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暴跌70%,是誰將榴蓮價格打了下來?

2025-06-16 18:13

今年夏天,榴蓮價格上演「跳水」劇情!

根據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數據顯示,進入5月以來,榴蓮品類全國批發均價連日下降。截至5月23日,價格顯示為51.38元/公斤,較4月的批發均價69.26元下降25.8% 。

街頭水果店金枕榴蓮價格「腰斬」,超市里促銷牌上的數字格外吸睛,社交媒體上#榴蓮自由#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這場從供應鏈端蔓延至消費市場的價格雪崩,不僅讓消費者狂歡,更揭開了榴蓮產業隱藏多年的深層矛盾。

當「水果頂流」從高價神壇跌落,背后是產地供應、品質管控、消費邏輯的全面重構。我們需要從榴蓮入華的歷史縱深,到行業巨頭的興衰,再到消費者心態的轉變,拆解這場影響千萬人味蕾與錢包的市場震盪。

榴蓮入華:從小眾貢品到國民水果的逆襲

榴蓮進入中國的故事,要從嶺南僑鄉説起。上世紀80年代,廣東、雲南邊境的小額貿易中,零星出現馬來西亞、泰國僑商攜帶的榴蓮。

彼時冷鏈技術尚未普及,榴蓮只能以「乾果」或「半生果」形式輾轉入關,運輸損耗高,價格昂貴。在廣州清平市場、昆明金馬坊,榴蓮是僑眷與涉外酒店的專屬消費品,普通人對「水果之王」的認知,停留在「氣味怪異的昂貴稀罕物」。

2001年中國加入WTO,東南亞水果貿易協定落地,泰國榴蓮率先搭上「正規軍」列車。后續,隨着貿易推進,泰國金枕榴蓮等通過檢疫准入,廣州江南市場、上海輝展市場開始出現整櫃進口的「鮮果榴蓮」。

冷鏈集裝箱技術的突破(恆温運輸誤差控制在±1℃),大幅降低榴蓮損耗率,讓泰國東部尖竹汶府的榴蓮,能更高效抵達中國商超貨架。

2010年天貓生鮮頻道上線,榴蓮銷量年增速超200% ,徹底擺脫「地域限制」,成為全國性消費符號。

重慶洪九果品的擴張,堪稱榴蓮產業資本化的縮影。其在泰國等地佈局,建立「訂單農業」基地,以合理收購價綁定果農,構建起從產地到中國市場的供應鏈體系。

洪九果品在榴蓮貿易流通中佔據重要地位,巔峰時期在榴蓮流通市場有較大影響力。2022年港股上市,成為連接東南亞果園與中國消費市場的關鍵力量之一,全國範圍內經其流通的榴蓮佔比可觀。

價格雪崩:三重矛盾撕裂產業生態

2025年泰國榴蓮遭遇「豐產劫」。泰國農業廳相關數據顯示,東部產區因氣候等因素,榴蓮掛果率提升,總產量大幅增長。

加上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榴蓮產量變化,三國合計向中國出口榴蓮量增長,而中國市場年消費存在一定極限(含深加工)。

北京新發地市場,金枕榴蓮標箱價大幅下跌,佛山嶺南水果市場甚至出現低價處理生包榴蓮的極端行情。供過於求的背后,是過去五年「榴蓮熱」引發的盲目擴種,終於在2025年集中反噬。

消費者發現,降價的榴蓮越來越「難以下嚥」。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榴蓮在未成熟時被採摘,依賴催熟劑后熟,導致「水包」(果肉積水發苦)、「死包」(果核黴爛)等問題比例上升。

業內人士透露,2025年問題榴蓮比例較往年增加,部分貿易商雖被迫採購低質果維持市場份額,但也形成「低價 - 低質 - 更低價」的惡性循環,衝擊市場正常秩序。

榴蓮消費的底層邏輯正在動搖。從市場消費反饋看,消費者採購榴蓮時愈發謹慎,「買小不買大、買熟不買生」成為常見選擇傾向。

社交平臺上,#榴蓮避雷#話題瀏覽量高,消費者開始用「平替水果」(荔枝、山竹)對衝風險。在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下,城鎮居民「非必需消費支出」佔比變化,讓曾經的「水果頂流」,正從「社交貨幣」迴歸「普通水果」本質。

