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7 10:1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興業研究
本報告系統梳理了ESG ETF產品特徵、全球發展歷程、典型市場實踐與未來前景。作為結合指數化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金融工具,ESG ETF在兼具低成本、高透明度和流動性的結構優勢基礎上,進一步引入ESG篩選標準,旨在實現財務回報與可持續發展雙重目標。
自2005年首支產品發佈以來,ESG ETF在《巴黎協定》與歐盟《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等政策推動下,於2018–2021年間實現爆發式增長。特別是歐洲市場,在監管強制披露與政策引導的雙輪驅動下,ESG ETF不斷擴容。美國市場則以貝萊德、先鋒領航集團為代表,形成了SUSA、ESGV等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組合,策略上體現出「深度篩選」與「廣泛排除」的兩種路徑。
對比分析發現,歐美市場ESG ETF在產品結構、指數選取、業績表現等方面各具特色。美國ESG ETF以高流動性與操作靈活著稱,適合中短期配置;歐洲ESG ETF則在制度化與策略深度方面走在前列,更強調長期價值。
中國ESG ETF起步很晚,從2021年發展至今,已形成由大型基金公司主導、主題日趨細化的初步格局,儘管整體體量尚小,但部分產品在收益和風險控制方面已展現出競爭力,且呈現出「低波動+抗風險」的「ESG緩衝效應」。當前中國市場在固收ESG ETF方面仍屬空白,亟需通過指數體系完善、產品創設機制探索和監管支持等手段實現突破。結合國際經驗,可持續債券類ETF與ESG評分型債券ETF兩類路徑各具特色,前者強調可持續主題導向,后者突出風險調整與信用改善。
展望未來,ESG ETF將在政策扶持、長期資金需求、國際標準趨同等多重因素推動下持續擴容,特別是在債券領域具備廣闊成長空間。中國市場亦有望藉助雙碳目標、養老金入市等政策機遇,加快ESG ETF產品供給,逐步實現從「小眾主題」到「主流資產配置工具」的戰略轉型。
一、ESG ETF產品概述
「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以下簡稱ETF),簡稱「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是一種跟蹤「標的指數」變化、且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投資人可以如買賣股票那麼簡單地去買賣「標的指數」的ETF,可以獲得與該指數基本相同的報酬率[1]。
1.1 ETF產品概述
ETF作為一種特殊的開放式基金,既吸收了封閉式基金可以當日實時交易的優點,投資者可以像買賣封閉式基金或者股票一樣,在二級市場買賣ETF份額;同時,ETF也具備了開放式基金可自由申購贖回的優點,投資者可以如買賣開放式基金一樣,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購或贖回ETF份額。因此,ETF兼具封閉式和開放式基金的優點——投資者既可在二級市場買賣份額,又能以一籃子證券與基金公司申購贖回份額。
總體來看,相比傳統基金產品,ETF具有多項獨特優勢:
1)成本低廉:ETF管理費率通常較低(寬基型ETF低至年管理費率0.15%、年託管費率0.05%),且場內交易免申贖費和印花税;
2)流動性好:ETF在交易時段內實時定價,部分ETF還能T+0迴轉[2],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3)透明度高:持倉每日披露,投資組合公開透明;
4)分散及套利機制:ETF跟蹤指數,持倉分散降低個股風險,並有套利機制保證基金價格與淨值接近。憑藉低成本、多樣化和靈活交易等優勢,ETF已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3]。
1.2 ESG ETF產品概述及發展歷程
ESG ETF是一種將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的ETF產品,旨在實現財務回報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ESG ETF通過排除不符合ESG標準的標的,優選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表現突出的標的,使投資組合兼顧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訴求。隨着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ESG因素在投資決策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推動了ESG主題指數和ETF的快速發展[4]。ESG ETF結合了ETF低成本、高流動性和高透明度的結構優勢以及可持續發展和風險管理的ESG投資理念,滿足了監管者和投資者在可持續金融方面的需求[5]。但需要看到,儘管ESG投資理念受到廣泛關注,受限於尚不成熟的ESG投資策略以及尚未統一的ESG評價標準,當前很多投資者對ESG ETF的發展依然持觀望態度。
