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製藥,十年浮沉

2025-06-17 19:40

十年一夢:戒掉幻想、祛魅神話、走向務實。

2016年波士頓的冬夜,美國製藥巨頭輝瑞總部會議室內,科學家們凝視着來自中國團隊的預測數據,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

一個多月前,輝瑞組織了一場全球範圍內的盲測比賽,這次測試主要是對輝瑞研發的三個尚未發佈的藥物分子進行晶型預測。這是一場對藥物研發核心技術的極限挑戰,參賽名單上,歐美知名機構林立。

測試結果宣佈,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家成立僅兩年、團隊僅30余人的中國初創企業晶泰科技,對三個藥物分子的晶型預測達到了100%的準確,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傳統需要數月的研發過程壓縮到了幾天。

揭曉答案時,國內時間是凌晨三點多,晶泰科技的三位創始人温書豪、馬健和賴力鵬圍坐在電腦前,聽到結果公佈后三人熱淚盈眶。

這次技術勝利,讓晶泰在2017年初正式成為輝瑞的供應商,也拉開了中國AI製藥登上世界舞臺的序幕。

從晶泰科技起步的2014年到如今,十年間,國內AI製藥賽道涌現出了一百多家初創企業,如冰洲石、百圖生科、深度智耀、埃格林醫藥等,他們講着算法和算力的故事,手握「屠龍之術」,向傳統藥企和投資人描繪了一幅顛覆性的藍圖。

他們要顛覆的是新葯研發所面臨的「雙十困境」——一款新葯的研發需要十年以上,投入的研發資金高達十億美元,而成功率只有1%。

時間就是金錢,創新葯苦研發久已。

如晶泰一樣的AI獵藥人帶着極大的熱情闖入製藥圈,他們的願景是讓《我不是藥神》中的場景再也不會出現。而AI就是那把鑰匙,它讓研發進程大幅度提高,研發成本指數級下降。

時間能縮到多短?晶泰科技的創始人馬健曾設想過一個場景:早上設計出一個分子,下午就能把分子的化合物做出來。

AI開啟了一個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的藥物發現新時代。

生物醫藥領域里的錢,似乎又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瘋狂地湧了進來。砸錢砸錢砸錢,資本直接堆高了整個賽道的成長空間。AI製藥公司一時間風光無兩。

此后,賽道開始變得擁擠,企業同質化、門檻低級化問題開始逐一暴露。AI降本增效的能力在藥物發現階段已經得到充分展示,但始終沒能有AI發現藥物上市。沒有亮眼的臨牀數據,AI製藥陷入寒冬,企業紛紛裁員、併購、轉型。

十年一夢,活下來的AI製藥公司們迴歸到了最初的本質:戒掉幻想、祛魅神話、走向務實。

生存法則已然重構,AI製藥的生死競速,纔剛剛進入最驚險的賽段。

從荒漠啟程

晶泰拿到輝瑞訂單的那一年,在大洋彼岸,英矽智能創始人Alex Zhavoronkov正在變賣個人資產維持公司運轉。

Alex出生自歐洲的拉脱維亞,大多數時候,他都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黑色Polo衫,在巴爾的摩的實驗室里向藥企推銷AI靶點發現技術。

每一次展示都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每一次聽到的反饋也基本相似:「想法很好,但請用實驗數據證明」。

儘管現在生成式AI熱度很高,但在Alex把AI和生物學、化學聯繫起來的2014年,還非常早期。

Alex的創業也屬於半路出家,他此前從事的是IT行業,曾任職於ATI Technology,該公司被芯片巨頭AMD收購后,Alex就一頭扎進生物醫藥,並立志作為終身事業。

在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的交叉賽道上,Alex原本想把AI應用於理解和處理基礎生物學數據上(如預測生理年齡)。再和藥企溝通后,他發現AI應用於藥物靶點發現的價值更大。

