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生於憂患:當家電不再是「護城河」,未來家電企業出路在哪?

2025-06-16 09:14

古語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提醒人們必須隨時有憂患意識,而對於現代企業而言,這道理同樣適用。它並非是製造恐慌,而是關於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哲學,強調一種清醒的認知、積極的準備和持續的進化能力。

就在前段時間舉行的美的集團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美的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回答投資者關於「美的集團有沒有護城河」問題時直言:「美的沒有形成自己的護城河。」在方洪波看來,家電行業里面會誕生偉大的企業,誕生高科技企業的可能性沒有。同時,方洪波還表示,誰現在進來家電行業,在戰略上已經是輸了。

當家電不再是家電企業的「護城河」,未來的道路又應該怎麼走?

護城河在何處?

「不要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從目前來看,多元化已經成爲了一眾家電企業的共識。

在回答「美的沒有形成自己的護城河」的問題時,方洪波表示,美的在儘量延長家電(To C)業務的生命周期,通過國內市場用户直達模式的變革、海外市場推進自主品牌(OBM )業務;並把To B業務打造為第二增長曲線,「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未來兩塊業務各佔50%的時候,第一曲線和第二曲線能形成增長接力。

在多元化方面,方洪波表示,看好醫療賽道和機器人賽道。美的已清晰定位醫療板塊為影像診斷 設備,鑑於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公司將持續加大投入,不排除年內有新動作進一步豐富業務結構。同時,待醫療業務具備一定基礎后,不排除未來會成立醫療事業部;機器人賽道方面,方洪波表示,美的收購庫卡集團后,能做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為什麼家庭機器人 不能做?美的已投入了研發資源。家庭機器人去年開始火,未來會在哪里應用、是什麼形態尚不清楚,美的團隊還在研究。

美的集團最新財報顯示,美的2025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1284億元,同比增長20.6%,淨利潤127.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1.1%,歸母淨利潤124億元,同比增長38.0%。一季度,美的ToB業務延續去年發展態勢,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45%;智能建築科技收入99億元同比增長20%;機器人與自動化也實現9%的增長,達到73億元。

「去家電化」?

「家電行業里誕生偉大的高科技企業的可能性沒有」 這一觀點,乍聽之下,似乎有些讓人意外。畢竟,家電行業曾孕育出眾多知名企業,在市場上佔據重要地位。但細究當下家電行業的發展態勢,不難發現,這番觀點確實在一定方面折射出了行業所面臨的一些困境。

近年來,家電行業整體增長乏力,逐漸步入存量市場階段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此起彼伏,導致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而且,家電行業的技術革新速度相對較慢,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多數家電企業在產品功能和設計上缺乏實質性的突破,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往往更多地關注價格因素,而非技術創新帶來的差異化體驗。

以舊換新行動的開啟,固然給家電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家電的消費需求。近段時間,全國多地「國補 」進行調整優化。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關於近期部分地區國補暫停,背景為1月至5月家電國補已使用約600億元(去年8月-12月使用450億元),全年進度約過半,預計為第一期暫停,下半年大概率重啟第二期。暫停時點選擇或因「618」活動本身存在行業折扣,疊加國補可能對價格體系造成較大沖擊,暫停有助於支撐價盤。雖然國補大概率仍將持續,但也能看出,隨着刺激效應邊際遞減,家電行業仍然需要繼續尋求新的增長點。

事實上,近年來,頭部家電企業紛紛開啟 「去家電化」 的多元化征程。美的作為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在多元化佈局上動作頻頻。美的早已涉足醫療領域,通過收購萬東醫療,大力發展影像診斷設備業務;在機器人賽道,美的完成對德國機器人公司KUKA的全面收購,此前,美的集團首次對外展示了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樣機;汽車領域,日前,美的集團工業技術事業羣旗下威靈汽車部件 位於墨西哥的北美製造基地正式啟動。資料顯示,該項目成為威靈汽車部件繼合肥、安慶基地后,在海外佈局的第一家工廠,自2018年成立以來,威靈汽車部件持續發力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

海爾同樣不甘落后,其在智能家居領域持續深耕,構建起涵蓋家電、家居、家裝等多領域的智慧家庭生態系統。通過整合各類產品和服務,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海爾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家電製造商向智能家居生態服務商的轉型。另一方面,今年2月底,海爾集團發佈公告,其旗下Cartech Holding Company(卡泰馳控股)與中國平安旗下Yun Chen Capital Cayman(雲辰資本)達成協議,卡泰馳控股將以總價約18億美元(約合130億元人民幣)收購雲辰資本持有的汽車之家已發行普通股股份。此前,海爾集團已通過各種渠道佈局汽車產業鏈。

格力電器在多元化道路上也邁出了重要步伐。除了在傳統空調業務上不斷鞏固優勢,格力積極佈局新能源領域。從對格力鈦新能源的控股到進一步增持股份,格力正逐步深入新能源產業,希望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相關業務上打開局面。

分析人士認為,家電企業紛紛走上多元化道路,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家電行業本身增長空間受限,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爲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和發展空間,不得不另闢蹊徑。另一方面,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跨行業的技術融合與應用成為可能,這為家電企業拓展業務邊界提供了機遇。例如,智能家居領域的興起,就離不開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而這些技術與家電行業的結合,為家電企業創造了新的業務方向。

不過,多元化戰略並非一帆風順,家電企業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着諸多挑戰。首先是技術融合的難題。以醫療領域為例,醫療設備對技術的專業性和精準性要求極高,與傳統家電製造技術存在很大差異。家電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吸引專業的醫療技術人才,纔有可能在醫療設備市場站穩腳跟。其次是市場競爭的壓力。在新的業務領域,家電企業面臨着來自該領域原有企業的激烈競爭。這些企業往往在技術、品牌、渠道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家電企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打破市場格局。

展望未來,家電企業的多元化之路充滿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夠成功整合技術、市場和管理資源,在新業務領域建立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有望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對於整個家電行業來説,雖然誕生偉大高科技企業的道路充滿荊棘,但通過多元化轉型,家電企業仍有可能在不同領域創造新的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家電網® HEA.CN)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