回顧ESG ETF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與ESG的發展息息相關。ESG理念最早在20世紀后期興起,但真正應用於ETF產品是在21世紀初期。2005年前后,市場上出現了首批ESG相關指數基金和ETF(如道德指數基金等),但當時規模較小,投資者認可度有限。關鍵里程碑發生在2006年,聯合國正式提出責任投資原則(PRI),提高了全球投資者對ESG投資的關注。到2010年代中期,全球頭部指數公司如MSCI和FTSE Russell開始推出ESG指數,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嘗試推出ESG ETF[6]。2015年《巴黎協定》的簽署進一步推動了全球資本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此后的2018~2021年間,全球ESG ETF進入快速增長期。截至2021年底,全球股票類ESG ETF總資產達到約3,987億美元,是2018年底的近7倍,股票類ESG ETF佔全球股票ETF的比例也從2018年的2.2%攀升至2021年的6.9%;同期全球債券類ESG ETF亦快速擴張,截止2021年底總規模攀升至613億美元,是三年前的近4倍,佔全球債券ETF比重也從2018年的2.5%升至4.8%[7]。
但進入2021年后,歐盟開始正式實施《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要求資產管理人按規定披露其投資產品在ESG方面的影響。SFDR將基金分為Article 6(無可持續發展目標)、Article 8(促進環境或社會特徵)和Article 9(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極大提高了ESG信息透明度和產品標準化水平的同時,也對ESG產品發展包括ESG ETF市場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歐洲各國政府紛紛強化其氣候承諾,例如歐盟提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於2021年立法通過《歐洲氣候法》。在政策強監管與政府倡導的雙輪驅動下,投資者風險偏好和資金配置方向迅速轉向可持續領域。
SFDR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基金行業ESG信息披露的標準,導致部分主動型ESG基金由於難以滿足Article 9的嚴格標準,被迫下調評級或下架,使得短期內此類產品出現資金淨流出。例如,2024年第一季度,Article 9基金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資金淨流出,累計淨流出約40億歐元[8]。而與此同時,嚴格程度相對較低的Article 8產品在同季度實現了約140億歐元淨流入,其中透明度更高、費用更低的ESG ETF迅速吸引大量資金,成為推動Article 8產品快速增長的主力之一[9]。總體來看,由於ETF產品合規性更高(持倉透明、規則明確),能快速適應SFDR分級(特別是第8/9類),更容易保留ESG標籤;其次,ETF低成本的優勢能為SFDR壓力下創設成本日漸高昂的ESG產品提供更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以上因素均促使基金公司加速將傳統ESG產品「ETF化」。
正因為ESG ETF產品展現出的上述優勢,進入2022年后,儘管全球金融市場整體表現疲軟,ESG ETF市場仍呈現韌性。2022年全球股票類ESG ETF規模雖然因市場整體走弱而下降13%,但ESG產品在股票ETF中的規模佔比卻持續上升,從2018年底的2.2%增長至2022年底的7.0%[10];與此同時,全球債券類ESG ETF佔債券ETF總規模的比例也進一步上升至5.0%[11]。
雖然從2023年起,ESG投資在美國市場面臨了政治方面的挑戰,開始出現反ESG風潮,甚至個別反向主題基金(如投資「罪惡」產業的B.A.D. ETF)被推出以迎合這種情緒,導致2023年美國部分ESG基金出現資金淨流出,ESG資產增速階段性放緩。不過在歐洲等地區,政策與投資者需求依然支撐着ESG ETF持續發展,產品創新層出,ESG投資策略也從傳統的負面/正面篩選拓展到氣候主題、淨零路徑等多元策略,與美國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二、典型ESG ETF產品分析
2.1 美國市場代表性ESG ETF
美國市場存續多隻標誌性的ESG ETF,規模和業績在業內具有代表性。iShares是全球領先的ETF品牌,隸屬於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iShares提供多樣化的ETF產品,涵蓋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因子投資、ESG等多個領域,致力於為個人與機構投資者提供低成本、高流動性和透明度的投資工具。從ESG產品線來看,iShares提供涵蓋全球/美國/歐洲/新興市場的多層次ESG ETF產品:
