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北京殺出73億超級獨角獸:全國第一,揭示無人駕駛3大機會

2025-06-13 20:24

6月11日,北京跑出一個超級獨角獸:馭勢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的2023年,馭勢科技完成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后,估值約為73億元。 

這家專注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企業,核心業務已覆蓋機場、廠區等封閉場景,更在香港機場實現7年無人化運營,相關份額佔據大中華區91.7%,全國第一。 

但亮眼數據背后,是行業集體面臨的商業化困境:即便營收三年翻四倍,馭勢科技仍深陷"每賺1元倒貼0.8元"的虧損泥潭。 

但這並不掩蓋一個事實:自動駕駛行業正處於爆發前夜。 

1、最后1公里配送。

隨着電商和即時配送需求激增,"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已佔物流總成本的30%以上。自動駕駛正成為破局關鍵——九識智能的無人車在四川大涼山等偏遠地區實現單日往返2趟,效率提升40%;順豐800台無人車節省單票成本1.32元,規模化后年利潤可增厚46億元。 

2、港口/礦區自動駕駛。

全球港口和礦區面臨人力短缺、安全事故、24小時作業三重壓力。馭勢科技在香港機場的案例證明,L4技術可將運營成本降低60%以上。青島港無人IGV連續50個月零事故,而北方銅礦的無人車隊已運輸礦石10億噸。 

3、農村及縣域無人配送。

農村及縣域物流長期面臨配送成本高、效率低的痛點。九識智能的實踐顯示,無人車在四川大涼山等地區可實現日往返2趟,效率提升40%,單票成本下降1.32元。 

營收翻4倍 但虧損嚴重

成立初期,馭勢科技就獲得了天使輪融資,資方為Sinovation Fund III, L.P.、西科天使三期基金、蕪湖科啟等機構。隨后,又陸續完成多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 17.5 億元 。 

目前,其核心客户羣是向機場、廠區等企業,以及商用車及乘用車製造商,提供的主要產品為:括搭載 L4 級自動駕駛功能的商用車、自動駕駛套件、軟件解決方案及租賃服務。 

其中,收入佔比最高的是:自動駕駛車輛解決方案。2024年收入佔比為 55.2%,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具體來説,就是為客户提供搭載 L4 級自動駕駛功能的商用車,應用於機場的行李及貨物牽引、廠區的原材料及製成品運輸等場景。 

典型的客户之一,是香港機場管理局。早在 7 年前,馭勢科技就開始為后者部署自動駕駛車輛。而此前的機場,多依靠人工駕駛車輛運輸行李。 

但要談到它的業績,壓力可能會有點大。 

這張表格展現了自動駕駛賽道"燒錢換增長"的殘酷現實——三年營收翻四倍看似風光,實則難掩每賺1塊錢就要倒貼8毛的事實。毛利率坐過山車、研發開支居高不下,算是一個"技術理想主義"撞上"商業變現鐵壁"的典型案例。 

最極端的年份是2024年,營收衝到2.6億時,虧損卻達2.1億。 

主流需求:物流、安全、堵車

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歷經多個階段。 

技術探索期是20世紀末-2010年代初,以軍事科研需求主導。早期依賴基礎傳感器(如雷達、攝像頭)和規則式算法,計算能力有限。例如美國DARPA 1984年啟動的ALV計劃,首次實現無人車在公路上行駛100公里。 

2010年代中期-2020年代初,進入技術發展期,算法革命與產業鏈雛形形成,開始商業化試水。比如2018年,百度量產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但規模有限。 

2020年代中期至今,產業化開始批量落地。大模型和車路協同技術催生了蘿卜快跑等全場景服務,L2級功能在中高端車型滲透率突破55%,但繁華背后是法規滯后與商業變現的尖鋭衝突。 

全球自動駕駛市場正經歷着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報告大廳網發佈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無人駕駛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2023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已達4461.15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飆升至12233.78億元,預測期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8%。 

交通效率提升需求是推動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在城市交通中,擁堵問題愈發嚴重,以廣州市黃埔區為例,通過打造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體系,在科學城、知識城的項目範圍內,自適應路口數量佔比達 81%,路口車均延誤下降約20%;開泰大道、開創大道等6條主干道實現「綠波通行」,平均行程時間下降25%。 

此外,在交通安全上,自動駕駛也有一定的優勢。 

全球每年因人為失誤導致大量交通事故,據相關研究,自動駕駛系統可降低80%的事故發生概率。例如在港口、礦山等封閉或半封閉場景中,無人駕駛應用后安全事故率大幅降低。比如青島港的無人駕駛IGV,運行50多個月來未發生1起安全事故。 

物流行業也是自動駕駛的主力需求。 

國金證券指出,無人物流車已廣泛應用於快遞、外賣、B2C 零售等多個領域,對應的城配市場是萬億級規模。 

以順豐控股為例,其已投入800 台無人車,若單車節省成本5100元/月(增厚利潤3900元 /月,假設所得税率為25%),全部替換10萬輛末端車輛,預計可增厚利潤46億元。 

