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資本引擎驅動科創裂變:武漢基金解碼城市產業升級密鑰

2025-06-18 08:0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雪 武漢報道

日前,在武漢投控集團旗下武漢產業發展基金(以下簡稱「武漢基金」)聯合參投基金英諾天使基金投資超千萬元下,擁有「全球唯一」光學產品相關量測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多位校友聯合創辦的涵拓科技從蘇州遷回武漢。

這背后折射的,是一場資本引擎驅動科創企業歸漢、留漢騰飛,助力武漢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中重現「敢為人先」輝煌的變革正在上演。

當下的武漢,正聚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亟需產業轉型升級新支點。在此過程中,針對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培育更多「科創根企業」,並創新招商模式、引鳳還巢等至關重要。

武漢基金則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聚焦科創、賦能產業」的實踐,證明了國資在新時代的核心價值,不僅是「錢袋子」,更是城市發展的「加速器」和「重塑者」。

具體來看,武漢基金勇闖投早投小投未來「深水區」,構建了完整的國有資本早期投資生態鏈,以耐心資本精準破解初創企業「死亡之谷」困境;從合作模式、資源整合、基金發行等層面進行創新,成功撬動社會資本,顯著放大了財政資金的槓桿效應。

尤為關鍵的是,武漢基金轉向「精準投資」,瞄準產業的核心環節與「卡脖子」技術,通過「資本+政策+生態」的綜合賦能,不僅成功引鳳還巢,更有效促進了本地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了從「科創根企業」到細分領域龍頭的「產業脊樑」。

初創企業在早期發展階段普遍會面對一個高風險、高失敗率的關鍵時期,俗稱「死亡之谷」。

在此階段,企業或許開發出初步產品原型或服務,獲得了早期的用户或客户驗證,但尚未建立起可持續的收入模式或達到顯著規模與市場滲透率,對資金的需求極其迫切,同時也考驗着創投機構的專業能力與投資魄力。

「投資會非常謹慎,因為早期投資組合失敗率極高,項目評估難度大,風險管理極具挑戰。」一位創投機構從業人員表示。因此,諸多初創企業難以跨越「死亡之谷」,缺少資金往往是關鍵障礙。

肩負着服務城市重點產業發展、補充武漢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發展資本力量的武漢基金,構建了一條完整的國有資本早期投資生態鏈,建立了三級助推體系:種子基金探路、專業機構護航、產業資本接力。

2024年年底,武漢基金聯合武漢市財政局、東湖高新區發起設立武漢武創星火種苗基金,標誌着武漢市首隻中基協備案的科創種子基金正式進入投資運作階段。

該基金首期規模達2億元,存續期超過10年,瞄準創業「更早、更小、更新」階段,重點關注由各產業主管部門推薦的科技創新項目、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項目以及省、市創新創業大賽優勝項目。

「這是國有資本主動承擔風險、填補市場失靈領域的關鍵創新,體現了對創新源頭和早期優質項目的系統性挖掘。」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爲了更好地進行項目挖掘、投后管理,武漢基金選擇深度合作頂級市場化早期投資機構,與中金資本、君聯資本、英諾天使等合作設立專項基金,借力放大國資效能。

據介紹,在雙方優勢協同下,已成功培育了IVF細分領域頭部企業武漢互創聯合、PPEC數字化電源控制核心技術國際領先企業武漢森木磊石、國內硅光和第三代半導體自動化封測裝備先發企業武漢驛天諾、超快激光細分領域頭部企業武漢華日精密激光等一批本地企業和創業項目,有效帶動了本地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必須立足產業需求。為進一步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武漢基金直接對接本地產業龍頭企業設立天使基金,目前已與中國信科集團、華工科技長飛光纖明德生物、康聖環球等產業方進行合作,重點投向產業龍頭內部孵化、分拆孵化項目,強化科技創新資金供給。

創新必須依託協作共贏。武漢基金重點對接「北上廣深」頭部機構在武漢設立科創基金,目前已與君聯資本、倚鋒資本、英諾天使、豐年資本等合作設立十余支早期基金。2023年以來,武漢基金已陸續新設母、子基金近30支,科創基金集羣與朋友圈持續擴容,武漢基金正與各合夥人一起,利用各自資源在投資本地企業,致力於吸引外地科創企業在漢落地。

當前,各基金均在加快投資,已新增投資項目超60個,投資武漢本地企業金額35億元,通過引導投資,助力互創聯合、理工數傳、偌輪汽車、綠色網絡、邁維代謝、天勤生物、慧觀生物、驛天諾、華日激光、長江計算、利之達、武漢楚興、武漢新芯、黑芝麻智能等一大批武漢本地項目發展壯大。

6月10日,武漢基金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了湖北省股權投資機構首單科技創新債券,規模4.5億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8%,較1年期LPR低120BP,創下全國股權投資機構科技創新債券利率新低。

「本次科技創新債券將重點支持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募集資金將通過科創基金形式,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投向科技創新企業,預計可實現4至5倍的資金放大效應。」武漢基金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本次債券外,武漢基金已完成14.5億元科技創新債券發行(含10億元科創票據),其中,發行全場倍數均在3倍以上,票面利率自2024年12月開始向下突破2%,進入「1」時代,持續刷新全國同期限同品種的最低紀錄。

