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8 16:02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雪
2025年5月,全球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銷量達160萬輛,同比增長24%,刷新年內單月紀錄。其中,中國市場單月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102.1萬輛),佔全球份額63.75%,成為全球增長的核心引擎。這一數據凸顯中國市場的超大規模效應,也標誌着新能源汽車在全球滲透率加速提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數據,2025年1-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達456萬輛,同比增長35%,全年有望突破千萬輛大關。
中國市場的「里程碑式貢獻」
中國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得益於多重因素。首先,儘管「國補」逐步退坡,地方政府仍通過充電基建補貼、限行政策放寬等措施持續扶持市場。
其次,國產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充電時間縮短至15分鍾(400kW快充),續航里程普遍突破700公里,技術突破顯著提升產品競爭力。
此外,比亞迪、廣汽等品牌加速三四線城市佈局,農村市場滲透率從2024年的8%提升至15%。
細分品牌表現方面,比亞迪以32%的市場份額領跑,特斯拉中國佔比降至18%,而極氪、蔚來等新勢力品牌憑藉高端化策略,市場份額提升至8%-12%。傳統車企如吉利、長安的新能源車型銷量同比增幅均超50%。
品牌格局洗牌:競爭與分化加劇
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正經歷劇烈洗牌。
比亞迪2025年上半年全球銷量達210萬輛,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極氪、小鵬等品牌通過智能化技術切入高端市場,海外出口量同比增長400%。
特斯拉市場份額受中國品牌擠壓,2025年Q1全球市佔率從22%降至15%。大眾、豐田等傳統車企加速電動化轉型,ID系列、Mirai等車型銷量增幅達30%。隨着中國品牌的崛起,昔日的國際巨頭也都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此同時,尾部品牌也在加速淘汰。部分缺乏核心技術及資金實力的中小品牌銷量下滑超60%,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2025年全球TOP10品牌將佔據80%市場份額,中小品牌生存空間持續壓縮。
「國補」退坡:短期陣痛與長期機遇並存
隨着各地「國補」政策自2025年起的逐步退坡,對汽車行業的影響也將日益凸顯。首先,補貼減少導致車企單車成本增加3-5萬元,部分低價車型面臨漲價壓力。
同時,企業加速技術降本,如寧德時代推出的CTP3.0電池系統使成本降低15%,比亞迪垂直整合供應鏈進一步壓縮成本。
調查顯示,補貼退坡后,消費者對性價比的關注度提升至70%,高端車型(售價30萬元以上)銷量佔比從25%降至18%。
然而,長期來看,退坡政策倒逼企業強化市場化能力。CAAM數據顯示,2025年1-5月,非補貼驅動的個人消費佔比已達85%,市場內生增長動力增強。
挑戰中孕育新機遇
基於以上分析,對與2025下半年汽車行業發展態勢,BNEF預測下半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將達900萬輛,全年增速預計為22%-25%(低於2024年的35%),銷量增速或放緩,總量仍維持增長,且中國仍將領跑。
同時,技術競爭也將日益加劇。800V高壓平臺、固態電池(能量密度350Wh/kg)、自動駕駛L4級技術將成為企業爭奪焦點。
此外,出海或成為新增長點、中國品牌加速歐洲、東南亞佈局,預計2025年出口量將突破200萬輛,佔比提升至20%。
據國家電網數據顯示,2025年1-6月充電樁新增量達120萬個,車樁比從3.5:1優化至2.8:1,緩解用户焦慮。由此專家預計,下半年充電基建或迎爆發。
2025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突破性增長與結構性調整中並行。中國市場的引領作用、技術創新的迭代速度、品牌格局的重塑,將持續塑造全球產業格局。儘管面臨補貼退坡等短期挑戰,但長期來看,碳中和目標下的市場需求與技術革命,仍將推動行業向更高階段發展。企業需平衡成本與技術創新,在競爭與合作中尋找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