1)ESGU:覆蓋美國市場的廣義ESG績優公司[12];
2)SUSA:精選美國ESG表現最佳企業(嚴格剔除ESG低評分公司)[13];
3)ESGD:聚焦除美加外的發達國家ESG優質公司[14]。
美國市場另一大ESG ETF重要提供者是Vanguard(先鋒集團),作為全球第二大資產管理機構,Vanguard以超低費用率和長期被動投資策略聞名於世。Vanguard的ESG ETF產品線兼顧廣泛性與策略深度,其ESG ETF包括:
1)ESGV:追蹤美國市場的廣義ESG指數,採用排除法剔除菸草、化石燃料等不符合可持續原則的公司,主要覆蓋美股大盤股[15];
2)VFTAX:更嚴格的社會責任篩選標準,側重大型ESG績優股[16];
3)VSGX:投資非美國全球市場(含發達+新興)的ESG優質公司[17];
4)VCEB:投資ESG評級較高的美國公司債券,用於固收配置[18]。
爲了深入分析ESG ETF產品特徵,報告選取iShares MSCI USA ESG Select ETF(SUSA)與Vanguard ESG U.S. Stock ETF(ESGV)作為代表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兩支ESG ETF產品雖然均專注於美國股票市場,但在ESG篩選策略與指數構建方法上存在鮮明差異:
1)從策略對比來看:iShares SUSA採用的是嚴格的ESG精選機制,依據MSCI評級剔除低評分企業,僅保留ESG表現最優的公司,強調ESG績效的「深度」;而 Vanguard ESGV則採用廣義排除法與可持續標準結合的策略,通過FTSE指數體系對整個美國股市進行ESG風險過濾,強調ESG覆蓋的「廣度」;
2)從持倉對比來看,根據兩隻ESG ETF的最新重倉數據,可以看出它們在環境(E)、社會(S)與治理(G)三個維度上的投資佈局具有一定的共性與差異。
總體而言,iShares SUSA與Vanguard ESGV的重倉股均以信息技術行業為主,但Vanguard ESG美國股票ETF更側重科技與金融板塊,對少數關鍵公司的依賴程度較高,ESG風險暴露相對集中,這種配置差異也反映出兩隻基金在ESG策略實施上所體現的風格取向與風險偏好。iShares MSCI整體持倉表現出更多元和更均衡的ESG風險分散,除了科技板塊外,也關注消費和材料行業的防禦性及ESG穩定性;而Vanguard更傾向於大型科技企業與金融企業的組合,整體ESG表現更多依賴於少數幾個關鍵公司的ESG績效,具有相對集中化的ESG風險暴露。
從淨值走勢來看,ESGV在最近一年整體跑贏SUSA,但在回測期初始兩年,整體顯著跑輸SUSA。但無論是ESGV還是SUSA,僅在最初的一年回測區間(2021年1月-2022年1月)跑贏標普500,此后長期略微跑輸,但總體淨值走勢趨同於美股大盤。
從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的數據來看,SUSA、ESGV與標普500的年化波動率分別為17.48%、16.48%與16.36%,整體波動水平相近,説明三者在風險暴露上並無顯著差異。最大回撤方面,ESGV為-21.89%,略高於SUSA(-20.96%)和SPX(-20.85%),顯示其在市場回調階段面臨更大損失。
在風險調整后的收益表現上,ESGV夏普比率為0.46,略優於標普500(0.41)與SUSA(0.40),表明在波動相近的前提下,ESGV實現了略高的單位風險收益。這種差異雖不顯著,但在控制波動的基礎上提升了收益效率,顯示出ESG策略在中期投資周期中具備一定的風險補償能力。
總體而言,ESGV和SUSA在控制波動和風險收益比上的表現與大盤指數相近,未呈現出ESG策略明顯優於或劣於市場基準的實證證據。這也提示投資者,ESG因素的長期效應或許更需放在更長周期或更細化策略維度下進一步評估。
2.2 歐洲市場代表性ESG ETF
Amundi是歐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總部位於法國,隸屬於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集團(Crédit Agricole)。作為歐洲ESG投資領域的重要推動者,Amundi 在可持續投資方面佈局早、策略全面,旗下管理多隻涵蓋不同地區與資產類別的ESG ETF產品,服務於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的可持續配置需求。其ESG ETF系列主要包括 Amundi MSCI Europe ESG Leaders、Amundi MSCI World ESG Leaders、Amundi MSCI EM ESG Leaders[19]等。其中,「ESG Leaders」系列基於MSCI ESG評分體系,對原始指數進行高評分篩選與爭議行業排除,傾向於大盤、高ESG表現公司,適合追求穩定增長的投資者;而另一類「ESG Universal」或「ESG Enhanced」產品則採用權重優化或温室氣體強度調整等方式,在保留廣泛市場敞口的同時實現ESG目標,強調「漸進式轉型」路徑。
不同產品在地域(歐洲、全球、新興市場)、策略(精選型vs優化型)和行業權重上存在差異,投資者可根據風險偏好與ESG優先級進行選擇。總體而言,Amundi ESG ETF系列反映出其在歐陸市場的可持續金融理念,以及對ESG整合與實踐路徑的多元探索。
