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6 22:30
6月下旬,各地的高考分數將陸續公佈。但這個一錘定音的時刻,並不意味着競爭的結束——相反的,由填報志願拉開的另一場競賽,纔剛剛開始。
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填報高考志願的焦慮,在今年會格外突出——隨着新高考改革在全國的推行,高考志願填報,也迎來了「史詩級」的難度。
所謂的新高考改革,是用「3+3」「3+2+1」的自選科目模式,代替原來的文理分科。這也意味着,院校招生和志願填報政策更復雜了。
今年,不光平行志願的數量提升至45個,而且每個院校專業組志願內,最多還能填報6個專業志願。志願數量的提升,讓多數省份的志願數量都在80個以上,比如貴州為96個,遼寧甚至達到了112個——在新高考改革之前,遼寧的最高志願填報數量,只有36個。
面對複雜的政策,有人選擇舉家出動,自己下苦功夫研究報考指南。
但這意味着考生和家長需要在志願填報的96個小時內,摸清更為複雜的招生政策和動輒厚達300多頁的報考指南。同時,受限於眼界和認知,考生要面臨做出錯誤選擇的風險。
也有人選擇花重金,求助志願填報講師和專家。
以教培界頂流張雪峰為例,其2024年推出的兩款私人定製高考志願填報套餐,定價達到了驚人的11999元和17999元,幾乎超過了大多人的月收入。
即便定價高昂,依然有不少人對「名師」們崇拜得無以復加。根本原因在於,高考志願填報,本質上是殘酷的信息戰:如何充分利用高考分數,報考上口碑、就業前景最好的院校和專業?如何解讀各個院校的招生政策,巧妙避開激烈的競爭?如何排列志願的順序,讓考生穩中求進?
但當志願填報成為一門生意,所謂的「名師」和「專家」,就催生出了一個高溢價且魚龍混雜的市場。有名如張雪峰,口碑也頻頻翻車。今年,就有河南考生發現,張雪峰售賣的高考預測卷,就存在錯題。
更重要的是,12年來,對於多數家庭和考生而言,分數,就是生活的絕大部分。當80多種選擇擺在面前,迷茫在所難免。
但志願填報的一個陷阱是,在東亞式教育的慣性裹挾下,不少家庭集體涌向熱門專業,卻忽視了要量體裁衣,遵從考生的性格和興趣。
長期以來,高校學生轉專業的比例居高不下,也側面印證了選擇不合適專業導致的水土不服:中國青年網在2024年的一則調查顯示,選擇轉專業的學生佔比高達39.2%,僅次於考研。
想要解決平衡信息差、快速整合諮詢的難點,其實大家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個答案:用AI志願填報工具。
自2023年大模型技術發展以來,市面上就出現了不少AI志願填報產品。但彼時,受限於準確性,和難跨越的心理關,很少有人願意將舉足輕重的高考志願填報,交給冷冰冰、不可感、可靠性有待商榷的AI。
今年,當我們在百度上檢索「高考」一詞時,驚訝地發現,搜索結果已經成了全面整合高考信息和志願填報AI工具的專題頁面。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具,都是免費的。
當進化了兩年的AI大模型,遇上「史詩級」難度的高考志願填報季,是否能交出漂亮的志願填報答卷,打破大家對AI的心理障礙?我們提前幫大家小試AI的身手。
在今年剛推行「3+2+1」新高考模式的省市中,我們打算以河北考生為例,測試AI志願填報的能力。
用AI填報志願前,我們先來設定一下自己的身份:在「1+2」選考科目中分別選擇了「物理」和「地理、化學」,高考總分為610。
出分后,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610的分數,大概排名多少?以及,能填報哪些院校和專業?