無人駕駛車輛的總體優點是:能24小時不間斷作業,降低人力成本,減少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停留時間,提高周轉速度等。 

尤其在最后1公里配送上,是未來的新需求爆發點:展現出高效、低成本的運作優勢。 

比如,順豐在山東魯西區投入的52台用於 「中轉直發」 場景的無人車,單車日均可完成 5 個往返,所有車輛日均總行駛里程達 6240 公里,每日運輸快件量高達8萬票。 

通過無人化作業,運輸單票成本顯著下降了1.32元,綜合效率提升了30% 。 

而廊坊市廣陽區愛民道網點使用的無人快遞車,往返時間從原來的近2小時縮短至40分鍾,1 輛無人快遞車每天可運載2000至2500件貨物,每年可節省人力與車輛維護費用4萬至 萬元,降低運營成本60%。 

競爭格局:非常同質化

技術路線上,行業以傳統的基於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融合的方案為主,新興路線主要為車路協同方案。 

與過往技術比,車路協同技術優點在於:車輛可實時獲取道路基礎設施提供的信息,提升決策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可更好應對複雜交通場景。 

不過,該技術也面臨挑戰,如需要大規模建設智能道路基礎設施,成本高昂;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的車路協同標準不統一,影響推廣。 

在國際競爭上,國外如谷歌的 Waymo 等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起步早,技術積累深厚,在開放道路自動駕駛測試里程等方面領先。國內企業如馭勢科技等,在特定封閉場景應用方面具有優勢,且在技術研發上不斷追趕,差距逐漸縮小。 

國內競爭格局,雖未形成絕對頭部,但同質化競爭嚴重,市場份額較為分散,不同企業在細分領域各有優勢。 

以出行領域為例,百度 Apollo 旗下的蘿卜快跑成績較突出。2024年第三季度,蘿卜快跑提供了98.8 萬單自動駕駛訂單,同比增長 20%。 

截至2024年10月28日,其累計提供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超過800萬單,在全國全無人駕駛訂單量中佔比超 70%。 

馭勢科技在機場和廠區場景表現突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在大中華區機場場景商用車 L4 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中,它的份額排名第一,2024年市場份額高達91.7%。 

在港口物流領域,像西井科技等企業,已實現港口集裝箱運輸的無人化操作,份額較大。 

新機會:農村、港口、礦山

對於新玩家來説,行業目前的新機會在於新興的應用場景。 

首先是新興應用場景,如智能港口、智能礦區。 

在智能港口領域,全球各大港口正加速智能化轉型。荷蘭鹿特丹港作為港口自動化技術研究的先驅,早在1993年就投入使用世界上第一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如今在運營的自動導引車(AGV)已有數百台。 

新加坡港在自動化升級過程中,與振華重工緊密合作,從2013年起逐步引入AGV,大士港總投資達200億新元,預計到204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這些實例表明,新玩家若能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等方面發力,提供適配港口複雜作業流程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將有望在這一領域分得一杯羹。 

智能礦區同樣是潛力巨大的市場。 

由於礦區作業環境惡劣,人力短缺問題突出,無人駕駛成為推動智能礦山建設的關鍵。 

國外露天礦山無人駕駛技術及系統自20世紀90 年代開始研發,目前已廣泛應用。如北方銅礦公司旗下的丘基卡馬塔露天礦,擁有全球最大的無人駕駛車隊,截至2018年2月,已運輸礦石10億噸。 

國內礦區無人駕駛技術雖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以洛鉬集團三道莊礦為例,2017 年引入無人採礦設備,初期受4G通訊限制效果不佳,2019 年引入華為5G通訊后,實現了高效遠程操作,成為中國第一個運用無人採礦技術的礦區。 

扎哈淖爾煤礦通過安裝7座5G基站,在運輸車輛上配備多個攝像頭,既保障了作業人員安全,又提升了生產監管效率。 

有研究機構預測,未來5年,智能礦區對自動駕駛車輛的需求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再次,自動駕駛可能向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拓展。 

比如九識智能,作為L4級自動駕駛城配產品研發公司,其推出的無人車已在四川大涼山、內蒙古農牧區、甘肅隴南、江西萍鄉等眾多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應用,落地超3000台,到 2025 年底整車銷售交付規模預計達萬輛。 

在四川大涼山,當地縣、鄉距離超30km,人力+車輛運輸模式效率低下,某快遞網點引入 4 台九識無人車Z5后,運營成本下降超 40%,車輛每天可往返2趟,極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這些實踐表明,新玩家可針對這些地區的道路特點、物流需求等,開發定製化產品與服務,或許能開拓一片新的市場藍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鉛筆道,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