圖像展示了Amundi EUR Corporate Bond ESG UCITS ETF與標普500指數在過去數年中的真實價格走勢,並通過雙座標軸進行對比。從2017年基金設立以來至2025年5月,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約105.85%,而Amundi債券ETF僅上漲3.51%,兩者間的回報差異明顯。該差異主要反映出兩種資產在宏觀環境中的表現特性及受益邏輯的不同。
在2017至2019年期間,兩者走勢相對平穩,標普500呈現温和上漲趨勢,債券ETF淨值基本穩定;2020年初市場劇烈調整,標普500一度出現大幅回撤(最大回撤達49.59%),而Amundi ETF表現更具韌性,僅出現約18.99%的最大回撤。這一階段突顯出債券產品在避險環境下的相對穩定性。隨后,隨着美聯儲採取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股票市場迅速反彈並在2021–2022年期間創出新高,推動SPX整體波動顯著上升,年化波動率達到28.38%;同期,Amundi ETF因資產結構較為穩健,年化波動率僅為3.52%,走勢平穩但整體回報有限。進入2022年后,伴隨美聯儲加息、通脹上行及市場對信用利差的重新定價,債券市場整體承壓,Amundi ETF淨值一度回落,但回撤幅度控制在合理區間內。2023年起,隨着加息預期逐步消化、企業債市場企穩,該ETF淨值亦有所恢復,但整體漲幅仍有限。
綜合來看,該債券ETF在長周期中表現出低波動、低迴報但相對穩健的特性,適合作為股票資產的風險對衝或穩健收益配置工具。其ESG篩選機制可能對部分收益構成限制,但在信用風險控制與穩定性上提供了支持。在當前波動性迴歸背景下,該類產品在資產配置中的平衡價值不容忽視。
2.3 歐美產品對比
從美國與歐洲市場代表性ESG ETF產品規模、業績表現、風險控制能力與制度演進等維度對比來看:
1)美國市場 ESG ETF 以產品流動性強、交易效率高為主要優勢,適合注重成本控制和短中期靈活配置的投資需求;主流機構如 BlackRock、Vanguard 旗下產品規模普遍突破百億美元。業績方面,雖然部分 ESG ETF 相較標普500略有劣勢,但與 ESG 基準高度貼合,並體現出良好的風險控制能力,疫情期間下跌幅度更小,波動率整體低於傳統指數。
2)歐洲市場則以 Amundi、DWS 為代表,受政策與監管推動,產品規模增速顯著,雖然總體規模略低,但長期回報表現優異,個別產品如 Amundi MSCI Europe ESG Leaders ETF 甚至跑贏基準。歐洲市場更重視將 ESG 納入長期制度配置戰略,監管要求也更加嚴格,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支持體系。
總體來看,歐美市場雖然ESG ETF發展路徑不同,但均推動了 ESG ETF 從最初的道德投資走向主流資產配置的轉型。在風險控制與收益穩定性方面表現良好,投資者認知也從傳統的收益犧牲轉向抗風險價值認可。
美國市場ESG ETF以產品流動性強、交易效率高為主要優勢,適合成本敏感型和短中期配置需求;而歐洲市場則展現出政策推動與長期制度配置導向更為明顯的特徵,產品設計更注重社會責任與監管契合。兩者在風險控制與收益穩定性方面均表現良好,並在不同路徑下推動了ESG ETF從道德投資走向主流配置的趨勢。隨着中國市場逐步形成監管標準與投資者認知,我們相信國際經驗將為中國本土ESG ETF的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三、中國本土ESG ETF市場發展
3.1 產品發展與市場格局
自2021年工銀瑞信中證180 ESG ETF問世以來,標誌着中國內地市場ESG ETF進入快速發展期。彼時,市場處於「試水探索」階段,以頭部基金公司為主導,率先推出寬基類ESG ETF,嘗試將ESG理念與主流指數相結合。這一階段的產品以「穩健風格、綜合打分、核心資產優選」為特徵,旨在建立投資者對ESG理念的初步認知。隨着監管政策逐步完善、投資者教育深入推進,ESG ETF逐步從理念宣傳走向策略迭代,市場結構也隨之發生轉變:產品數量顯著增長,從數只擴展至數十隻;指數設計從寬基泛ESG指標演進為主題聚焦、政策導向;投資風格由「被動複製」轉向「ESG價值發現」。
進入2023年以來,市場結構逐步由「龍頭基金公司主導」轉為「多家機構競逐、主題策略並進」的格局,形成了由ESG基準、央企ESG、新能源、綠色電力等多個細分賽道構成的產品體系。
圖表9統計了目前狹義ESG ETF的代表性產品(截止2025年3月底),呈現出以下幾點發展特徵:
首批寬基ESG產品業績逐步穩定:工銀瑞信中證180 ESG ETF、浦銀安盛中證ESG120策略ETF等產品成立較早,儘管早期年化收益表現波動,但在2024年之后逐步實現正向淨值增長,顯示ESG寬基策略在成熟期具備穩健特徵。
指數策略分化明顯:2023年以來,南方、華夏、富國等基金公司推出滬深300 ESG基準系列ETF,與中證180 ESG形成補充。該類產品更貼近主流寬基,適合於低波動配置,但部分產品收益仍未擺脫震盪(如富國滬深300 ESG基準ETF年化-4.49%)。
政策導向產品異軍突起:如2024年底成立的融通中證誠通央企ESG ETF,不僅管理費率低(0.30%),資產規模迅速突破4億元,且其以ESG得分加權央企為樣本,明顯受益於政策支持,是ESG產品向「戰略性配置工具」轉型的重要標誌。