創新葯研發成功的關鍵在於靶點,所謂靶點就是藥物與人體內生物大分子的結合部位,靶點可以是受體、酶、免疫系統、基因等。多數創新葯研發失敗,都是因為靶點選擇錯誤。

爲了提高藥物研發效率,現代醫學很早就提出了基於靶點的藥物發現方式,如果能夠將疾病與人體內可靶向的靶點進行排列組合,就有可能尋找到某些疾病的治療方法。

但是,人工實驗的方式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成功率很低。

因此,Alex大膽設想,如果基於AI 對數十萬篇醫學文獻、研究項目、臨牀實驗進行查閲,或許可以發現潛在的疾病機制和治療靶點。

Alex向藥企兜售他的想法,一開始藥企想要實驗數據,有了實驗數據驗證之后,又説AI的能力並不強;當Alex説:「我們一起合作吧,會創造奇蹟」,藥企還是不相信。

這是AI在製藥圈出現的前夜——它源於一部分人的先知先覺,他們相信AI可以識別藥物特性的分子、預測生物分子結構,除了成功率大幅度翻倍,還可以縮短研發時間和節省研發成本。至於這種商業模式能否走通,誰都沒有答案。

2014年,晶泰科技在籌備期時,温書豪帶領團隊開始找種子輪的融資,面對的也是茫然的市場,當時的國內對AI製藥的認知近乎空白。

而彼時,中國醫藥行業正深陷「仿製藥困局」。有數據顯示,2017-2020年上市的37個Ⅰ類新葯中,僅3個具備原創新作用機制。在全球401個研發靶點中,中國僅覆蓋80個,創新葯研發如同攀登懸崖。

馬化騰看到項目時,曾對温書豪直言,當時項目報上來,沒有人看過,騰訊以前不投這類,「但是你們做這個事情,是有社會效益的。」

經馬化騰拍板,晶泰科技獲得騰訊2400萬元的A輪融資。此后又多輪加註,成為其重要投資方。

馬化騰投資,拿到輝瑞的訂單,這兩件事在晶泰內部被反覆提及,温書豪説,未必因為它們是最大的事,而是它們發生在晶泰科技最需要的時刻。

Alex也遇見了他的「貴人」。

2018 年,藥明康德的創始人李革領投了英矽智能的新一輪戰略融資,雙方表示要將英矽智能的 AI 技術與藥明康德的實驗能力緊密結合。

這輪融資后,命運的齒輪從此將這家公司拉向中國。在藥明康德投資總監的建議下,Alex決定將公司總部遷往香港。

Alex曾對媒體解釋,「過去20年里,就像在IT行業一樣,中國生物技術行業也已發生了鉅變。中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持續加大,也有完善的合同研發外包組織。在中國可以更快地對人工智能發現的成果進行生物學和化學的驗證。」

AI製藥公司們獲得了早期投資,但市場仍然不成熟,他們決定先潛心「修路」。

馬健和團隊一方面持續地做對外宣傳和市場教育;另一方面,開始擴充晶泰的基礎設施和能力,比如建立晶型實驗室。有了這樣的試驗能力后,晶泰科技不僅可以直接對接企業整塊晶型研究的需求,還能直觀展示預測與實驗結果是否匹配。

Alex則是開發了一套AI軟件系統,用於藥物設計的自動化機器學習。在找到目標靶點后,這套系統可以基於深度生成算法自動設計對應的蛋白質藥物結構。

此時,中國藥企內部也悄然醖釀着一場改革。

2016年,跨國藥企強生旗下的楊森製藥與人工智能企業BenevolentAI達成了協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評估小分子化合物在臨牀的潛力,特別是在帕金森氏症領域。

李星是強生中國原新葯開發領導團隊成員,從事了7年新葯研發工作,見證了強生內部對於AI製藥的認知轉變。

過去,她經常和團隊討論如何讓新葯早點上市,但大家一度很少從IT技術的角度去考慮。這場跨界合作讓李星看到AI和信息化在加速新葯研發上潛力很大。

她開始自學AI,啃了幾十本與AI相關的專業書籍,參加了很多場AI相關的講座和大會。並在2017年,在強生內部做了幾場關於AI製藥研發運營的報告,獲得了去總部做報告的機會。這一趟旅程使她感到,「製藥研發信息化和智能化這事必須做。」

