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6 12:10
暑期前,一位在川西做精品小團的旅行社業者小黃又來找我訴苦。
這一次,他把矛頭直指這屆大學生,「信用真不行,維權意識倒是一個賽一個強。」
我問小黃怎麼回事。
於是他細細講了一遍最近遭遇的事情,小黃接了一個廣州的5人學生團,合同里約定了贈送首晚成都接機酒店和一頓火鍋。
但學生們出發前看了酒店地址,炸了。
「怎麼離機場那麼遠?」
小黃解釋:「天府機場本來就在東南,距離市中心50公里,但學生代表當場表示:「東西多,免費派車送機,否則退團。」
小黃説,「你們首晚贈送的酒店是自己選的呀,我們市區兩臺車或者一臺商務車過來,單邊 80 公里,來回 160 公里,這個成本在這,真不能免費。」
學生們不依不饒:「你們是在欺騙消費者!」后來,不僅舉報到地方文旅局,還直接報警了。
鬧劇至今尚未結束。
這還不是個例,在旅界搭建的行業社羣里,今年以來,各地旅行社同行對大學生的吐槽像連環炸彈。
「學生拼團,臨出發説家里有事,退團要求全退,還説自己是受害者。」
「讓補100塊暑期旺季差價,説‘我是學生,沒錢’;讓他們準時集合,説‘我們不是部隊’。」
「南疆塔縣兩日遊報價799元,他們還要求管三餐、拍照、專車、專導,全程不加價,感覺下一步就要要求我陪睡了。」
其中一個江西同行直接發了句狠話:「再接大學生我就是狗。」
聽完旅行社同業們的集體吐槽,我不禁開始思考,是這屆年輕人真的變了嗎?
所以我也問了幾位大學生朋友,試圖聽聽硬幣另一面的聲音。
一個女生小L,剛從稻城亞丁回來,同樣一肚子怨氣。
她説:「我們報的就是小團定製遊,結果一路踩坑。」
怎麼個踩法?
首先是宣傳與現實嚴重不符,説是「專屬越野車+經驗豐富攝影向導」,結果一上車,是輛破舊五菱宏光,司機戴着草帽,一路放着勁爆DJ,問他行程安排,他説:「今天隨緣走,拍照別指望我。」
更氣人的是,報名時説「全程無強制消費」,到了景區卻變成:「要進核心區必須坐區間車,費用自理。」再追問,就甩一句:「寫在‘温馨提示’里了。」
她説:「合同根本沒寫細節,什麼都用模糊語言打馬虎眼,出了問題導遊羣禁言,客服電話沒人接,你不維權他就當你默認了。」
她也不是唯一的例子。
另一個還在北京讀書的男生講得更直接:「現在這些旅行社,都不太把學生當人看。把我們當韭菜,又怕我們拔根。」
而這些年輕人也不是不會反擊。
他們會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投訴,而是截圖留證據,然后小紅書一發,微博一掛,「成都避雷攻略」、「定製遊黑幕」、「文旅局投訴流程教學」一套組合拳下來,讓旅行社原地社死。
「你不讓我退,那我就讓你上熱搜。」
很多旅行社説學生「玻璃心」,但學生也有自己的邏輯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是被坑怕了。」
很多旅行社老闆説起現在的00后、大學生,都是一臉搞不懂的表情。
以前的客人,要求不高,錢也不多,但講理,現在這些學生,預算不高,情緒不小,動不動就翻臉。
但我在和多位旅行社、學生朋友交流后,越聊越覺得,這不是情緒問題,而是時代的癥結。
如果你換個角度去看,會發現這屆年輕人,不是變刁了,而是太清醒了。
先説現實層面。
2025年,中國將有1222萬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迎來「最難就業季」的又一輪延續。
大家都知道現在工作不好找,但很少有人認真想過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他們從大一開始,就知道「別被割」、「別掉坑」、「別當接盤俠」。
在「賺錢難」的語境下,錢不僅是錢,更是安全感的稀缺品。
所以每一筆消費,特別是大宗消費,都會被反覆審查、逐條過關。
旅行,恰恰就是那種金額高、維權成本低、信息差巨大的高風險場景。
你別看大學生出遠門人均預算也得三四千,那是壓着舍友的吹風機不買,三頓泡麪熬出來的旅行基金。
他們的算賬能力,比你想象得強太多。
大學生不是不願意出門花錢,他們只是特別怕花冤枉錢。
所以一旦發現「酒店換了」、「司機變了」、「承諾沒兑現」,他們第一反應不是理解,而是抓證據、打預防針。
你説他們小題大做?