整體來看,狹義ESG ETF產品正在形成「ESG基準類 + 政策支持類」並行發展的雙輪驅動格局。儘管圖表9所列產品多聚焦於ESG指標與寬基結合的「狹義ESG範疇」,但實際上,在更廣義的ESG投資實踐中,圍繞新能源、環保、碳中和、社會責任等具體可持續發展議題構建的ETF產品數量遠超狹義產品體系,成為推動中國ESG投資生態多元化的主要力量。這部分產品雖未必在名稱中直接體現「ESG」字樣,但其內在選股邏輯及主題契合程度,已然構成ESG實踐的重要補充。
在本研究中,我們對中國ESG ETF市場前十大基金公司的產品佈局進行了系統性統計分析。特別指出的是,本次統計採用了「廣義+狹義」雙口徑的識別標準:即不僅涵蓋了名稱中明確包含「ESG」或「可持續」等關鍵詞的狹義ESG ETF,也納入了覆蓋新能源、綠色電力、環保、低碳、碳中和、社會責任等主題的廣義ESG ETF。這種雙重口徑的統計方式,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基金公司在ESG投資領域的產品設計、主題延展和戰略佈局,避免遺漏在實際投資邏輯中高度契合ESG理念但未顯式命名的產品。
數據顯示,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富國基金等頭部資產管理機構在產品數量與市場覆蓋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形成高度集中的機構結構。這類機構憑藉其產品研發能力、ESG研究資源以及渠道優勢,主導了大部分ESG ETF的發行與推廣工作,對市場結構演化產生深遠影響。此外,鵬華、廣發、工銀瑞信等中型基金公司亦積極參與ESG相關產品的創新與發行,推動ESG投資理念在更廣泛層面的落地。
3.2 案例分析:融通中證誠通央企ESG ETF——央企視角下的ESG投資工具探索
在前文對ESG ETF產品結構與績效指標的量化分析基礎上,可以進一步通過具體案例,觀察產品設計邏輯與政策驅動機制在個體樣本上的體現。融通中證誠通央企ESG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融通央企ESG ETF」)正是當前中國ESG ETF市場中少數以中央企業為核心篩選主體的代表性產品,其設立與運行具有較強的結構創新性與政策導向性。
該基金於2024年11月發行成立,12月於交易所上市交易,系中國內地首隻聚焦央企ESG綜合表現的ETF產品。其所跟蹤的「中證誠通央企ESG指數」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誠通集團開發,編制邏輯以國務院國資委監管下的央企上市公司為樣本空間,並基於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三方面的量化評分進行加權。該指數兼顧國資背景與ESG指標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引入了制度屬性與可持續性評估雙重維度。
該產品的推出響應了政策層面對央企可持續發展與綠色轉型的引導,具備明顯的政策支持背景。例如,國資委近年來多次發佈關於中央企業加強ESG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將ESG理念納入公司戰略與績效考覈體系,為此類產品提供了制度保障與發展空間。該ESG ETF基金採用低費率(管理費0.3%)策略,定位於中長期配置工具,尤其適合看好國企改革紅利和綠色產業發展的投資者。
儘管成立時間尚短,融通央企ESG ETF已體現出其在市場結構中的差異化定位。一方面,相較傳統ESG ETF偏重新興產業或高ESG評級民企的篩選方式,該產品突出「制度性綠色轉型」,提升了ESG投資在藍籌價值股中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其指數編制方法注重定量評分與國資屬性結合,在成分股選擇上兼顧可持續性與穩健性。
初步數據亦顯示出其抗風險特徵,在2025年一季度市場波動中,融通央企ESG ETF的單位淨值回撤幅度小於多數高波動行業主題ETF(如科技類光伏產業ETF[31]),初步體現出央企ESG資產的相對穩健特徵,具備一定「穩定器」作用。
根據上表顯示,雖然融通中證誠通央企ESG ETF在2025年一季度的單位淨值下跌幅度為 -3.66%,相較其基準指數 -4.08% 實現了 0.42% 的正向超額收益。從官網走勢圖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劇烈市場調整期間,該ETF未能顯著抑制波動性,尤其在突發下跌行情中,但其與基準走勢仍保持較高同步性,並在4月后開始逐步修復淨值,反映出一定的跟蹤穩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融通中證誠通央企ESG ETF作為中國首個聚焦央企ESG績效的指數化產品,其設計理念、成分篩選機制以及政策嵌入路徑,在當前ESG ETF市場中體現出明顯的結構差異性。通過將ESG綜合評分體系與國資屬性結合,該產品不僅填補了傳統ESG ETF在藍籌價值類資產覆蓋上的空白,也為中央企業ESG表現的資本市場量化反映提供了路徑示範。其設立及初期運行表現反映出「制度導向型+穩健財務屬性」的ESG投資邏輯,在市場波動環境中展現出一定的配置穩定性。該案例進一步印證了前文實證分析中所揭示的結論,即在當前階段,ESG ETF產品在收益性、波動性及風險調整回報等方面的差異,與其策略定位、指數結構及成分構成高度相關。特別是在政策支持與制度安排持續強化的背景下,ESG ETF正在逐步突破「主題投資」範疇,朝向更具系統性與工具性的資產配置方向演進。本案例為理解ESG ETF多樣化發展路徑、評估制度性產品設計效果提供了具體參考,也為推動ESG投資理念在國有資本體系中的深化應用奠定了實踐基礎。
