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馬斯克悄悄給新車增加硬件傳感器,特斯拉官方FSD介紹刪除「輔助駕駛」:這就是自動駕駛

2025-06-17 16:58

L2陣營的「反攻」,悄然而至。

海外第一槍:不出意外是特斯拉

「悄然」是因為智能車參考昨天剛剛介紹過新版Model S/X,增加了一項極其關鍵卻不易察覺的配置:

特斯拉也沒大張旗鼓,但不動聲色地改了量產方案描述口徑

官方對整個FSD的性質定義,也不一樣了。

特斯拉新車全面升級

看出來新車增加了什麼嘛?

一個車外前視攝像頭

實際上,之前的賽博皮卡、煥新Model Y都有相同的配置。

當時特斯拉官方的描述是:

前視攝像頭為自動輔助駕駛(automatic assisted driving)和智能召喚功能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隨着新版Model X/S公佈,官方的措辭改成了:

前視攝像頭為自動駕駛(Autopilot)、自主泊車和智能召喚功能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完全刪掉了「輔助」二字,重新將FSD定義成「自動」。

Autopilot可以理解成自動駕駛,也能理解成「自動巡航」。而在FSD,系統自主跟導航走的「巡航NOA功能」,早就貫通了城市、城區及泊車場景,體驗上已經是全流程自動化。

特斯拉和馬斯克的本意應該也是如此。只不過這次比較含蓄,沒有用「完全自動駕駛」來形容,而是潛移默化把FSD(Full Self-Driving )做成產品方案名稱,佔領用户心智。

從完全自動駕駛,到自動輔助駕駛,再到現在的自動駕駛,這又何嘗不是馬斯克在營銷宣傳上的的「切香腸」戰術呢?

國內官方明確L2宣傳規範的背景下,所有自主玩家在宣傳時都強調「輔助」二字,特斯拉如今反其道行之,「輔助」扔掉,「智能」也不看在眼,直接官宣「自動」,勇氣可嘉。

不過具體到中國是不是也這麼宣傳,目前還不得而知。

問題是,話術更改的背后,有必要搞搞清楚是特斯拉真有底氣,還是馬斯克又飄了。

特斯拉現行方案、技術體系,能支撐「自動駕駛」嗎?

數次軟硬件迭代更新,現在路上跑的特斯拉的FSD套件方案,實際上已經有眾多版本。

過早的方案就不討論了,受制於當時軟硬件技術水平(比如早期採用英偉達、Mobileye芯片版本),無法體驗特斯拉最新技術成果。

從2019年投產的HW 3.0硬件開始,特斯拉轉向自研算力芯片,自研高度集成的SoC+MCU,具備全套芯片設計+圖像識別算法+多傳感器融合+應用層軟件開發,單芯片算力達72TOPS,板卡算力達到了144TOPS。

第一代Model 3/Y,包括2019年后的Model X,2021年后的Model S,都搭載了HW 3.0,對應的傳感器方案是:前向毫米波雷達+環視攝像頭+超聲波雷達。

HW4.0基礎的「煥新」版,包括新的S3XY,算力700TOPS+,最大的特徵就是馬斯克一口氣取消了所有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全車8個攝像頭,承擔所有行車+泊車任務。

北美市場全部為這種8攝像頭純視覺車型,中國市場后續版本又加回了毫米波雷達 。

而這次的更新,讓純視覺版本HW4.0,車外攝像頭從8個變成了9個。

所以現行的特斯拉車型,在FSD硬件方案上至少有4個版本:

HW3.0、8攝像頭的HW4.0、8攝像頭+1毫米波雷達的HW4.0,以及最新的9攝像頭HW4.0。

多版本並不妨礙FSD軟件更新推送

最新版本V13.2.9(5月推送),核心技術升級包括

36Hz全分辨率AI視頻輸入原生AI4(即HW4.0)輸入與神經網絡架構4倍數據縮放能力5倍訓練計算擴展2倍延迟降低優化城市街道/高速公路速度策略

功能上,FSD增強了掉頭、泊車下的非規範場景理解、改進獎勵預測以降低碰撞風險、提升攝像頭清潔效率、規控升級FSD體驗更絲滑,以及上了自主規避臨時道路封閉功能。

官方透露后續還會增加不同車庫、車道、車位的定點自主泊車能力。

這些更新,完整覆蓋HW3.0和HW4.0的各個配置、各個車型

而特斯拉整個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不包括硬件),只有數百人左右,遠遠小於國內動輒千人起,甚至四五千人的規模。