他們説:「這是我們壓箱底的錢,退無可退。」
再説文化層面。
00后從小就是「信息洪水」里長大的,知乎、小紅書、抖音、微博,眼花繚亂的信息流形成了一種自帶審醜機制的防禦性認知。
什麼意思?
意思是他們天然覺得:你越吹,我越警惕;你越藏,我越搜。
舉一些例子:
你給他們發旅行合同PDF,他們會在知乎上搜合同里常見的坑。
你説自己「0投訴」、「口碑爆棚」,他們立刻上小紅書搜你店名,看看有沒有翻車記錄。
你和他説「放心,我們有資質」,他一查:你是去年才註冊的皮包公司,微信頭像還是花束圖。
你説你專業,他説:「有圖沒?有案例嗎?能不能發幾條用户反饋我看看?」
總之,旅行社自己也有鍋。
你去小紅書上搜「避雷旅行團」,你會發現70%的差評,不是因為行程太爛,而是因為 「沒提前説明」。
比如「全程無購物」,但半路進了個「文化交流中心」,強制聽講45分鍾,「輕奢住宿」,結果是鄉鎮民宿刷了兩張濾鏡圖,「無額外費用」,結果景區要收區間車,不給坐就不讓進。
這些事,每件都不算違法,但每件都足夠讓一個年輕人發瘋。
而旅行社往往會用那種「老油條口吻」安慰他們:「旅遊嘛,總得有點靈活彈性,別太較真。」
你看不慣他們事多,他們看不慣你遮遮掩掩。
一邊是旅行社的套路式宣傳,一邊是大學生的審訊式消費,整場交易像一場冷戰博弈。
這是兩套思維模型的碰撞,而不是一個「誰講理」的問題。
聊到這,可能你想問:「你説現在的大學生,真的還能跟旅行社和解嗎?」
我想了想,回答他:「不是和解的問題,是這段關係本質上已經變了。」
以前是父母帶孩子出門,現在是年輕人主動找樂子。
以前是信你,現在是查你。
以前是導遊主導,現在是用户主場。
再試圖用老一套「我說了算」的B端思維去服務這一屆Z世代,是一定撞牆的。
但問題的關鍵不是年輕人難搞,而是旅行社還搞不清他們到底要什麼。
年輕人要的,其實並不複雜:
1.可控風險
他們知道旅行中會有突發,但希望是「有預期的變化」,不是「你説改就改」,更不是「臨時換酒店換車還不通知」。
2.情緒上的被尊重
「我交錢不是來聽你訓話的。」很多大學生表達過這種情緒。他們希望的是「我作為顧客,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你產品的一部分。」
3.信息對等、服務透明
你承諾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圖、每一個流程,他們都希望是「説到做到」。
說白了,他們要的不是旅行社的「跪舔式服務」,而是「別玩我」。
你真誠、透明、清楚地溝通,反而會贏得他們尊重;你套路、曖昧、模糊,他們立刻開啟「戰鬥模式」。
那旅行社要什麼呢?
也不復雜:
1.成本可控、流程順暢
哪怕只賺一點,也要保證「不翻車」;一個客人炸毛,可能賠掉幾百塊,還要搭上時間、精力、好評率。
2.客人守規矩、別反覆
他們最怕那種「今天説可以,明天要退團;臨上車説身體不適;玩一半説‘你們導遊態度不好’。」最后就變成一半帶團、一半滅火。
3.不要被道德綁架或輿論暴擊
現在輿情傳播太快,一個差評截圖可能讓整個平臺限流、關店。哪怕錯不在自己,旅行社也常常「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所以問題來了:這兩者之間,還有沒有共同語言?
答案是,有,但前提是雙方都得放下過去那套「誰對誰錯」的評判機制。
現在的旅行社,如果還抱着「遊客要聽話」的思路,很容易崩。
因為你不是在賣「打卡路線」,你是在提供一種被賦能的旅行體驗,產品邏輯從「我安排你走」變成「你做主,我協助」。
反過來,年輕人也應該知道沒有任何一家旅行社,能用9塊9的價格提供迪士尼級別服務。
你既然選擇了旅行社,就要接受它的服務結構和運營成本,不是每一段「不如預期」就是「故意坑你」。
維權沒錯,但不能一邊花着特價,一邊要求五星標準。
總之,這場代際衝突不是偶然的商業矛盾,是一場深層次的旅行社價值認同危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旅界」,作者:theodore熙少,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