個手機終端市場的走向。

對各廠商而言,能否依靠更深層次的用户生態和差異化體驗,重新定義高端價值,變得至關重要。這是決定誰能在后補貼時代乃至更長遠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財經」,作者:陶婭潔,編輯:崔陸鵬,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