近年來,圍繞武漢市乃至湖北省重大發展戰略及重點打造的產業方向,為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武漢,除發行科創債外,武漢基金打出了「資本招商+央地協同+創新基金結構」的組合拳。

在資本招商方面,武漢基金聯合復星創富設立目標規模30億元、首期規模10億元的武漢復星惟盈產業基金,該基金是武漢「攜手長三角」戰略的重要落地成果,也是復星集團在華中地區佈局的首支旗艦基金,將深度聚焦前沿科技與專精特新。在吸引外資方面,武漢基金聯合藍湖資本設立10億元QFLP基金,成功將3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引入武漢,推動領星、孔像、司順等企業在漢落地全球運營及採購中心。

在央地協同方面,武漢基金聯合中國兵裝集團設立15億元國兵向新發展基金,依託中國兵裝集團技術和產業優勢,重點投向汽車「新四化」、人形機器人、激光製造、前沿材料等產業領域。聯合建信股權設立15億元綠新領航基金,填補綠色低碳產業空白,成功引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國家戰新基金在漢落地。聯合中金資本設立100億元光谷中金基金,支持武漢新城發展。聯合基石資本、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共同發起的總規模15億元基石中小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成為國家中小企業基金第六批子基金中,在中西部地區落地的首支子基金。

此外,在武漢基金的推動下,湖北省市區三級協同發力。其中,總規模10億元軍融發展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00億元湖北機器人產業母基金等的設立,實現了省級引導基金、市級平臺、區級政府的共同出資和資源協同,形成了湖北省打造產業基金發展的合力。

在創新基金結構方面,武漢基金搶抓政策試點機遇,聯合交銀投資設立總規模10億元交融武創基金。作為AIC股權投資試點擴圍以來湖北首支落地的AIC股權投資基金,該基金聚焦投資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大健康、低空經濟、北斗等領域。

武漢基金通過深度聯動產業巨頭,協同國家級基金、省級資源、市區力量及銀行系AIC等多元主體,運用靈活的投向策略,形成了持續吸引資本和產業的「強磁場」,為武漢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本動能。

初夏的武漢,在涵拓科技嶄新的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調試着全球首臺能同時實現在線、高速、納米級成像的光學測量模組。這雙「工業之眼」的歸來,將有效解決武漢精密製造工業中長期存在的量測精度與速度之間的矛盾,可廣泛應用於新能源、集成電路、光學制造、航空航天、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

此次成功引回涵拓科技的關鍵,在於武漢基金及其參投基金英諾天使基金的聯手。它們以超千萬元資本為槓桿,輔以量身定製的人才、税務、產業落地等一攬子政策支持,精準疏通了曾讓企業卻步的「堵點」與「斷點」。

武漢基金負責人坦言,「引回一個涵拓科技,我們要彌補的不僅是資本缺口,更是整個服務鏈、生態鏈的落差。」

涵拓科技的迴歸,是武漢基金深入城市產業發展深層肌理后,以資本為紐帶,培育、匯聚更多硬科技,鍛造武漢「產業脊樑」的縮影。與此同時,武漢基金積極探索更多的創新「玩法」。

5月底,武漢基金聯合首都科技發展集團、江岸區共同設立的武創江岸科創基金正式簽約,將依託各方資源全力構建京漢兩地科創資源協同發展新生態。

據介紹,武創江岸科創基金,將依託其在北京的創新資源網絡,重點推動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武漢轉化,促成北京科研成果引入武漢,通過「股權投資+產業賦能」雙輪驅動,整合技術研發、應用場景及產業鏈資源,助力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加速構建武漢市「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業集羣」的全鏈條生態體系。

針對重點產業領域,武漢基金強化重點項目支持保障,聚力落地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示範性項目,實現「延鏈、補鏈、強鏈」新突破。

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設立總規模7億元武創星智基金,支持黑芝麻智能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國產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為芯擎科技累計投資10.51億元,助力國內首款車規級7納米智能座艙芯片研發量產,實現國產高端汽車芯片領域技術突破。

在集成電路領域,設立總規模16.32億元武創芯辰基金,推動國產化替代中高端圖像傳感器發展;設立總規模4.3億元武創星輝基金,向武漢新芯項目投資4.3億元,支持武漢新芯IPO上市。

對於武漢本地產業核心企業,武漢基金亦不遺余力提供支持,例如,出資5000萬元投資國內圖書SaaS市場龍頭企業理工數傳;出資8000萬元投資中國信科集團國產化計算產業核心項目長江計算。

截至目前,武漢基金(含政府投資基金及國資母基金)累計參與設立母、子基金111支,直投項目32個,累計出資204.41億元,帶動社會資本實繳投資規模834.75億元,政府投資基金及國資母基金放大超4倍。

武漢基金的實踐,深刻詮釋了新時代國有資本從「輸血者」向「創新生態構建者」和「產業重塑引擎」的戰略轉型,為武漢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中搶佔先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武漢樣本」。

(劉唯、李源對此稿寫作有貢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