巨頭困境:洪九果品的「至暗時刻」

2025年,洪九果品面臨市值等方面挑戰。核心矛盾在於市場環境變化下「增收不增利」等情況。

為處理滯銷榴蓮,公司面臨存貨減值等損失,冷鏈倉儲成本上升,曾經靠「規模優勢」構建的經營模式,在過剩市場中面臨壓力,影響公司盈利與市值表現。

盒馬、山姆等新零售平臺正在重構供應鏈。它們直接與泰國等產地精品果園簽約,推出高品質榴蓮產品,繞開傳統貿易商,降低成本。

山姆等通過創新模式,將部分榴蓮價格降低,洪九果品等傳統貿易商的「中間環節」價值被嚴重稀釋。

此外,拼多多等平臺的「農地雲拼」模式,讓泰國果農直接對接中國消費者,擊穿傳統貿易商的生存空間,傳統貿易商渠道面臨衝擊。

為擺脫困局,洪九果品試圖押注深加工——推出榴蓮千層、榴蓮冰皮月餅等產品,但面臨多重難題。

「問題榴蓮」難以用於高端加工,只能做廉價果泥,拉低品牌價值;冷鏈加工成本高(榴蓮泥保鮮期短),渠道拓展受限;消費者對「榴蓮製品」的需求,遠不及鮮果剛需,轉型效果不佳,更像「病急亂投醫」。

網友關注:情緒背后的消費覺醒

#榴蓮價格下跌#等話題下,既有消費者歡呼終於有機會更多品嚐榴蓮,也有買到低質榴蓮后的吐槽。

這種矛盾情緒,折射出消費者對「價格 - 品質」平衡的渴望——當低價不再等同於低質,「榴蓮自由」才真正成立。

海南榴蓮成為新焦點。2025年三亞榴蓮試種基地有產出,但價格等引發爭議。

網友一邊期待「國產替代打破進口壟斷」,一邊質疑「高價國產是否合理」,反映出對本土水果產業升級的複雜心態,希望國產榴蓮能在品質與價格上找到平衡,真正助力市場良性發展。

「傳統水果貿易商能否挺過難關」這類提問刷屏社交平臺。

消費者既希望行業淘汰「低質低價」不良競爭玩家,優化市場環境,又擔心巨頭困境等導致供應鏈斷裂,影響自身購買穩定與品質,這種「又愛又恨」,本質是對「穩定、健康水果市場」的朴素訴求。

終局推演:榴蓮產業的四個未來

供應側:從「盲目擴種」到「精準匹配」。

預計泰國、越南等國后續可能出臺相關調控計劃,限制榴蓮盲目擴種,避免產能過剩。

中國海關也將完善「問題榴蓮」退運等機制,倒逼產地提升品質標準,未來市場將形成「優質優價、低質淘汰」的分層格局,讓供應更貼合市場真實需求。

渠道側:從「中間壟斷」到「扁平直連」

傳統貿易商份額預計持續萎縮,新零售平臺、產地直連模式將成為主流。

預計后續會有更高比例的榴蓮通過「果園 - 消費者」直連模式流通,冷鏈物流企業(如京東冷鏈、順豐冷運)憑藉運輸優勢,將取代部分傳統貿易商成為供應鏈核心,提升流通效率與品質把控。

消費側:從「單一依賴」到「多元替代」

榴蓮將從「頂流水果」迴歸「普通品類」,消費者會根據品質、價格靈活選擇。

2025年荔枝、山竹等銷量逆勢增長,預示「水果消費去中心化」時代到來,消費者不再單一依賴某一種水果,市場將更注重多元水果品類的品質與供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資本側:從「規模遊戲」到「價值投資」

洪九果品等傳統巨頭若無法轉型「品質服務商」(如建立全球榴蓮溯源體系、打造精品品牌),將逐步被市場淘汰。

新的投資機會將出現在「國產榴蓮種植技術」(如海南榴蓮智慧農場,助力國產榴蓮品質與產量提升 )、「水果品質檢測技術」(AI榴蓮熟度識別,保障消費品質 )等價值創造領域,資本將更聚焦於能真正提升產業價值的環節。

品質管控:一場關於「供需本質」的教育

2025年榴蓮價格暴跌,本質是一場迟到的「市場教育」——它讓從業者明白,「規模擴張」無法替代「品質管控」,只有保障品質,才能在市場長期立足。

它也讓消費者懂得,「低價狂歡」需警惕「價值陷阱」,不能因價格盲目選擇而忽略品質。

當潮水退去,留在沙灘上的,將是那些真正理解「水果產業本質是品質與信任」的玩家。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這場風暴或許是個提醒:在消費主義的狂歡中,保持對「價值」的清醒認知,比追逐一時的「低價」更重要。

畢竟,真正的「榴蓮自由」,不是用低價買到劣質品,而是用合理的價格,穩定地享受優質水果的香甜——這,纔是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的共同方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即時劉説」,作者:柯不楠,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