2017年下半年,李星從強生辭職,創辦了製藥研發信息化和智能化公司深度智耀。她給這家公司定下的口號和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新葯」。

「車開過來了」

儘管藥企對AI製藥真正價值的懷疑沒有消除,但新葯研發的痛點一直存在,藥企們開始抱着試一試的態度與這些新興企業合作。

2017年5月,法國跨國製藥企業賽諾菲宣佈與英國AI製藥公司Exscientia合作,開放雙特異性小分子糖尿病藥物,並出資2.5億歐元。

這在當時是藥企與AI製藥公司的一筆鉅額合作,也意味着藥企承認並看中AI製藥公司在藥物發現中的價值。

得到藥企的承認,兩個月后,Exscientia引入了第一筆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此時距離它成立已經過了5年。

以此作為起點,大型藥企越來越樂意和AI公司合作製藥,風投機構的投資意向也紛至沓來。

不過,AI製藥市場真正熱起來是在2020年。

這一年,疫情「黑天鵝」的攪局,醫療領域被推到最前面,人們對於新技術在醫療上的應用需求變得急迫。另一邊,在二級市場,則有了兩支「AI製藥」概念股,Schrodinger(薛定諤)和Relay Therapeutics分別於2020年2月和7月在納斯達克上市。

其中,作為行業內第一家計算藥物研發上市公司薛定諤,市值在那時達到40億美元。

薛定諤出色的表現徹底引爆了二級市場,這股熱潮從美股一路蔓延至國內市場,國內儘管沒有企業上市,但一級市場迎來了融資大熱潮。

當得知晶泰科技要進行C輪融資時,五源資本董事總經理井緒天熱血沸騰,此前公司內部多次討論過晶泰科技,他意識到:「如果不投它,這將成為我職業生涯的一大遺憾。」

他給這家公司開出了領投的TS(投資意向書),投資了數千萬美元。

2020年9月,晶泰科技正式宣佈完成3.188億美元的C輪融資,創造了當時全球AI藥物研發領域融資額的最高紀錄。

資本之所以開始對AI製藥有了青睞,是因為AI+製藥對新葯研發看上去有了實質性的突破。

2020年2月,英國AI 製藥企業 Exscientia 與日本住友製藥合作研發的用來治療強迫症的新葯DSP-1181 進入I期臨牀試驗。這是全球首個由AI 設計的藥物進入人體試驗階段,且項目從提出概念到進入臨牀試驗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而行業平均是4.5年。

同年11月,谷歌DeepMind研發的AlphaFold2,成功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它解決了生物學界50年的難題,從蛋白質空間預測上推動了大分子藥物的一大波躍進。

一個醫藥行業的門外漢,直接給製藥巨頭一記重拳。

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AI製藥行業的價值被大規模討論,人們對於AI與藥物研發的態度要麼是「完全走不通」,要麼則是顛覆式創新。但僅僅從此刻來看,AI製藥的這些創業者們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從動脈網統計,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內外有超過50家AI+新葯企業獲得了融資,合計融資總額超過45億美元。

投資人對AI製藥的價值判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的夏天,Alex意識到中國的市場越來越重要,他找到了任峰,也就是后來在中國的合夥人。