3.3 ESG固收類ETF發展現狀
在前文對股票類ESG ETF的系統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到此類產品已逐步邁入成熟階段,無論在歐美還是中國市場均具備一定的規模基礎和投資者接受度。然而,從資產配置視角來看,僅關注權益類資產並不足以覆蓋ESG投資的全貌。在實際機構投資組合中,固收資產(如信用債、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往往承擔着穩健收益與流動性管理的核心功能,尤其是對於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投資者而言,債券類資產構成其投資組合的重要支柱。因此,如何將ESG理念進一步延伸至債券資產,開發相應的ETF產品,正在成為全球可持續金融發展的關鍵議題之一。與股票類ETF相比,固收類ESG ETF在市場關注度、產品供給與投資研究方面仍處於早期階段,尤其在中國市場尚屬空白,亟需系統性梳理與路徑探討。
3.3.1中國市場現狀
中國ESG固收市場當前仍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存在產品供給不足與指數體系逐步完善並存的局面。一方面,國內公募市場上尚無專門的ESG債券ETF推出,這形成了細分產品的空白;另一方面,指數公司和研究機構已在積極打造ESG債券指數和評價體系,為未來產品創新提供基礎。
從產品來看,截至2025年初,中國還沒有在交易所上市的ESG債券主題ETF。這意味着投資者若要在國內市場配置可持續債券,多通過主動型基金、被動指數基金、銀行理財等渠道。正如前文提到,首批ESG債券基金2018年才問世,此后雖有若干公募債券基金將ESG納入投資策略,但總體規模有限,且缺乏場內交易型的指數化產品來提供便捷敞口。以2023年8月成立的中航瑞融ESG定期開放債券基金為例,它採用「中債-ESG優選信用債指數」作為業績基準[32](表明該指數用於衡量基金表現),但市場上並無跟蹤這一指數的ETF,投資者只能通過申購該主動基金間接參與。這表明當前國內ESG債券投資主要停留在定製化的資管產品層面,標準化ETF產品仍屬空白。這一空缺也反映出監管審批、市場認知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成熟。不過,需求端的動向和國際經驗預示着推出ESG債券ETF具有一定潛力:隨着國內機構投資者(如銀行理財、保險、企業年金)越來越重視ESG投資原則,他們對於低成本、透明度高的被動型ESG債券工具可能會有上升的需求。
其次,在指數與評價體系建設方面,中國已取得長足進展,為ESG債券ETF投資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債估值中心自2016年便率先發布了國內首條綠色債券指數,隨后又推出了首個氣候債券指數,為市場提供跟蹤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工具[33]。此后,中債估值中心聯合各方累計開發了30余隻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系列指數,被廣泛用於公募基金、理財產品、信託計劃、保險資管計劃等,引導資金流入綠色產業[34]。這些指數不僅包括綠色債券總指數、各細分領域指數(如碳中和債指數),還涵蓋ESG綜合評價維度的債券指數,豐富了市場基準體系。與此同時,中證指數有限公司(CSI)也在ESG指數編制上發力。截止2024年底,中證指數公司累計發佈了147條ESG及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數,其中債券指數達到34條[35](其余為股票和多資產指數)。這些債券類ESG指數涵蓋了信用債、利率債等領域,融合了ESG因子或主題,如中證800 ESG信用債指數、中證-中信銀行生物多樣性優選信用債指數等[36]。交易所層面,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推動相關指數落地,如上交所已聯合中證推出綠色低碳、ESG專題指數系列[37]。此外,評價標準方面,中債估值中心正組織編制債券發行人ESG評價規範,引導市場對發債主體進行ESG風險定價[38]。
從監管動態看,中國證監會近年來多次強調發展綠色金融、完善ESG信息披露,這為ESG債券投資創造了良好環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在其綠色發展白皮書中指出,早在2021年已發佈首條清潔能源綠色債券收益率曲線。交易商協會等機構也推出綠色債券標準指引和認證機制,使債券ESG信息透明度提高。可以預見,隨着更多債券發行人披露ESG信息、更多指數完成發佈,以及投資者教育的深入,債券類ESG ETF的開發條件也逐漸成熟。