現在特斯拉對自己的技術路線惜字如金甚至絕口不提了,但從目前的OTA範圍、研發隊伍,以及FSD本身的性能,其實可以看出線索。

后端,特斯拉肯定已經有一個統一的自動駕駛基座模型,規模之大,可能遠超任何自主玩家。

之前小鵬透露基座模型參數720億,算力集羣10 EFLPOS。而特斯拉的算力儲備Cortex,建成規模約30 EFLPOS…….

超大規模基座模型,架構很有可能就是VLA,解決Corner case的方式也從數據層面的大力出奇跡,轉向更關鍵的大模型認知理解能力:我在哪?周圍發生了什麼?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畢竟,你我考駕照都不是通過模仿其他司機行為才通過的,而是在理解路況車況的基礎上,學習最簡單的駕駛操作知識。

馬斯克「第一性原理」既體現在傳感器層面,也體現在算法架構層面。

基座大模型需要通過預訓練,具備基礎的認知能力、駕駛技能,然后還要通過針對性強化學習,保證安全可靠性。最后,就是把訓練好的大模型「蒸餾」成車端能搭載的「小模型」。

當然這個車端「小」模型也非常大,至少要數百至一千TOPS 算力支持。

至於不同車型傳感器、算力配置,只需要做輕量調整適配。比如HW 3.0就是進一步蒸餾,得到一個保留大部分基本能力,但144TOPS也能跑起來的的模型。

實際大家很容易就能發現,具備基礎的認知理解現實世界能力的基座大模型,落地應用遠不止眼前的智能輔助駕駛。

明年亮相的HW 5.0硬件,據透露算力已經達到數千TOPS,這可能纔是特斯拉敢於去掉「輔助」,直接説「自動駕駛」的根本原因。

這條路線其實國內玩家也在走,比如小鵬的自研圖靈AI芯片、蔚來天璣芯片,以及華為四激光雷達但未透露具體算力的ADS 4.0方案……

本質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相同,只不過國內的名字叫「L3」。

Two more things

今天是兩件「小事」。

特斯拉Robotaxi前兩天剛剛上路,被看成L4賽道「最大鮎魚」以及可能的「顛覆性因素」。因為特斯拉Robotaxi完全不同於Waymo、Apollo、小馬智行等傳統L4玩家,用超多傳感器冗余+部分規則算法來保證安全可靠性,而是採用超大算力+模型,賭AI司機的智能涌現

車型就是Model Y,網友問及是否量產車可用?馬斯克只是回答「軟件是全新版本」。很有可能,特斯拉Robotaxi硬件版本和量產車完全一樣,軟件則可能是期待已久的FSD V14。

政策上,北美也即將為特斯拉Robotaxi開綠燈:NHTSA據說正在考慮允許特斯拉這樣的「自動駕駛公司」,生產上路不符合現行機動車規定的車型,比如去方向盤等等。

傳統L4量產落地進程纔剛見到曙光,L2陣營的反攻,來的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猛烈。「升維」Robotaxi如果大量落地且效果不錯的話,L4該如何迴應?

最后,FSD在中國終於要大規模推送了

之前只有部分門店的煥新版Model Y試駕車輛有,而從6月起,FSD開始逐步向更多車型覆蓋。

訂閲模式上也可能會推出更靈活的月付來降低體驗門檻。

一旦FSD體驗能夠轉換為口碑再形成賣點,特斯拉目前的銷量逆境應該會得到翻轉。

問題是月付訂閲,多少錢合適?買斷是6萬4,月付交個朋友的話…1999?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智能車參考」(ID:AI4Auto),作者:賈浩楠,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