任峰有一份漂亮的履歷,名校哈佛出身、全球第二大藥企的雙部門負責人以及中國龍頭CRO公司美迪西上市路上的幕后推手。

有一個説法是,任峰加入英矽智能之前,這家公司沒有真正做藥的人,基本上都是一羣 AI 工程師。任峰的來意明確:讓公司轉型成為一家真正的AI製藥公司。

他一手搭建團隊,招兵買馬,兩年多的時間,組建了一支近150人的藥物研發團隊;一手大刀闊斧,叫停低價值管線,集中力量推進高值項目。

2021年2月底,任峰帶來團隊迅速提名了英矽的第一個PCC(臨牀前候選化合物)。據媒體報道,這也是「全球首款AI藥物的臨牀前候選化合物」。

AI製藥持續火熱,市場上涌現了許多新玩家。據媒體統計,2020年國內共成立了38家AI製藥公司,如冰洲石、智化科技、超維知藥、深勢科技、望石智慧等企業。與早期創始人不相同的是,這些新公司的創始人大多是技術出身,沒有藥企工作背景,他們選擇從各個環節來協助藥企完成AI製藥。

除此之外,國內的BAT們也都坐不住了。

李彥宏親自掛帥,牽頭成立了AI生命健康平臺「百圖生科」。

騰訊COO任宇昕也在這一年,宣佈騰訊正式推出首個AI驅動的藥物研發平臺「雲深智藥」。

阿里與浙江大學以及多家學術機構合作成立了阿里健康醫藥實驗室,以AI技術為核心,聚焦於藥物篩選、新葯研發等關鍵領域。

華為就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的崗位,開出了最高超百萬的年薪。

至此,這羣AI創業者們迎來了一批虎視眈眈的對手——互聯網巨頭,他們幾乎囊括了中國最頂尖的一批AI技術人才。 

AI製藥的三大主力版圖也逐漸形成,即傳統藥企派、AI製藥新勢力,以及互聯網巨頭。

2020年,國內 AI 製藥賽道的融資次數達到12起,融資總額達到27.23 億元人民幣,這一年被稱為AI製藥元年。

狂歡下難啃的硬骨頭

值得一提的是,AI製藥的狂熱,是圈外人推起來的。

涌進來的熱錢很大一部分源自TMT基金。

一位曾尋求過標的該類基金的投資人曾這樣告訴媒體,在他看來,投資AI技術和互聯網本就是他們的老本行,AI製藥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藉此切入萬億規模的醫藥市場。

帶着互聯網鮮明的風格,TMT基金在AI製藥領域跑馬圈地。他們期望像共享單車一樣,能在幾個月內砸錢燒出頭部選手。

AI製藥兼具了快和慢的一體兩面。一面是互聯網唯快不破,一面是製藥行業的十年磨一劍。兩種思維的碰撞非常激烈。

而所謂的AI製藥,核心到底是「AI」,還是「製藥」,長時間以來,行業自身也沒有答案。

正因如此,這也為日后AI製藥的發展埋下了一些矛盾的伏筆。

狂奔一陣后,檢驗成果的時候到了。對於整個製藥行業而言,理論上再優秀的分子,都要經過臨牀階段的驗證。

然而,預想中的新葯並沒有如約而至。

2022年7月,全球首款AI設計藥物DSP-1181被住友製藥停止開發,原因是臨牀I期的研究並未達到預期標準。

一條臨牀管線,從橫空出世到悄然消失,也不過短短兩年。

究其根本,是因為數據和算法同質化嚴重。

高質量、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物醫藥數據是AI模型訓練的基石,但現實中數據分散、有壁壘且質量參差不齊,限制了 AI 模型性能與泛化能力。

英矽智能的任峰向億歐提到,AI製藥公司的數據絕大多數來源於藥企、科研機構或院校公開的數據。而藥物研發數據多數存在藥企手中,屬於企業的核心資產,藥企不會輕易共享。

早期AI製藥創業者們熱衷於靠AI製藥講故事。望石智慧的創始人周杰龍告訴億歐,2020年以前,很多AI製藥公司做的大而全,比如分子篩選、蛋白質結構的預測等等,講起來引入了AI很「科技」,但實際上沒看到真正的突破。

2020年以來,AI製藥企業們依靠AI技術的幫助下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藥物,但人工智能發現的化合物並不能保證臨牀試驗的成功。另一方面,算的結果不準,藥企也不再想買單,他們認為這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與此同時,AI製藥的商業化路徑也一度被人詬病。