3.3.2 創設路徑
當前債券類ESG ETF主要存在兩種創設路徑:可持續債券類ETF和ESG評分型債券ETF,二者投資邏輯有所不同:
可持續債券類ETF專注於投資可持續債券,即募集資金專項用於環保、可持續項目的債券,即具有環境效益或/和社會效益,國內以貼標綠債為主。這類ETF的指數成分需滿足嚴格的認定標準,例如債券募集用途必須明確用於環境友好項目或/和社會效益項目,並通過國內綠債貼標或者國際層面如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等貼標[39]。指數往往涵蓋各類發行主體的符合條件債券,包括政府、準政府機構、企業甚至證券化產品,但通常限定為特定幣種(如美元計價)。以VanEck綠色債券ETF (GRNB)為例,其跟蹤的標普綠色債券美元精選指數只納入全球範圍內以美元計價的綠色債券,成分債券須明確披露募集資金的環保用途並獲得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綠色認證[40]。可持續債券類ETF的投資邏輯在於主題投資,主要為環境主題或者社會主題,或者兩者兼具,如環境主題類:資金直接支持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等可持續項目,實現「收益+環境效益」的雙重目標。因此,它受到政策支持和ESG投資者青睞。
根據興業研究發佈的《可持續債券市場年報(2024)》,截至2024年末,我國境內市場發行的各類可持續債券規模已超過9萬億元。其中中國境內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約4.2萬億元,存量規模2.1萬億元。中國最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爲規範發展,監管層推出了碳中和債等創新品種,2021年銀行間市場發行了首批「碳中和」債券,並通過「債券通」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示範性的碳中和債券[41]。這些舉措均為可持續債券類ETF的發展奠定了指數和政策基礎。
ESG評分型債券ETF則基於ESG評分/評級篩選債券或發行人,目前市場產品以后者為主。其指數從廣義債券池中剔除ESG表現差或涉及嚴重爭議的發行主體,傾斜配置ESG評分較高的公司債券,以期改善組合的ESG質量。這是一種綜合篩選法:既關注債券的信用等級、久期等傳統指標,也綜合考慮發行人的ESG評級。典型案例是BlackRock的iShares ESG Aware美元公司債ETF (SUSC)[42],該ETF跟蹤彭博巴克萊MSCI美國公司債ESG聚焦指數,在投資級美元公司債的基準上對發行人進行ESG評分加權,同時剔除菸草、民用槍支、爭議武器、煤炭開採等不符合責任投資原則的公司債券。其投資邏輯是在維持市場Beta敞口的前提下提升投資組合的ESG水平。SUSC基金即宣稱目標是取得與彭博美國公司債綜合指數相近的風險和收益特徵,但偏向ESG表現良好的發行人。因此,ESG評分型債券ETF更強調風險整合:通過ESG篩選來規避潛在風險(如環保違規、公司治理醜聞),從而降低違約可能性或信用利差波動,對長期回報進行微調。
在風險收益特徵方面,兩類ETF有所差異:綠色債券ETF因其債券用途限定,多集中於公用事業、清潔能源等行業及高信用等級主體,組合總體信用質量較高但行業集中度可能較高,這可能導致收益略低於同期限一般債券——市場上觀察到某些高等級綠色債券存在「綠色溢價」(Greenium),即投資者因為認可其綠色價值而接受較低收益率。例如,2024年,在可找到可比債券[43]的287只綠色債券(不包含綠色資產支持證券)中,有約69%的綠色債券的發行利率低於可比債券的平均發行利率,且平均低33個bp。總的來説,高信用等級的綠色債券可能犧牲少許收益換取綠色效益,而整體風險(違約率)因籌資用途透明、政府支持而偏低,其價格對政策變化較敏感。相比之下,ESG評分型債券ETF涵蓋面更廣,行業分佈更接近市場平均,收益特徵接近傳統債券指數。由於篩除了部分高風險發行人,組合平均信用質量可能略有提升,但同時剔除高息行業(如菸草、採掘等)也會略微降低組合收益。因此,其預期回報與基準指數非常接近,主要差別體現在波動性和回撤上的改善。例如,前述SUSC基金的目標就是在獲得穩定收益的同時,實現與傳統指數幾乎相同的風險/收益表現。實際運行中,該ETF與母指數業績差距很小:如2022年SUSC總回報為-16.11%,與同期彭博美國公司債指數的-15.79%基本一致[44]。這説明ESG評分策略並未明顯犧牲收益,而是以更優的ESG質量和風險控制來換取與市場相當的回報。
綜上,綠色債券ETF偏重「項目綠」和政策主題,追求環境效益與穩健收益;ESG評分債券ETF則強調「主體綠」和長期風險調整,爭取在不降低收益的情況下提高投資組合的可持續性。兩者共同豐富了ESG固收投資的工具箱,投資者在選擇時需做好權衡:前者適合希望直接支持綠色項目、滿足政策目標的配置需求,后者適合追求廣泛債券市場敞口同時提升ESG表現、降低尾部風險的配置策略。
四、ESG ETF未來前景展望