進入百度「高考」檢索頁面中的「AI志願助手」板塊,先輸入高考省份、選考科目、高考分數等基本信息。
不到3秒,助手就按照「可衝擊、較穩妥、可保底」4個檔,共返回了90個結果,一目瞭然。
更重要的是,根據近5年高考錄取最低分、位次等多維數據,AI志願助手還把每個大學和專業的錄取機率算好了——這也是志願填報的重要決策依據。
不過,在現實情況中,志願填報的考量,往往比單純的分數排名更為複雜。畢業后想要留下發展的城市、高校的環境、就業的方向,都是需要納入考量的關鍵因素。
這時,就可以點擊「AI聊志願」智能體。用對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后,智能體就能給出定製化的報考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AI聊志願」智能體接入的大模型,不僅有默認的文心大模型,還有DeepSeek R1等大模型。考生無需反覆橫跨不同廠商的App比較結果,提高了獲取信息的效率。
百度AI志願助手的另一大亮點是,搭配了百度的獨家大數據。
與錄取分數線同等重要的志願填報決定因素,還有不同專業的就業前景。
百度關鍵詞「高考」之后,在頁面中的「高考大數據」板塊,你不僅能搜索自己心儀專業的就業前景,還能看到別人都在關心什麼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在2023年和2024年,都是最熱門的專業。
同時,輸入你心儀的院校或專業,你還能看到對應的信息介紹、畢業去向、薪酬情況、就業⾏業與就業地區。
這一功能,也能很好地彌補了由於資源不同帶來的信息鴻溝。比如,不少人錯把「金融工程」簡單理解為財會、審計、税務相關的專業。但事實上,這一專業對數學專業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在專業詳情頁面,百度就為考生提供了專業介紹,點明瞭金融工程專業「主要運用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
有意思的是,當你面對多個心儀的院校和專業,無法決定志願填報的順序時,還能使用「就業前景」板塊中的對比功能,幫助你進行客觀的決策。
根據分數線和往年大數據輔助志願決策,雖然理性客觀,但往往忽視了考生自身的性格和興趣。
百度的志願填報板塊,則引入了基於MBTI的職業測評。當我們做完90道選擇題,百度就能快速生成一份MBTI分析和職業推薦報告,還能根據適合你的職業,推薦相應的院校和專業。
當然,假如你依然對AI和大數據,仍然不夠放心,百度的高考服務里,還能用真人給你託底。
在「高考直播間」板塊中,你不僅可以蹲點觀看高校招生辦的直播,還能進入學長學姐的直播間實時資訊。
如果我們想隨時瞭解心儀院校的招生信息,24小時不間斷上崗的高校官方智能體,也能滿足我們時刻諮詢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這些在所謂高考志願填報「專家」口中需要上萬元的最新信息,在百度全是免費的。
兩年來,以「AI志願填報系統」為賣點的廠商不少,但功能往往停留在淺層的信息整理。對考生而言,不僅收效甚微,還讓本就寶貴的志願填報時間,被市面上層出不窮的報考工具所分散支配。
根本原因在於,AI高考志願填報,是一件難事。
「AI高考志願填報」背后牽涉着錯綜複雜的宏觀和微觀場景。其所涉及的數據,不僅涉及頻繁更新的高考模式、情況各異的地方政策、不同院校和專業的錄取條款,還要將考生的興趣偏好、近幾年就業環境的變化,綜合納入考量之中——這對廠商的技術能力、產品的系統規劃能力和人文素養,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但完整體驗過百度出的這套「AI+大數據+真人」的高考志願填報「組合拳」,一個深刻的體會是,幫助考生做志願填報,百度是真誠的。
最直觀的體現是,百度把高考相關的所有功能,真正做到了免費開放給大眾。
不少廠商的AI志願填報系統,近一年都上線了收費模式,價格在90-600元不等;或者利用高考志願服務,最終為會員業務引流。
但依託於百度App這個國民級的搜索入口,無論是利用AI志願助手和大數據工具做信息的檢索和整理,還是進入直播間,與真人專家、院校老師、學長學姐進行交流,一路上都沒有遇到付費牆的阻攔。
其次,如今改變考生和家長的認知,全盤接受AI志願填報工具,是不現實的。
百度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種心理。因此,在百度提供的高考相關服務中,還引入了豐富的真人資源,包括2萬+貼吧學長學姐的在線問答、500+高校招生辦的在線直播,以及2000+權威的高校智能體。如此一來,考生和家長既能做交叉驗證,也能接收更權威和最新的消息。
可以説,做到上述任何一條,都不是易事。但百度的底氣,既來源於技術實力、數據資源,也來源於數十年如一日的普惠理念。
作為在底層模型、上層AI應用均有部署的廠商,百度既擁有自研AI高考填報助手的實力,也能夠第一時間用DeepSeek R1、AI智能體等前沿AI模型和產品,賦能高考相關服務。比如,百度2020年就引入了高考志願填報智能體「AI聊志願」, 高峰時期,百度的高考智能體每天要回答超過200萬個考生問題。 2025年升級智能體,引入更多大模型,滿足了用户更個性化的需求。
將高考志願填報服務的入口,放在百度App上,也有百度自身的考量。因為這一款國民級應用的背后,連接着日均數十億次的搜索數據——這也成了百度提供高考大數據的獨家富礦。
更重要的是,做成這樣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源於百度長期以來技術普惠的理念。
如今,信息普惠的故事延續到了高考志願填報上。2024年,超過 1000 萬用户使用了百度 Ai 志願助手,相當於近八成的考生使用了AI志願填報服務。
當然,無論是工具,還是家人和社會評價體系,都不該左右志願的最終結果。一周后,登入志願填報系統時,考生需要做的是,從12年之久的應試思維中抽身,從外界的殷切目光中抽離,好好思考: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未來想做什麼?
畢竟,自己的命運,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