當前,國內AI製藥公司對應的商業方向主要有三個:Biotech(創新葯企)、CRO(研發外包服務機構)和SaaS(軟件工具型公司)。

有媒體曾犀利的指出,頂着「AI製藥第一股」的晶泰科技,撕掉AI標籤,實則就是一家為藥企提供服務的CRO公司。事實也是如此,藥企是其目標客户,晶泰主要提供臨牀前階段的藥物發現以及一些智能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這種模式很依賴於大型藥企,也與整個醫藥融資大環境高度相關,如果醫藥公司融資難度增大,那麼研發新葯的意願也將顯著降低。

而走自己做藥模式的英矽智能,內部研發多條自研管線,但製藥周期長,藥物尚未商業化。結果便是,研發投入令其負債淨額持續攀升,陷入鉅額虧損。

2022年下半年起,持續了兩年多的資本狂歡進入凜冬。

2023年4月,AI藥物研發公司BenevolentAI的一款AI藥物,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局部泛Trk抑制劑BEN-2293,因在IIa期臨牀試驗沒有達到次要療效終點而終止,並引發了公司的裁員。

同年6月,英矽智能闖關IPO失敗,更加重了行業的寒意。

國際上,AI製藥界最大的併購案誕生:Recursion和Exscientia宣佈已達成最終協議合併。作為AI製藥領域的明星公司,Exscientia合併后,將不復存在。

十年一夢,Exscientia成了AI製藥領域爆發、泡沫破裂的一個註腳。

回顧整個2023年,國內僅1家AI藥企獲B+輪融資,英矽智能、晶泰科技等股價暴跌,一級市場融資縮水超70%。

AI製藥的故事瀕臨破產,行業真相浮出水面:全球300條AI管線中,進入三期的不足5條,成功上市的新葯仍是零。

「講故事的PPT抵不上一份臨牀報告。」一位投行老總在陸家嘴酒局上慨嘆。

泡沫破裂聲中,80%融資流向頭部企業,中小玩家在融資寒冬中掙扎求生。

命運的分野

2023年初,第一家AI製藥上市公司薛定諤正試圖與AI劃清界限。

當聽到分析師將薛定諤稱為一家AI製藥公司后,CFO傑弗里·波格斯立馬打斷對方,表示薛定諤不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是一家擁有專有軟件的製藥公司。

薛定諤的CEO Ramy Farid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對我而言,被描述為一家AI公司,就像是把自己描述成一家使用Office軟件的公司一樣。」

在Farid看來,沒必要「神話」AI,並希望大家應該淡化AI標籤。

薛定諤官網最新的介紹已經改為:薛定諤的計算平臺由物理學提供支持,正在改變療法和材料的發現方式。

作為風向標的薛定諤指出了AI製藥企業的重新定位:AI是加成,本身還是要回歸製藥。

2024年隨着行業的洗牌,AI製藥也越過了那個以談技術、講概念為主的階段,變得更加務實。

玩家們也在不斷變化的行業局勢中,走向了各自命運的分野。

2024年8月,科技創新領域傳來重大消息,晶泰科技與能源巨頭協鑫集團正式簽署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金額高達1.35億美金(約合人民幣10億元)。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自動化在鈣鈦礦、超分子、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碳硅材料等領域研發新材料。

温書豪把進軍新材料領域看作是公司的二次創業。他告訴媒體「晶泰未來一定是一家AI平臺公司,我們將自己定義為垂直行業的AI創新研發平臺。」

從醫藥大跨步來到新材料后,晶泰科技進一步擴大了商業化的探索,佈局農業、新能源與消費品領域。這些新業務相較於藥物研發,不需要經過漫長的臨牀實驗流程,能更快帶來回報。

至於醫藥,温書豪説,「我們不推動自有藥物上市,而是由客户完成后續的臨牀開發,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找準自身定位的晶泰科技迎來了高光時刻。2024年6月13日,港交所內鍾聲迴盪。三位創始人温書豪、馬健、賴力鵬相視而笑,197.59億港元市值躍然屏上。

