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德國豪車陷質量危機,一季度銷量再跌10%,如何重拾中國市場?

2025-06-18 10:00

6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發佈三條關於奔馳的召回信息,涉及進口A級、CLA級、GLA級、國產EQC、國產C級和GLC SUV汽車等,共計1.61萬輛,其召回原因包括存在安全隱患、排放危害風險。

在5月,奔馳因安全隱患召回了3.34萬輛汽車,包括進口G級汽車、國產E級汽車。

在此次大規模召回前,奔馳還出現了大面積車機故障。據媒體報道,6月12日,全國多地的奔馳車主遭遇大面積車機故障,導致其車載導航、CarPlay等無法使用,甚至有車主反映語音控制功能也受到影響。

頻繁召回、大面積車機故障,也讓奔馳在中國的情況更加艱難。2024年,奔馳在中國銷量68.36萬輛,同比減少7.3%。2025年第一季度,奔馳在中國銷量15.28萬輛,同比下降10%。

爲了提振銷量,奔馳在中國不斷降價,其面臨的局面已不是降價就能解決的問題。此前,奔馳曾表示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從2025年到2027年,其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多款專屬的產品,覆蓋所有細分市場和驅動形式。靠加大中國投資,奔馳能挽回如今的頹勢嗎?

降價難改銷量下滑

C級、GLC和E級是奔馳在中國市場的三大銷量支柱,近年來也不斷降價。指導價33.48萬元的2025年款改款C200L運動版,經銷商報價23.48萬元;指導價35.68萬元的2025年款改款C260L,經銷商報價25.68萬元。

綜合來看,C級經銷商報價相比指導價降幅在10萬元左右。

據媒體報道,指導價42.78萬-53.13萬元的奔馳GLC,終端售價優惠最高12萬元;指導價45.18萬-59.98萬元的奔馳E級,終端售價優惠也超過10萬元。

降價背后,是奔馳爲了挽回中國市場的銷量——2024年,奔馳在中國銷量68.36萬輛,同比減少7.3%。2025年第一季度,奔馳在中國銷量15.28萬輛,同比下降10%。

中國市場銷量下滑,也影響了業績。2005年,北京汽車與梅賽德斯-奔馳合資建立北京奔馳,雙方各持有51%、49%的股權。據北京汽車財報,北京奔馳2024年營業收入217.47億歐元,同比下降3.36%;除稅后溢利為24.43億歐元,同比下降18.5%。

在中國自主品牌崛起下,奔馳面臨的壓力不小。據乘聯會數據,1-5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64%,較去年同期增長7.9個百分點。合資品牌方面,5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5.3%,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6%,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5.2%,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

自主品牌的崛起還是源於新能源的優勢。5月新能源車在國內總體乘用車市場的零售滲透率為52.9%。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74.6%;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25.0%;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6.4%。

然而,奔馳的電動車佈局明顯落后。2024年奔馳全球純電車型銷量僅為18.5萬輛,同比減少23%。2025年第一季度純電車型銷量4.55萬輛,同比減少10%。

據車主之家統計的電動車銷量數據,2024年,奔馳EQE SUV銷量7321輛、奔馳EQB銷量3645輛、奔馳EQE銷量3141輛、奔馳EQA銷量2721輛。2025年前五個月,奔馳EQB銷量1395輛、奔馳EQE SUV銷量1341輛、奔馳EQA銷量861輛、奔馳EQE銷量635輛。

這樣的電動車型銷售成績,讓奔馳的電車在中國市場存在感較弱。

此次奔馳召回的汽車大部分也是電動車型。北京奔馳召回自2025年9月27日起,召回生產日期在2018年11月30日至2022年9月17日期間的部分國產EQC汽車,共計13447輛。召回範圍內部分車輛,由於電池管理系統軟件設計原因,高壓電池在極端情況下可能發生熱失控,可能導致車輛起火事故,存在安全隱患。

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北京奔馳召回生產日期在2023年4月25日至2023年8月17日期間的部分國產C級和GLC SUV汽車,共計252輛;召回生產日期在2023年2月8日至2023年10月10日期間的部分進口S級和EQE汽車,共計257輛。召回範圍內部分車輛在之前的召回維修中使用了不正確的保險絲盒,可能導致與其相關聯的系統出現故障,車輛可能失去動力,約束系統、儀表顯示等受到影響。此外,不能排除起火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同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召回生產日期在2020年12月2日至2022年12月12日期間的部分進口A級、CLA級和GLA級汽車,共計2151輛。召回範圍內的部分車輛,由於生產製造問題,渦輪增壓器渦輪外殼上的噴嘴形狀可能不符合規範,在特定駕駛條件下無法滿足排放相關要求,可能存在排放危害風險。

銷量持續下滑,大規模召回反映出的質量問題,也讓奔馳面臨更嚴峻的市場考驗。

電動化佈局不及其他車企

2024年2月,奔馳表示,將不再堅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不過,會燃油車和電動車雙線發展,目前的計劃是到2027年推出一個全新的內燃機車型陣容,使內燃機能夠持續到2030年代。

在2024年的業績説明會上,奔馳表示,「奔馳從2025年開始到2027年,將發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新車攻勢。」

奔馳透露,其制定了多達36款新產品的強大產品更新計劃。其中2025年有4款新產品(3款油車,一款電車),在2026年則會有18款新車上市(油車8款,電車10款),2027年新車數量為14款(油車7款,電車7款)。其中,在高端豪華上,將會有10款油車和10款電車新產品上市;而在覈心豪華產品羣,則有4款油車,3款電車上市。在新生代豪華,合計有3款油車和4款電車上市。

同時,奔馳表示,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從2025年到2027年,其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多款專屬的產品,覆蓋所有細分市場和驅動形式。

資料顯示,自2019年起,奔馳在中國研發投入高達105億元,主要投入方向為電動化和智能化,打造了德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研發網絡。

此外,2017年,戴姆勒(梅賽德斯奔馳品牌)參與自動駕駛初創公司MomentaB輪融資,2024年,奔馳又計劃加大對Momenta的投資,並在2025年至2027年在中國推出的至少四款車型中採用其自動駕駛軟件。

但相比其他跨國車企,奔馳的電動本土化似乎更加緩慢。

2024年4月,沈陽市與寶馬集團舉行深化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寶馬集團宣佈將繼續深化在華佈局,增資200億元用於華晨寶馬大東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為2026年啟動寶馬「新世代」車型的本土化生產奠定堅實基礎。相比奔馳投資的105億,手筆更大。

2024年5月,奧迪與上汽集團、上汽大眾簽署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本土合作。奧迪將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專注中國市場的全新平臺——「智能數字平臺(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並基於該平臺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網聯車型。同年11月,奧迪正式發佈專注於中國大陸純電市場的新品牌「AUDI」,其由奧迪和上汽協同打造。

2025年5月,一汽奧迪Q6L e-tron開啟預售,搭載華為乾崑智駕,配備雙激光雷達和視覺融合感知方案。

在其他車企也在加大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情況下,奔馳也需要儘快找到自己的節奏,以保證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但隨着競爭愈發激烈,留給奔馳的時間或許不多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車圈能見度」,作者:度哥,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