展望未來,全球ESG ETF整體將繼續受益於政策推動、資本需求升級及國際標準趨同的多重力量,邁向更深廣的發展階段。當前,ESG投資理念已從早期的道德表達轉型為系統性風險管理工具,ESG ETF因其低成本、透明度高、便捷配置等特性,成為投資者實踐責任投資的重要渠道。根據BlackRock預測,到2029年全球可持續ETF及指數基金規模將增長至1.2萬億美元,反映出各類資金對ESG指數化投資接受度持續提升[45]。在債券、股票、跨資產類別等領域,ESG主題的指數化產品創新不斷加速,特別是綠色債券、氣候轉型主題、社會責任債券等板塊,成為ETF擴容的重要方向。隨着各國對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推進及投資者代際更替,預計ESG ETF將在長期資金配置中佔據更大比重,成為主流資產配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在ESG ETF整體擴展的趨勢中,債券類ESG ETF有望在政策推動、機構需求和國際合作的多重驅動下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1)政策與監管的有力支持:「雙碳」目標及綠色金融政策的加速推進為ESG債券市場提供了堅實支撐。2025年2月財政部發布的《中國綠色主權債券框架》為綠色債券發行設定了統一標準,增強了境內外投資者信心,預計將帶動綠色國債ETF等新品類的推出[46]。與此同時,證監會、銀保監會等部門積極推動上市公司ESG信息強制披露和金融機構ESG風險管理制度建設,為ESG債券指數和ETF管理提供了更可靠的數據基礎。未來,綠色通道審批機制有望繼續支持ESG固收ETF的創新與擴容;
2)養老金與保險資金的配置傾向:超大規模的養老金、年金及保險資金正在將ESG績效納入投資決策體系,強調以10年、20年的長期視角管理代際風險。隨着國內社保基金、保險資管機構對ESG重視度提升,對符合責任投資標準的債券組合需求將持續擴大。ESGETF因標準化、透明性強、便於批量配置,天然適合成為養老金和保險資金的底倉配置工具,預計將帶動規模快速放大,形成流動性和認知度的良性循環[47]。同時,在2024年底的基礎上,繼續推動監管擴大優化產品供給,爭取將部分有競爭力、生命力的權益寬基ESG ETF未來能夠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48],吸引耐心資本助力壯大國內ESG投資。
3)指數國際化與跨境互認機制:隨着「債券通」機制推進及ETF國際佈局加速,中國ESG債券市場正與全球標準逐步接軌。特別是在滬深港ETF互聯互通機制正式納入合資格ETF產品后,為ESG固收類ETF引入海外資金、推動產品雙向流通打開了制度空間。該機制具備交易便利、監管協調和流動性強等優勢,投資者可通過本地券商直接交易掛鉤境外的ESG ETF產品,無需複雜的賬户操作,有望成為推動ESG ETF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路徑。相比之下,跨境ETF機制主要依賴QDII等通道,通過在本地發行ETF掛鉤海外ESG資產,雖投資範圍更廣、產品選擇更多,但面臨較高交易成本、審批周期長和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制約因素。尤其對於債券類ESG產品,互掛機制在產品審批和市場認知上的先發優勢將更利於快速落地和規模化推廣。因此,從未來ESG ETF發展角度看,交易所互掛機制更符合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節奏和監管導向,更適合支持ESG債券ETF的國際化進程。若能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動跨境互認、指數共建、評級標準融合等機制創新,將為境內外投資者共享綠色金融紅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更有力支撐。
4)市場規模與投資者認可度提升:截至2024年中,全球GSSS(綠色、社會、可持續和可持續掛鉤)債券累計發行量已達5.7萬億美元[49],提供了龐大的底層資產池。隨着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的不斷豐富,債券類ESG ETF可以基於多元標的,構建規模化、分散化的投資組合。同時,年輕一代投資者及機構資金對ESG投資的偏好增強,將持續為ESG固收ETF提供資金來源與市場需求支撐[50]。最后,ESG ETF作為低成本資管產品,對於收益沒有太大吸引力的可持續債券如綠債採用ETF形式投資會凸顯優勢,能推動資金方更多關注此類產品。
綜合來看,債券類ESG ETF的發展正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從國內看,「30·60」雙碳目標、綠色金融政策紅利以及養老金入市等因素,將持續催生對ESG債券投資的需求缺口,推動更多創新產品誕生;從國際看,氣候變化和可持續議程使各國政府和投資者達成共識,可持續債券市場會繼續擴容,為ESG ETF提供更豐富的投資標的。可以預見,未來的債券市場上,傳統國債、信用債ETF將和ESG主題債券ETF共同發展,滿足投資者不同偏好的資產配置需要,為響應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建設可持續資本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