在中國AI製藥行業,晶泰科技是第一家上市的AI製藥公司。晶泰的名字XtalPi,Xtal代表晶型的Crystal,Pi代表圓周率,寓意從物理角度切入製藥業。從生物製藥出發,晶泰步入了更廣闊的市場。

有人上岸,有人卻消失得無聲無息。

2024年8月,AI製藥企業超維知藥的兩家公司均已顯示註銷。超維知藥成立於2020年,正是AI製藥賽道創業和融資最鼎沸的那幾年。2021年7月,超維知藥宣佈獲得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投資方為中信資本旗下的淳信長贏。

超維知藥曾在業務上有着清晰的商業規劃,業務上對標英矽智能。

然而,無論是自研管線還是合作,超維知藥都沒能拿出亮眼的成果。直到在市場上消失。

市場下行期,怎麼活下去,變成AI製藥公司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中國AI+藥物研發頭部企業幾乎都在跨界轉型。

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中,深勢科技和宜賓政府聯合打造新能源材料數智創新項目,基於其AI for Science大模型,為宜賓政府新能源產業提供支撐,項目總投資數億元。

同樣,百圖生科也宣佈與大北農達成戰略合作,共建大農業生物科技AI大模型,由此進入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領域。

相比於各大玩家開闢第二戰場,AI製藥的另一大巨頭英矽智能則選擇將製藥一條路走到底,並試圖蹚出一條自我造血的路。

任峰告訴億歐,過去10年英矽智能一直在做AI製藥的商業化探索,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最初以提供軟件平臺服務,到軟件和藥物發現並駕齊驅,最后到向AI驅動的Biotech發展。每走一步離行業的本質就更近一步:拋開AI的光環,研發與合作進展和財務指標成為企業價值的關鍵。

2024年3月,英矽智能第二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火線IPO背后既有投資人的壓力,也預示了這家公司轉身biotech的野心。只是,這其中的過渡期實在太短了。

英矽智能的IPO之路再次折戟。

奔向下一個十年

2024年AI製藥處於變革之際,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站出來,為生物學站臺:人人都必須學會計算機的時代過去了,人類生物學纔是未來。

不止黃仁勛,馬斯克、李彥宏、張一鳴、黃錚等一眾功成名就的大佬們都表現出對生命科學的強烈興趣。

2021年,黃崢卸任拼多多董事長,轉向食品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卸任董事長之前,黃崢便與團隊一起設立「繁星慈善基金」,致力於推動生物醫療、農業食品等科學研究。

張一鳴卸任字節跳動CEO時,在給內部全員信中,他表示虛擬現實、生命科學、科學計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現黎明之曙光,而要抓住這次機會,需要創新者們突破業務的慣性去探索。為此,張一鳴提到自己將以十年為期,持續參與到這波科技變革的浪潮之中。

王小川卸任搜狗CEO,在內部信中稱自己「往后二十年,希望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盡一份力。」

這羣互聯網大佬們在互聯網浪潮中創業、浮沉,功成名就之時,生命科學又成爲了他們共同選擇的下半場。顯然他們都意識到了,相較於計算機科學、軟件、芯片等領域,生命科學的複雜度要高得多,也是理解起來最難的科學。

AI製藥的期望破滅了嗎?

並沒有,誰都可以仰望星空,但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

AI技術平臺創造產生創新分子的能力,到今天已經毋庸置疑。波士頓諮詢(BCG)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AI分子已經展示了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臨牀成功率:

AI生成的藥物分子在I期臨牀試驗中,成功率高達80%-90%,而在以往,成功率僅為50%。

過去,行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泡沫,但並不都是壞事。如同晶泰科技、英矽智能這樣的先行者們,十年間,他們比很多創業公司都更早地開始了不畏艱難的開拓,讓技術和研發開始市場化,行業纔有了從無到有的基礎建設。

同時,承認當前人工智能的侷限性,理性地看待AI與藥物研發的關係,正是行業「祛魅」存真的開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AI製藥從一開始的異軍突起,到現在作為「製藥新基建」匯入了傳統制藥的主流。

許多大型製藥公司將AI製藥企業引入作為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可上市的藥物。

比如,輝瑞、葛蘭素史克、諾華等全球頂級生物醫藥公司建設數據科學驅動的機器學習中心,賽諾菲立志成為首家由AI大規模驅動的大藥企。

阿斯利康也宣稱人工智能賦能超50%的小分子管線,強生聘請了超過6000名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專家,優化研發和組織決策。

2025年初,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技術突破引發全球AI產業範式變革,同時也為藥物研發注入「普惠算力」的新動能。這一里程碑事件,讓AI製藥再次進入聚光燈下。

AI製藥開始了二次進化。

峰瑞資本的合夥人人馬睿研究了多年的生物科技,他把AI製藥分成1.0時代和2.0時代,AI1.0是判別式AI,AI2.0則是生成式AI。在他看來,在AI製藥1.0時代,大家通常認為AI是不靠譜的,用物理的方法更準確。但現在生成式AI會改變這個情況,從只能做預測,到能做設計和生成,這將是最大的技術突破。

走過10年產業化之路,AI製藥行業已經完成從0到1的搭建;現在走到了第二階段,人工智能可以自主發現靶點以及合成藥物分子,在臨牀和真實世界的研究上也有較好的應用。

前FDA評審官杜濤預測,AI製藥賽道下一個投資熱點在於AI臨牀。

從全球來看,AI臨牀這一賽道已經初具規模。全世界有幾十家從事AI臨牀服務的公司,且很多跨國藥企都對AI臨牀設計公司進行了直接投資。

目前,國內已有的一百多家AI製藥企業,大多集中於前端的靶點/分子階段,使這部分賽道變得十分擁擠。

而AI臨牀介入的是成本80%的大蛋糕,無論是自己做藥省這80%的錢,還是給大藥企做服務賺這80%的錢,都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當下,AI製藥企業們也意識到「跑出差異化」的重要性,正在逐漸打開AI技術在新葯研發產業中的應用思路,不再追求泛泛而談,而是腳踏實地解決問題、交付成果。

2025年5月,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發起了衝擊。IPO之路的曲折,恰如AI製藥技術落地的縮影——充滿挑戰,卻從未止步。

寫在最后

站在2025年回望,國產生物醫藥創新葯起步,人工智能技術迎來爆發性發展,AI製藥的十年曆史,是人們拿着人工智能的「錘子」敲生物的「釘子」的歷史。

我們不能指望拿着AI的大錘,到處敲一敲就可以顛覆製藥行業,但每一次人類工業革命,都是工具的革命。

正如2015年,中國的創新葯行業迎來蓬勃發展。

幾乎是同一時間,以晶泰科技為首的中國第一批AI藥企也陸續成立,成為中國創新葯的新興力量。

十年跋涉,中國AI製藥已從荒漠行者變為綠洲建造者。這一次,創業者不再談論顛覆,而是打磨每一組數據、推進每一條管線。他們的目標從未改變:讓第一粒中國AI設計的藥片,真正落入患者掌心。

AI製藥的黃金時代,纔剛剛拉開序幕。

參考資料:

《揭祕AI製藥》——中國企業家雜誌

《這家拉脱維亞人創立的公司,衝刺「國內AI製藥第一股」》——中國企業家雜誌

《從圈外人的狂歡到冷靜:AI製藥,一場迴歸於藥的漸進式變革》——深藍觀

《李彥宏創立的生命科學公司完成新融資,科技大佬們為何都偏愛「長生」?》——健聞諮詢

《當AI製藥企業開始抱團取暖》——氨基觀察

《AI製藥打響突圍賽,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氨基觀察

《潛龍在淵:AI製藥奔向下一個十年》——智藥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億歐網」(ID:i-yiou),作者:周婧,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